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日軍人鏡頭裡的湖北宜昌,飛揚跋扈的日軍和滿目瘡痍的城市

風吹草語 發佈 2022-08-18T13:31:50.574128+00:00

1940年4月,侵華日軍集結優勢兵力向湖北的棗陽、宜昌地區發動進攻,中日雙方在此地區展開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激烈戰鬥,史稱棗宜會戰.。

1940年4月,侵華日軍集結優勢兵力向湖北的棗陽、宜昌地區發動進攻,中日雙方在此地區展開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激烈戰鬥,史稱棗宜會戰.。

這場近兩個月的大會戰,最終以宜昌陷落告終。本組圖片記錄的就是宜昌淪陷之初的真實影像,全部出自一名侵華日軍的私人影集。

前往宜昌的日本騎兵聯隊,人人屁股下面一匹東洋大馬。東洋馬是日本人集合世界各地的優良馬種改良而來,本來體格就大,加上馬背上的日本士兵個子都比較矮小,便顯得越發壯碩。

前往宜昌的日軍正在徒步涉水過河,他們把武器裝備扛在肩膀上,有的光著身子,有的穿著兜襠。看他們從容的模樣,說明附近已經沒有了戰事。

日軍在河上架設的浮橋,將數十條木船固定在河道上,上面架設木板。這樣的橋看上去比較簡陋,卻可以順利地使坦克通過。

鏡頭裡的宜昌城市一角,在之前的近兩個月中,日本飛機對這座城市進行了狂轟濫炸,城內很多建築被摧毀,到處是斷壁殘垣,一片狼藉。

街道上三三兩兩的行人,路邊是一座四層樓的大旅社,早已人去樓空。在前方的道路盡頭,還有一座高樓,只剩下一個框架。

耀武揚威行走在宜昌街道上的日本騎兵聯隊,因為鬼子的到來,街道上空無一人。街道一側是斷壁殘垣,另一側的牆壁上有「實行精神總動員」幾個巨大的宣傳字。

街邊殘留的宣傳漫畫:「給老子吐出來」。反映的是中國人抵抗日軍侵略中國土地的內容。在漫畫的一側有一座石碑,旁邊的院門前有幾個日本人在活動。

一名日本士兵和兩名當地的孩子合影,這是侵華日軍常用的伎倆,一方面對中國人進行殘酷的燒殺搶掠,一方面找機會和中國兒童合影,假裝出一副親善的模樣。

一名日本中尉在這裡被打死,日本人在其死去的位置樹立了一塊長條木牌。從後面的建築破爛程度可知當年戰事的激烈程度。

一名戴著眼鏡的日本士兵站在死鬼子的墓牌前,這裡被打死的同樣是一名日軍中尉,從牌子上可以看出這個傢伙叫「滝本」,可謂死有餘辜、罪有應得。

為了防止中國軍隊的反攻,侵華日軍正在長江岸邊的斷壁殘垣前修築工事。事實上,在宜昌淪陷之後的1940年6月17日,中國軍隊曾一度克復宜昌。

一名日本士兵正在江邊的坡地上站崗,可以看到修築的鐵絲網。這場會戰雖然以日軍的勝利告終,但他們也為此付出了傷亡一萬一千餘人的代價。

長江邊上的一條街道,街道邊上的民居已經成為廢墟,對面的建築因為是洋人的資產。當時美英帝國還沒有和日本人翻臉,所以保存得非常完整。

臨江而建的一處居民區,各式各樣的房屋鱗次櫛比,遠處可見浩瀚的長江和連綿不絕的山脈。

清光緒二年(1876 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宜昌被闢為通商口岸。第二年,宜昌設立海關,正式對外開放,大批的洋商湧入這座江邊小城,在這裡開辦洋行。圖為位於江邊的一處洋人住宅區,江對岸是有金字塔山之稱的磨基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