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軼見的Kris:韓國離文化強國,只差一點點

觀察者網 發佈 2022-08-18T07:57:58.765876+00:00

導讀:近期,CNN報導了一項新研究:受奈飛上熱播的韓國節目影響,許多西方女性正前往韓國「尋找愛情」。

導讀:近期,CNN報導了一項新研究:受奈飛(Netflix)上熱播的韓國節目影響,許多西方女性正前往韓國「尋找愛情」。韓劇中「浪漫又有耐心的男性」令西方女性著迷,她們因此懷揣憧憬赴韓。當然,現實又是另一副模樣。 韓流火了這麼多年,「生命力」從何而來?《有軼見的Kris》詳細扒了扒:

【視頻/Kris】

【內容提要】

不管你屬於哪個年齡段,只要不是剛通網,基本都能叫出一兩個韓國明星的名字。

現在巨火的BTS防彈少年團,當年僅憑歸國四子就橫掃內娛的EXO,製造了前數據時代頂流偶像韓庚的Super Junior,YouTube首個播放破十億的韓國鳥叔,在無數企業年會尾牙上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Wonder Girls,還有什麼Big Bang、寶兒、Rain、東方神起、神話、HOT……

像我這種根本不聽K-pop的人,也覺得韓國電影相當牛X,宋康昊、崔岷植、李秉憲、河正宇都是戲骨,背後導演奉俊昊、朴贊郁、崔東勛、金基德全是鬼才。

電視劇就更別說了,有井水處歌柳詞,有自來水處看韓劇,憑藉火遍亞洲的韓劇《冬季戀歌》,上古男神裴永俊當年力壓小泉純一郎,成為萬千日本人妻心中的白月光。順便說個不算冷的冷知識,中國網遊的開山之作《熱血傳奇》——就是渣渣輝那個遊戲的老祖宗——其實也來自韓國。

《冬季戀歌》劇照

所以你看,韓流跨度時間這麼長,覆蓋領域這麼多,影響範圍這麼大,而且至今仍然在開疆拓土,以一個五千萬人口的國家來說,取得這樣耀眼的成績,絕對是奇蹟。

而且韓國娛樂業與時俱進,深耕數位化。就拿超一線的BTS來說吧,僅2017年,BTS的推特就被點讚或轉發了5.02億次,這是什麼概念?時政界的頂流網紅、全球媒體的衣食父母川普也就只有2.13億次。2019年,BTS在Google Trends上吊打公鴨、局長、霉霉、A妹、黃老闆、卡老師等一眾歐美藝人,熱搜屠榜。今年又連續第五年被歐美主流音樂獎Billboard評為top social artist,堪稱全世界最社會的藝人。

他們的成功可以說是註定的,因為歐美明星的腦殘粉叫stan,就是那個哭著跳河的廢柴,而BTS的粉絲叫軍隊,不是水軍,是陸軍,ARMY,adorable representative MC for youth,雖然有點中二,但打榜的戰鬥力放在歐美,足以讓stan們秒敬法式軍禮。

我知道很多人對韓國比較有意見,怎麼看都不爽,但你不得不承認,韓流火得離譜,影響力確實牛。對此我們的感覺可能沒那麼強烈,因為中日兩國都是韓國軟實力最難影響的國家,這逼著韓國在全球尋找文化產品的新市場。

它入侵歐美,在全球娛樂產業的中心蹦躂,在流行文化話事人的地盤上圈了一片飛地。其他受韓流感染的國家就太多了,有的你根本想不到,比如印度、巴西、俄羅斯、土耳其、埃及伊朗。它們對韓國流行文化的熱愛,已經轉化為社會整體對韓國的正面印象。所以不管喜不喜歡,我們得承認韓國做得好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韓國流行文化這麼能打?

第一,它是國家戰略,你以為你面對的是娛樂台,其實是青瓦台。韓國對文化輸出有多重視呢?早在還沒有韓國、硬實力為零的時候,國父金九就提出了建設文化軟實力:「我唯一無限渴望的,是高貴文化的力量。」

韓戰之後,韓國埋頭發展經濟,物質文明創造了漢江奇蹟,但是精神文明十分貧瘠,電視劇抄日本,電影抄香港。直到1993年,美國讓它見識了「高貴文化」的力量,好萊塢大片《侏羅紀公園》一部電影的收入,抵過韓國之光現代集團拼死拼活一年造出來的150萬輛汽車。這件事大大刺激了金泳三政府,決定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像工業品一樣出口。

第二,娛樂得到了資本支持。1997年金融危機,導致韓國商界重新洗牌,許多大公司放棄製造業,轉行搞娛樂,再加上1999年韓國電影《魚》的本土票房打敗了《鐵達尼號》,一下子資本瘋狂流入影視,使這個原本貧瘠的產業充滿了金錢的味道。

用搞製造業的思維指導娛樂業,打造字面意義上明星夢工廠,用流水線量產藝人,讓他們接受一道道標準化工序,最後將其打造成一個個完美的商品,再投放到市場中,供大眾消費。

其實韓國整容也是這個工業化思路,每個五官都有幾個理想化的模子,大眼睛、雙眼皮、尖下巴、L型鼻、玻尿酸臉、微笑唇,在不同人臉上排列組合,所以乍一看都挺美,都眼熟,待會兒問誰最美?額……對不起一個沒記住。

第三,人才培養。我說的不光是明星偶像的養成,更是娛樂產業人才的培養,韓國文化部對此一天都沒有鬆懈,有大筆預算讓高校研究文化產業,每個細分領域都有人摳得很仔細,所以它文化產品的製作水平確實相當高。

不瞞你說,我有兩本枕邊讀物《韓國綜藝節目如何講故事》、《韓劇如何講故事》,都是庖丁解牛一樣分析受眾心理,精巧設計、精確分工、精密組織,最後呈現出精彩的故事。那麼產學研相結合,建設起了人才梯隊,韓流的內容就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趨向全生態——從最初的影視到音樂,到美妝,到綜藝,到時尚,到餐飲,每個細分領域都在不斷增長。

第四,最重要的一點,喜聞樂見。文化這東西很複雜,包羅萬象,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文化,上限下限差太多了,接受度也就相應天差地遠。

當年蘇聯拍《戰爭與和平》,好傢夥,人類文化精華給你連灌七小時,誰吃得消啊?韓國就很會找最大公約數,歐巴露腹肌,小姐姐踢大腿,你拍著手說「真好看!真好看」,就被吸引過去了,然後人家告訴你,浸齏(就泡菜)是山珍海味也比不了的返璞歸真,和大韓民族的品格一樣平凡而偉大。

《大長今》劇照

天天追劇五迷三道的時候誰知道,說不定就信了呢。所以說要輸出,得跟下限看齊,利用人性弱點,才能夾帶私貨,這是韓國從文化霸主美利堅那裡悟出的道理。試想,一上來就乾巴巴地說教,拿本國年輕人都不看的東西,去忽悠老外……沒錯是瑰寶是精華,可濃度太高咽不下去啊,得摻水,得兌香精,得量產。

不過話又說回來,韓國文化輸出這麼厲害,我們應該羨慕嗎?好像也不用。

首先它就是個縫合怪嘛,一個了不起的縫合怪,可它有什麼原創的東西嗎?男團女團是韓國發明的嗎?愛豆是它第一個打造的嗎?那舞蹈,那rap,哪一個是它的?它只是通過市場反饋,把受歡迎的元素拼在一起。比如他們搞選美,臉要符合白瘦幼審美,不食人間煙火,清純猶如初戀,身體要歐美風,放大第二性徵。這樣一來全世界不同受眾,都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

可是文化產品可以靠組裝,文化本身呢?得有文化才能輸出吧,如果把文化比作一棵樹,文化產品就是上面結出來的果實。韓國的成功之處,就是挑賣相比較好的果實,通過成熟的產業鏈賣到了很多地方去,但它這棵樹本身能結多少果子嗎?我比較懷疑。

就拿韓國電視劇《朱蒙》來說,它把自己(其實是高句麗)標榜成儒家文化的正統代表,而且還成了反抗漢朝霸權的自由鬥士,這種以弱敵強的套路也許能喚起伊斯蘭國家一時的共情,也許還能為韓國申遺漢服造勢,可騙得了一時騙得了一世嗎?難道中國未來會一直失語嗎?

有的東西是常年流淌在一個民族血液里的,你可以偷走一個千百年前凝成的樣本,可沒有造血機制,能指望偷來的樣本賣一輩子嗎?說到底,文化還是社會行為和社會規範的結晶,需要人口規模、經濟水平和歷史沉澱。

人口是很重要的,基數越大,天才的絕對數量越多,韓國只占半島的一半,能養活5000萬人,江浙滬的三分之一,而且還在下降,未來能出多少大師呢?

其次是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美國文化憑什麼制霸全球啊?憑dollar。你得不差錢,生活才能過好,過好了你的生活方式才有現代性和正當性,才值得別人模仿。可韓國經濟還能發展到什麼地步呢?它的人均研發投入已經是世界第一了,能挖掘的潛力差不多到頭了,接下去就是拼規模,可它規模已經到了天花板。

最後是歷史,它影響著一個民族看待世界、參與世界的方式。韓國的歷史跟很多國家比可以說挺悠久的,但也挺屈辱的,一直被外來民族征服、主導甚至殖民。再加上封建等級森嚴,形成了宗主國-本土貴族-平民百姓這種嚴格的等級制度。

悲慘的命運,造成了韓民族卑微而善妒的恨文化,也激勵他們時刻想著擺脫征服者的影響。所以一旦獨立建國,就致力於發明歷史來洗雪恥辱。仿佛這樣就能挺直腰杆,改變屬國地位,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韓國不是某大國的附庸嗎?

古裝韓劇向觀眾展示的服飾文化

一個民族要有主體性才能提供獨立的見解。從韓國風靡世界的,是流行文化的「形」,它對宗主國文化的「神」進行了微創新,產生了一種異域風情,但終究不能脫離為其提供基礎的文化母體。而在文化宗主國看來,允許屬國對自己的文化內核進行異域化改造,放任它流行,反而顯出從容大度的成熟心態,因為你的都是我的,而我的還是我的。

有時候我覺得中國也應該有種從容的心態,不要覺得韓流就能把我們沖得落花流水,好像中華民族的文化審美主權在年輕一代手裡危在旦夕,也不必哀嘆中國文化出海不給力,只能輻射周邊幾個發展中國家。以中國的經濟水平,做到這個就不錯了,這事只有底蘊異常深厚的文化大國才辦得到。

文化輸出急不得,一步步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道理老祖宗早就看透了。為什麼富二代愛學哲學、玩藝術啊,因為只有不差錢的人,才有資格談玄論道,搞那些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的東西。

想想日韓文化產業崛起的時候他們多有錢,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韓國是1994年,日本是1981年,而中國是2019年,更別說八九十年代一美元等於現在兩三美元了。反過來想想,當中國人均GDP到2萬美元的時候,當電子廠的廠弟廠妹開始追求文藝的時候,就好比我以前在西門子實習,發現德國總部有員工組了個金屬樂隊,公司讓他們休假去巡演,什麼時候我們也有這種「不務正業」的資本,那中國文化大繁榮、軟實力噴薄而出的時代就要到來了。也沒幾年了,2030年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