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任應秋,人稱「杏林泰斗」,是民國保留中醫的關鍵人物

豔子健康新生活 發佈 2022-08-16T10:12:30.717331+00:00

任應秋於1914年,出生在重慶市江津區,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中醫大師、中醫教育家,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終身教授,當代中醫學家和中醫教育學的標誌性人物。任應秋的家境很殷實,祖父任益恆是江津有名的鄉紳。所以,任應秋4歲就開始啟蒙讀書。

任應秋於1914年,出生在重慶市江津區,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中醫大師、中醫教育家,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終身教授,當代中醫學家和中醫教育學的標誌性人物。

任應秋的家境很殷實,祖父任益恆是江津有名的鄉紳。所以,任應秋4歲就開始啟蒙讀書。他的祖父對他寄予厚望,為此重金聘請前清的進士等到家中任教,主要學習《十三經》,特別是後來得到了著名的經學大師廖季平的悉心指點與傳授,使任應秋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國醫功底。這樣一對一的精英教育持續了十一年。

1931年,祖父任益恆創辦了「江津醫學研究社」,高薪聘請了當地名醫劉有餘任教。任應秋與其他5位族中兄弟一起師從劉有餘,從此走上了學醫的道路。在3年的時間裡,任應秋系統學完了《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金匱要略》和《脈訣》等中醫經典著作。一般情況下,學中醫需要5年才能出師,但任應秋國學基礎深厚,加上悟性極高,3年就出師了,在油溪鎮「濟世診脈所」開始獨立行醫。3年後,他離開江津,輾轉滬湘廣為拜師求學。

1936年,任應秋考入上海中國醫學院深造,在這裡他有幸師從上海名醫丁仲英、曹穎甫、陸淵雷和陳無咎諸多中醫前輩,受益匪淺,極大開闊了自己的眼界,提升了對中醫的認知,不僅學業大進,而且醫術日益提高。後來,任應秋返回四川,自開診所,行醫治病,很快聲名鵲起,成為當地的名醫,尤其以擅治雜症出名。

有一次,他接診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病人。患者感冒之後腹脹,一直找不到原因,一年的時間走遍了當地的大小醫院,中醫、西醫都試過了,均沒有得到緩解。患者非常痛苦,日益消瘦,找到任老時,已經骨瘦如柴,風吹可倒。經過任老的仔細診斷,認為是「胃腸感官神經功能症」。

三服藥下去,患者明顯得到緩解,複診調方後,7天痊癒。患者千恩萬謝,後來成為朋友,經常走動。這樣的案例,在他的行醫生涯中數不勝數。時間一長,任老醫術高超、擅治疑難雜症的名氣越來越大。新中國成立後,北京中醫藥大學將其聘請為中醫教授。

任應秋不僅醫術高明,而且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比如,他認為陰陽雙方,陽為主導。他認為對於人體而言,陽氣至關重要,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醫學術思想。根據此思想,他認為臨證要陰陽虛實分治,這對中風的治療,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也在臨床上收到了非常好的實效。

此外,任應秋在精研《素問》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中醫運氣學說。他認為中醫學把人與自然的關係看得非常重要,對應四季氣候的變化都會在人體上得到反應。因此,他下大力氣進行了深入研究。任應秋第一次將運氣學說的概念發展為一門科學。鑑於他的醫術高明,因此業內稱之為「杏林泰斗」。

任應秋對中國還有一個突出的貢獻就是為中醫正名。民國時期,隨著西學東進,很多人對中醫產生了疑問,甚至排斥。當時著名的學者,中醫世家出身的陳寅恪就公開說過:「寧讓西醫治死,也不看中醫」。受此思潮的影響,當時上層有意將中醫廢除而專用西醫。在這種情況下,任老挺身而出,聯絡國內外中醫知名人士,積極奔走呼籲,提出意見建議,同時展示中醫的良好療效,在眾人多方努力之下,終於將中醫予以保留,任應秋成為保衛中醫的關鍵人物之一。

他一生著有專著40餘部,先後撰寫論文500多篇。主要代表作《任應秋論醫集》,這是一本系統、準確、完整地介紹了《傷寒論》《金匱要略》《內經》和《神農本草經》中和溫病、脈法、方劑等方面的知識,以及學習的方法,非常適合中醫愛好者,初學者學習,參考。

註: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