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位決定教育目標

欣媽家庭教育 發佈 2022-08-18T11:38:05.418396+00:00

從小給孩子看中英文雙語的四大名著,一年級就學習二三年級的課程,三年級學四五年級,我驚訝,一般是最多提前學習一學期,最多一年,這是怎麼做到的,因為人家有分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家裡這麼多人,一人負責一科,還有課外培訓班。

之前聽親戚講研究所很多人怎麼培養孩子,我就聽一聽,覺得不可思議和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平行世界裡。


從小給孩子看中英文雙語的四大名著,一年級就學習二三年級的課程,三年級學四五年級,我驚訝,一般是最多提前學習一學期,最多一年,這是怎麼做到的,因為人家有分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家裡這麼多人,一人負責一科,還有課外培訓班。


我說爸爸媽媽都很多不會教,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怎麼可能教得了,我們的爺爺奶奶總說孩子報太多班,太累了,學的太多了,讓娃多玩一玩,都給孩子鬆緊兒。


但人家的爺爺奶奶都是當年高考考上大學的那一批人,知識紮實度學歷含金量,不是現在可比的,要麼就是教育科研系統。


就只知道有這麼回事兒,也接觸過研究所的家長,也確實遇到過爺爺奶奶全家上陣早教的孩子,確實跟出眾,總覺得是智商基因的問題,後來遇到的父母研究所基本比較年輕一些,對孩子各種方式都有,注重身心健康的,但也有特別注重科學歷史知識素養的,確實跟普通父母是不同的。孩子視野深度廣度,紮實的基礎,對於除英語藝術外,科學、人文歷史、體育投入確實很大。


也遇到過整個家族都特別牛的,MIT學校畢業,雙狀元,孩子智商特別高的,家庭氛圍確實和一般接觸的家庭不一樣的,但因為都是幼兒園,注重的還是身心健康,習慣培養,說實話幼兒園知識在其次,再說很多家長根本不指望幼兒園教什麼,都是自己在家教,因為幼兒園老師的知識水平學歷確實沒有人家的高。


於是漸漸地覺得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跟我們實際情況脫離太遠,也不現實。


再後來就是看到很多周邊特別拼娃的家長都是大廠的職工家庭,可以說都是當年理科高考的佼佼者,通過自己高考改變命運,考一代,一開始特別重視的是英語,後面逐步加上的是大語文,數學,其實英語還是第一位。對此也研究過一段時間,總覺得只學習英語方向有點偏,對於體育、數學、語言、身心全面發展,獨立性、人格習慣勞動教育體育藝術科學等培養沒有做的很好,尤其是啟蒙期。


事實證明,最後國家教改的方向,給英語降了降溫,然後加強了勞動教育和體育,研學藝術和科學更重視,我們並未預判,但確實在國家提出之前一直堅持這一方向,國家教改又堅定了我們的方向,這就是其中一個不同選擇的分叉,但就英語黃金期來說沒錯,對於要求期望高的家長也沒錯,唯一不足就是對於語文數學都要優秀,平衡方面有所欠缺,後來我看到很多也在調整,家長也根據課改修正自己的一些教育觀念。


考二代家長實際更務實,因為自己受益,還有公司氛圍,好的資源結合,開闊的國內外視野,學習基本都是通過網絡自己通過數據,搜索獲得,利用網絡很多優質資源和管理上學習的效率,又善於學習。跟研究所搞科研相比沒那麼多優勢,時間又不足,但拼效率,當然也有兩者結合的家庭,但是目標很一致,所以孩子也抓的很緊。


而像網上某思某大機構,招聘的都是當年考試特別厲害的名師,專門研究,薪資和投入的財力是國家隊無法比擬的,效果也是無法比擬的,這就是為什麼關停很多家長卻感謝,屯教材,現在反而越開學多家長轉向線上大班課等的原因。


當然還有教育家庭二代,政府資源權貴家庭,無論是教育資源、教育政策、教育發展方向,比較穩定的把握,同時也有相對而言較多的選擇權,對孩子教育相對寬鬆,對個性特長興趣發展未來比較注重。


區別在於科研或者大廠大都是理科生,教育行政機構大多是文科生,科研大廠都是理科生中的佼佼者,而教育行業學習師範未必是文科最優秀的,所以真正考試未必考的過理科生,對於二代而言,考試是經驗能力習慣各方面的積累,而且全世界發展來看科技越來越重要,理科生又被提上新高度。


但是理科生又缺乏很多優勢,就是考試邏輯思維擅長,但是卻不擅長關係,中國特色里沒有文科生天然資源優勢多,所以只能靠家庭環境、積累的擅長的能力學習考試數理能力給二代,但是基因遺傳回歸均值沒辦法全部遺傳,其他資源有限,所以就能理解為什麼那麼拼了。


文科生二代選擇機會很多理科、文科、藝術、國內外,但大部分還是靠自己努力,而且考試只是一部分,社會就向文科一樣沒有標準答案,對於資源、見識、關係等又是文科二代比較擅長的,有後發優勢。


而且現在趨勢無論是體制內還是教師二代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不僅學歷越來越高而且含金量越來越高,不僅文科,而且還有理科。


所以社會上我們大都關心很多文科狀元理科狀元,實際在研究所科研單位很多二代孩子都是清北的,還有高新很多家庭,就有人納悶的問,難道清北概率那麼大嗎?


實際上是馬太效應集中在某一群體了。就像是科研和考二代群體,但是周圍看到教師家庭或者體制內的或者權貴的聽到比較多的是人大、北師大、復旦、藝術等大學,專業也是法律、國際關係、金融等比較多。


當然也能看到不是寒門了,而是普通家庭也有,但確實比較少,說的是整體的概率的問題,而且我們一般人盯的是狀元,高考裸分的人,實際上真正比拼的是競賽生,才是各大高校拼的重點。


所以這些競賽生考試生就早早被校招確定名額了,進入都是強的系,即使是狀元未必能進入到競賽生的專業,因為大學分專業,看的不是總分,而是單科和興趣特長。


這也能看到韋神,父母也是大神,一門心思的搞數學,其實也是二代。普通人出一個數學天才很難。


所以這些研究所人之所以那麼拼的學,其實人家是有自己的體系和學習思路,雖然未必適合大部分人,但適合他們,屬於家學私塾傳承,培養的目標不僅僅是清北,是清北優秀專業,集合國家社會最優秀資源的專業,是世界優秀大學,並且在科研上也許能夠獨當一面的,一開始定的方向不一樣,那當然付出的不一樣,方式方法路線也不一樣,我理解了蔡笑晚培養幾個孩子的方式。


但我們普通家庭想法就是,看孩子自己,我們提供最好的資源,盡力,然後看你能考到哪裡是哪裡,不強求,最好能考個好大學,養活自己,簡單幸福就成,本身的目標就沒有定在那裡,因為這個目標自己都沒有達到,能定這個目標的要麼是實現過的,要不然就是吃過虧的,要不然就是無限接近過的。


這樣一看其實從一開始的目標就不一樣,目標就已經分層了,那些家長和普通家長培養方式自然不同,從一開始生態位,競爭的目標和對象也是不同的。並不是大家理解的所有學生,而是同類別的同圈層同目標的競爭者,目標清華北大每年就是那麼多名額,那麼這些家庭在整體學生群體裡面自然是少數,但如果拼第一個目標不成,自然就會向第二目標、第三目標、第四目標平移,所謂985、211、C9,以前還有很多出國選擇,疫情影響,都要在國內消化。站在山頂的人太多了。


這背後也有市場規則發揮助推作用,清華姚班學生畢業年薪都被搶,百萬起步,理科生,大廠的沒有考公務員進入體制內,雖然高壓力高強度但和其他行業相比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很好的待遇,完成原始積累和破圈,和體制內拉平差距,也是很多人願意留下的原因。


再看看現在雙減下,教育圈裡群里的信息,一對一的火熱,社會新聞里的動輒幾百上千的一對一,家庭教師,還有退休教師教授講課,雖然很多新聞發生在上海北京,但會蔓延輻射到全國。


西安跟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原因是,西安基本是五大名校私立學校包攬了大部分的清北生源,而且都是考試競賽,提前確定,因為是私立學校,所以只要進去了其實學校承包了很多家長補課請名師的工作,看看鐵一等孩子和家長對學校評價就知道,帶來的不僅是學習氛圍還有環境、資源、教師資源,考試資源,對命題考試模式方法等研究的很多。


當然不乏很多學生還要在課外要補習,但基本上學校的老師就是以前那些課外補習班的老師,校內消化,我之前也以為自己那個年代都不用太補課,大家都是在學校補課,靠自己,初中高中都在學校,但後來才知道原來城裡很多孩子都是靠補課的,而且是朋友孩子從北師大研究生畢業後跟我說,當時就是靠在一個西工大老師那補了幾次數學課,高考成績就提了幾十分,平時中等成績高考比平時考的好的都要靠前。


雖然上了一遍學,但很多信息並不了解,是進入到教育行業內加上觀察實踐才思考到一些。


但即使做教育,做幼兒園的並不是屬於教育的最核心圈層,一是整體認知,二是和義務教育階段的脫節,如果不了解義務教育階段整體結構做幼兒教育,是很難適應銜接上,並且有長遠的規劃的。


其次是我們接觸政策設計層面,教育規則的制定、制度設計者遠,離優質教育資源分配遠,也不屬於體制內,大部分老師都是執行者和教育服務者和補充者,其實影響分量很有效,只是耳濡目染接觸到一些,加上長期行業內的觀察,因為政策變化方向對行業從業人員影響很大,要去思考。


但在另一方面未必比一些家長或者本身體制內教育系統人或者務實的教育拼孩子的家長了解的多。


為啥只說清北,其實不是唯名校論,是它是一個對標,一個風向標,通過這兩所學校的方向,可以看出其他學校未來發展方向,處於什麼水平。有一個標尺,就像現在深圳很多清北畢業的當老師是一個社會釋放的信號,當然要了解。


為什麼說研究所科研大廠教師幹部群體,還有大部分的普通人呢,因為這幾個群體是有研究表明的在教育這個社會分層體系中,最擁有先天優勢和後天優勢的群體,無論是智力、資源、信息、能力、毅力都具備,所有信息都是自上而下,最後才傳達到普通人群體。


所以這些top群體的先知先覺,一些動作反應,代表了一些趨勢,是一個可量化的標本群體,那麼再去對標自身優勢就能看到位置,方向,當然很多沒辦法學習,但可以參考。大方向不偏移,學習教育依然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公平有效方式,學歷貶值學習不貶值,不會被一些雞湯帶跑偏,變成啥都不學。


再有一些普通家庭雖然在這些上面不具備優勢,但其實學問很難傳承、文學家二代未必是文學家,科學家二代未必是科學家,只能是結構上鞏固,也會回歸均值,但相比較而言,財富積累這些確是容易遺傳的,只要教育不是很失敗,至少不會特別差。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哪個人群而言,最後要落腳到對我們的啟發是,還是要注重孩子從小早期的教育,無論是智力開發還是習慣培養,還是興趣能力培養,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人格養成,尤其是7歲看老。


如果大家都知道,比的就是強度,誰的底子紮實誰的強度大,但不是那種不懂教育規律舍本求末的拔苗助長的方式,笨鳥先飛,該花的時間,該費的心力,一點都不能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