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的紅四軍:在夾縫中生存,在生存中發展

南東吏 發佈 2022-08-18T13:38:41.845264+00:00

1928年11月2日這一天,紅4軍收到了中共中央1928年6月4日發出的指示信。由於交通不便,關山阻隔,這封信整整遲到了5個月。

1928年11月2日這一天,紅4軍收到了中共中央1928年6月4日發出的指示信。由於交通不便,關山阻隔,這封信整整遲到了5個月。儘管如此,這對於長期得不到中央指示的湘贛邊界和紅4軍來說,仍然是一件大事。中共中央在6月4日給毛澤東、朱德並轉前委諸同志的信里,明確指示工農革命軍第4軍:「關於你們的軍隊,你們可以正式改稱紅軍。」這就是「紅軍」這個正式稱號的官方認定。

之前,1928年6月,紅四軍打破了贛軍的第4次「進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展到了寧岡、永新、蓮花3個整縣,遂川北部,酃縣東南部,吉安、安福各一小部,使湘贛邊界進入了全盛時期。

但就在這年8月上旬,駐守永新的贛軍得悉紅4軍主力在湘南失利,湘贛邊界兵力非常薄弱,便毫無顧忌的向永新地區的紅31團和井岡山根據地腹地發起了猛攻,進占了蓮花、寧岡。

毛澤東為了保存實力,不得不指揮疲憊不堪的紅31團和地方武裝退入永新縣小江山區的九隴、潞江、波陽、九陂一帶;紅32團和寧岡、遂川、蓮花、酃縣、茶陵各縣的黨組織和地方武裝也分別退入山區。除了寧岡的西區和北區,永新北鄉的天龍區,西鄉的小西江區、南江的萬年山區,蓮花的上西區,酃縣的青石岡區和大院區,以及大小五井的山區以外,邊界的縣城和平原地區盡為贛軍占領了。紅軍幾於滅亡的絕境,只能在湘、贛圍剿的井岡山區夾縫中生存。但毛澤東愈挫愈勇,仍鼓勵大家堅守根據地、依靠群眾、堅決戰鬥,逐漸又恢復了很多失地。

一、紅軍能夾縫生存的原因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新軍閥形成了5大派系,包括蔣介石的中央系、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馮玉祥的西北系、閻錫山的晉系、張作霖的奉系。蔣介石名為中央,並不能號令全國,除了地方大軍閥,還有小軍閥們如湘軍、贛軍、黔軍、粵軍、滇軍、川軍……幾大派系、各地軍閥相互看不順眼,互相攻伐,這就為紅軍的極限生存提供了便利。

1928年初,所謂的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了國內大部分地區,4大派系聯合攻打奉軍。在北京天津沒有打下以前,有一個對張作霖的臨時團結。北京天津打下以後,這個團結立即解散,變為四派內部激烈鬥爭的局面,蔣桂兩派正在醞釀戰爭中。各派軍閥作為英、美、德、法、日等帝國主義在國內的代理人,無論如何不能長久妥協,所有妥協都是暫時的。今天的暫時妥協,也正在發酵著明天的更大戰爭。

紅四軍在四周白色政權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在統一的國家,也不可能發生在完全殖民地的國家,而只可能存在於半殖民地國家。因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你不論在哪個地方建立政權,都是造反,很快國家就把你滅了。而在完全殖民地國家,帝國主義力量強大,也能調集統一力量滅了你。只有在半殖民地國家,數省甚至每省都有軍閥混戰,你利用山河形便、犬牙交錯的地方,在軍閥之間三不管地帶的山區,靠著山河阻隔,生存發展下去。

軍閥們的分裂和戰爭絕對會一直進行下去,紅軍的發展、壯大就也能持續下去。按照毛澤東的設想,把井岡山根據地逐漸擴大,慢慢由山區到平原,占領萍、瀏、醴,及至占領大城市吉安、贛州、南昌、長株潭,最後攻下武漢,赤化整個湘鄂贛。以大革命時期有群眾基礎的這三個省為基礎,再向全國推進。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是毛澤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蔣介石反動派的良好設想,可惜還沒發展起來,就被「八月慘敗」打斷了。

二、「機會主義」下的八月慘敗

1928年6月30日,井岡山根據地接到湖南省委指示,省委決定紅四軍立即向湖南南部發展,由袁文才同志守山,並由28團撥槍200條,武裝蓮花、永新農民,極力擴大赤衛隊的組織,實行赤色戒嚴,用群眾作戰的力量,以阻止敵軍的侵入,在同志中即糾正對紅軍的依賴觀點。應積極提高群眾的自信力與創造力。

毛澤東堅決反對這個指示,他盡全力說服根據地黨委、政府、廣大指戰員,千萬不能去湘南。

首先,此時湖南、江西、廣東的軍閥們並沒有混戰,都能全力抽出力量圍剿紅軍,紅軍此時不能貿然離開根據地的有利地形去外線作戰。其次,湘南郴州、永興、資興、桂陽、宜章等縣因為之前朱德、陳毅所部占領時執行了燒殺政策,並沒有群眾基礎,且郴州駐軍的范石生部和朱德交誼匪淺,並同蔣介石矛盾很深,正是革命爭取的對象,而不是打擊的對象。革命也要分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蔣介石才是主要矛盾,其他勢力能團結的都要團結。最後,依靠赤衛隊這種地方組織反抗圍剿的方針也是非常錯誤的,群眾要是能夠作戰,那還要紅軍幹什麼。湘軍、贛軍的正規軍圍剿又不是小打小鬧,怎麼能把大部隊調走,依靠群眾組織阻止敵軍入侵呢?湖南省委要求「在同志中即糾正對紅軍的依賴觀點」,這不是扯淡麼,不依賴紅軍依賴誰?紙上談兵,對軍事如同兒戲,怎能不失敗?

儘管毛澤東極力反對向湘南進軍,但後來朱德、陳毅帶領的部隊被士兵們裹挾,還是到了郴州。他們帶領的紅28、29團尤其是29團是由宜章農民軍組成的,在這支隊伍中,不少人思想上都存在有濃厚的小農意識和家鄉觀念。他們就想打回老家去,回家打土豪分天地,卸甲歸田過好日子。孫子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散地者,士卒近家,卒恃土,懷妻子,進無必死之心,退有歸投之處,急則散,是故散地則無戰。所以,千萬不能讓沒有政治意識、黨的解放思想灌輸不到位的士兵們在離家鄉很近的熟地作戰,而要在遠離家鄉的生地作戰。不然,士兵們離家鄉近,惦記著家裡的老婆孩子,無心戀戰,都跑路回家了,仗還打個屁。

朱德和陳毅等人在29團裹挾之際,控制局勢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釜底抽薪,千方百計的一個一個做29團的上層團長、營長們工作,小範圍進行說服。可他們不但沒有釜底抽薪,反而在兵亂之初要實行民主。他們沒有認識到,完全的民主等於沒有民主,民主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不說士兵們是一群烏合之眾,但是他們的認識確實是很淺薄、無知的,他們只能看到回家鄉、老婆孩子熱炕頭,沒有看到那是死路一條。此時此地還要講什麼民主?即使要講民主,也應該先做好28團幹部的思想工作,讓他們很好地配合軍委說服29團,同時嚴格控制參加民主會議的人數。可惜,這些正確的方法都沒有採用。

紅四軍攻下郴州後,范石生部大舉反攻,朱德下令緊急撤出郴州,向資興舊縣撤退。 29團1000多人剛出郴州就一鬨而散,高呼著「走,回宜章!」「回家了,回家了!」紛紛朝宜章方向逃竄。在范石生部的追擊下,全團七八百人大部被消滅,少數潰散。紅 28團在撤退中也受到了一些損失。蕭克後來回憶說:「軍部和團部的命令由通訊員傳到,命令29團即向資興舊縣轉移,他們都不聽。先後3次命令,反而加速了他們成連成排向家鄉奔跑的進程,他們槍上挑著在郴州發到的洋財,奔向死亡和潰散之路。」

三、失敗之後再次發展壯大

八月失敗後,朱德、陳毅率部再次退回了井岡山。大家統一了思想,不要嫌井岡山高,不要嫌井岡山大,爬山爬厭了沒關係,不要動不動就想要打到大城市裡去。

毛澤東指出,井岡山雖然磨破了我們的腳,爬酸了我們的腿,但是,它給我們存糧食,給我們做根據地,便於我們機動,便於我們打擊敵人。我們每逢爬它一次,就打一次勝仗,消滅一些敵人。如果我們多爬它幾次,就會多打幾次勝仗,多消滅一些敵人。所以說,這座山,它革命,這座山是革命的山。

紅軍是打不死的「小強」。井岡山根據地通過修築工事、儲備糧食、建設醫院等,又把根據地再次壯大。根據地吸取了八月失敗的教訓,毛澤東要求無論何時都要注意建立中心區域的堅實根據地,軍事上不要分兵冒進。他批評用群眾武裝保衛根據地的做法,說有些人好像完全不知道敵人方面除了挨戶團之外還有正式軍隊集中來打的一回事。

經過八月失敗,讓紅軍認識到,弱小的時候,就要千方百計不能犯錯,一旦犯錯,就很危險。紅軍要以集中為原則,群眾武裝以分散為原則。分兵幾乎沒有一次不失敗,集中兵力以擊小於我或等於我或稍大於我之敵,則往往勝利。

紅軍必須不斷地打勝仗,打敗仗就很危險,所以任何行動都要小心翼翼,沒有十足把握,絕不冒進。只有得了一縣甚至幾縣政權,反動軍隊幾次戰敗,紅軍的威力幾次表現之後,農村中才能震懾中間階級的搖擺份子。富農、商販這些中間階級在革命高漲時,不敢貼向反動派。但如果紅軍失敗,白色恐怖一來,馬上反水,引導反動軍隊大燒革命農民的房子。

根據地面對敵人的嚴密封鎖,在食鹽、布匹、藥材等項日常必需品的缺乏和昂貴情況下,農民的木材、茶油等農產品也運不出去。不但富農、商販要反水,中農往下一直斷絕進款,那大家都會受不了。

所以,必須團結中間階級,擴大根據地,徵收土地稅。不能總是向白色區域打土豪,解決紅軍給養最終還是要根據地自己發展壯大。八月失敗後,紅軍及時調整政策,打掉靖衛團,團結了縣城和市鎮上的商人,獲得了農民和中小商人全體的擁護。

在毛澤東正確方針政策指導下,從1928年9月到11月,紅四軍利用在根據地內作戰的有利條件,避強擊弱、忽南忽北,調動敵人連打4仗,連戰皆捷,共俘獲敵人營以下官兵約500人,繳槍450多支,敵軍被迫轉入守勢,湘贛兩省「會剿」即被打破,井岡山根據地原有的地區基本得到恢復,紅四軍的力量也恢復到近5000 人,再次發展壯大起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