伍子胥一生中的「三次恩將仇報」,註定了其悲慘的結局

從一個細胞開始 發佈 2022-08-16T07:36:35.914995+00:00

伍子胥出身於楚國名門望族,其父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師,擔任太傅一職,少傅費無忌雖是太子建的另外一個老師,可是卻不受太子建的喜歡。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為父兄報仇雪恨,挖開楚平王的墳墓,怒鞭平王屍骸三百下,棄屍骸於荒野,此時的伍子胥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二十年後的悲慘結局。

悲慘開始

伍子胥出身於楚國名門望族,其父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師,擔任太傅一職,少傅費無忌雖是太子建的另外一個老師,可是卻不受太子建的喜歡。

太子建成年,費無忌建議楚平王應該為其娶一個妻子,楚平王便派遣費無忌去秦國為太子建娶親,見到這個秦哀公的女兒甚美,費無忌為了得到取悅楚平王,就慫恿楚平王自己把這個秦女娶了,讓太子建再另娶一個。

楚平王本就好色,見這女子確實美麗,就自己娶了,並讓太子建娶了秦女的丫鬟,太子建並不知此事。做成此事之後,費無忌也因此離開太子建,成了楚王的寵臣。

雖然得到楚平王的信任,可卻得罪了太子建。費無忌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將來會遭受太子建的報復,於是經常在楚平王面前詆毀太子建,甚至誣陷太子建和伍奢要謀反。

後因娶秦女一事曝光,楚平王和太子建已是心生間隙,也就相信了費無忌的話,於是召回伍奢進行拷問。面對費無忌對太子建的構陷,伍奢直言「君一過多矣,何信於讒?」意思是,大王您娶太子之妻已經是過錯了,為何還要一錯再錯,聽信小人讒言,疏遠至親?

楚平王聽到伍奢這些話,很是生氣,已然是動了殺心。旁邊的費無忌察言觀色,看出了楚平王的心思,於是繼續進讒言說,伍奢有兩個兒子,不殺掉將來恐成楚國憂患,可以其父伍奢為人質,把他們召回來,一網打盡。

楚平王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一面派人去追捕太子建,一面派人去抓伍奢的兩個兒子。

抓捕太子建的官員很是同情太子建,就把消息提前透露給他,讓他得以逃命。

在抓捕使者到來之前,伍子胥和大哥伍尚分別做出了各自的選擇,大哥伍尚選擇陪父親赴死,而伍子胥選擇逃走以待將來復仇。

最終,楚平王就把伍奢、伍尚等一家三百餘口全部殺死,只有伍子胥得以倖免。

第一次恩將仇報

逃亡中的伍子胥,得到太子建在宋國的消息後,就趕去和太子建匯合,可當時正值宋國內亂,伍子胥迫不得已又和太子建去投奔鄭國。

後因太子建和晉國合謀鄭國的消息被泄露,導致太子建被殺,伍子胥因此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逃入吳國。

這件事伍子胥應該也是參與其中的,因為他太想要報仇了,畢竟圖謀鄭國也是將來實現報仇的一個機會。

可是因為逃往吳國,需要經過吳楚邊界昭關,伍子胥看到昭關貼滿了通緝自己的畫像,就和公子勝徒步繞過了昭關,又在前方遇到一條江,擔心追兵趕來,很是著急,恰好有一漁夫經過,就帶伍子胥和公孫勝過江。伍子胥擔心漁夫向楚人報信,就反覆叮囑漁夫不要報信,漁夫不堪受此大辱,就自殺而亡。

我認為應該是伍子胥殺了他,從他為報仇不擇手段的做法也能看出來,他不可能因為婦人之仁,導致行蹤被泄露,導致無法報仇,他和曹操很像。

第二次恩將仇報

經過一路風餐露宿,伍子胥和公孫勝還是抵達了吳國,由於身無分文,在吳國淪為乞丐。

後來被公子光舉薦給吾王僚,吳王僚很是同情伍子胥的經歷,就把他留在了吳國。後來吳楚之間的邊境產生了摩擦,伍子胥就向吳王僚進言:此時正是攻打楚國的機會啊。卻被公子光阻止了,公子光對吳王僚說伍子胥這只是為了報仇,吳王僚因此就不再議論攻打楚國的事情了。

見吳王僚不能實現自己復仇的願望,又察覺到公子光有上位之心,伍子胥就推薦專諸給公子光,和公孫勝隱居在吳地,靜待機會到來。

和伍子胥預料的一樣,公子光果然派專諸刺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即吳王闔閭。

吳王僚收留伍子胥對其有恩,可伍子胥為了報仇,幫助公子光殺害吳王僚,可謂是是恩將仇報了。

第三次恩將仇報

在楚平王死後,楚昭王繼位。此時的楚國百姓很是厭惡費無忌,因為他的讒害,使太子建逃亡,他還殺死了伍奢父子和郤宛。楚國令尹子常於是順勢而為,誅殺了費無忌。此時可以說伍子胥的兩個仇人都死了,楚國國人也可以算是伍子胥的恩人了。

可伍子胥始終還是沒有放棄復仇,多次勸說吳王闔閭攻打楚國,並舉薦了孫武給吳王闔閭。在公元前506年,吳國攻入楚國國都,也不知楚國國人死傷多少,這就是伍子胥第三次恩將仇報。

此時的伍子胥見仇人都已經死去,卻沒有抓住楚昭王,為泄心中憤恨就挖開了楚平王的墳墓,對著屍骸狠狠鞭打三百下,一時汗如雨下。想起終於大仇得報,伍子胥不由放聲痛苦起來,他想起了死去的父兄等人。

悲慘結局

吳王闔閭在一次和越國的戰爭中,意外受傷,臨死前,封伍子胥為相國公,讓其輔佐好夫差,這是吳國最高的官職,這被伍子胥的同鄉伯嚭深深嫉妒,心中時常在想:都是從楚國逃難的,憑什麼伍子胥就深居高位,我伯嚭也想取而代之。

繼位後夫差一直謹記父仇,經過奮發圖強,終於打敗了越國,可吳王夫差卻沒有殺死越王勾踐。伍子胥多次勸諫吳王夫差要徹底滅掉越國,殺掉勾踐。但是吳王夫差為伯嚭所讒,並沒有聽取其意見。

伍子胥因此時常對吳國的未來感到擔憂不已,在一次出訪齊國的時候,就把兒子留在齊國。因此被伯嚭抓住了把柄,對吳王夫差說:伍子胥有謀反之心。

夫差早就不滿伍子胥經常頂撞自己,也擔心功高震主的他有一天會造反,因此就藉此機會殺掉了伍子胥,並把他的屍體扔入了江中。

伍子胥的一生以悲慘開始,又以悲慘結束,他父親的故事在他身上重複上演,這也許就是一種宿命吧,如果伍子胥報仇之後及時歸隱,也許就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