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健科普】《膳食指南》輕鬆讀:為什麼嬰幼兒生長不宜追求參考值上限?

豫健 發佈 2022-08-18T02:02:57.493362+00:00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特別提出了適用於出生後180天內的嬰兒的0~6月齡嬰兒母乳餵養指南。6月齡內嬰兒應每月測一次身長、體重、頭圍,病後恢復期可增加測量次數,選用國家衛生標準《5歲以下兒童生長狀況判定》判斷嬰兒是否得到正確、合理餵養。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特別提出了適用於出生後180天內的嬰兒的0~6月齡嬰兒母乳餵養指南。其中六大準則中的第六條是「定期監測嬰兒體格指標,保持健康生長」。

身長和體重是反映嬰兒餵養和健康狀況的直觀指標。疾病或餵養不當、營養不足會使嬰兒生長緩慢或停滯。

6月齡內嬰兒應每月測一次身長、體重、頭圍,病後恢復期可增加測量次數,選用國家衛生標準《5歲以下兒童生長狀況判定》判斷嬰兒是否得到正確、合理餵養。

嬰兒生長有自身規律,過快、過慢生長都不利於兒童遠期健康。嬰兒生長存在個體差異,有階段性波動,不必相互攀比生長指標。母乳餵養兒體重增長可能低於配方奶餵養兒,這是完全正常的。只要處於正常的生長曲線軌跡,即是健康的生長狀態。

如何評價嬰兒生長發育狀況?

依據國家衛生行業標準《5歲以下兒童生長狀況判定》(WS/T 423-2013)的判定指標和方法進行評價。

該標準引用了WHO 2006年兒童生長標準數據,推薦使用Z評分指標進行判定。

Z評分:實際測量指與參考人群指標中位數之間的差值和參考人群標準差相比,所得比值就是Z評分。

為什麼嬰幼兒的生長不宜追求參考值的上限?

每個嬰兒出生體重不同,由於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出生後增長速度和生長軌跡都不可能完全一樣。在餵養得當、營養充分、健康良好的情況下,兒童的生長發育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生長曲線和參考值是基於大部分兒童的生長發育數據推算的範圍,是群體研究的結果。每一個兒童都會有其自己的生長曲線,並不是每個兒童的生長曲線一定處於平均水平或上游水平。

參考值的上限指的是同齡兒童中處於上游2%或3%的水平,顯然不可能所有的兒童都處於此水平。大部分兒童的生長指標都會比較接近均值或中位數水平,但均值或中位數水平也不是每個兒童的生長目標。

評價某一個兒童的生長時,應將其現在的情況與以往進行比較,尤其應以其出生時的狀況為基準,觀察其發育動態,才更有意義。

如果盲目追求過快生長,可能會引起童年期肥胖,並增加成年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因此,不要將嬰兒的生長指標與參考值的上限相比,追求最高,也不要與平均水平相比,更不要與鄰家孩子的指標相比,讓嬰兒沿其自身正常的生長軌跡成長。

(作者:書小言 責任編輯:楊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