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了解《前涼》晉代割據政權

今咯兒聊歷史 發佈 2022-08-18T14:41:43.995647+00:00

概述前涼(318年~376年),東晉十六國時期政權之一,都城姑臧,割據西北的地方政權。公元301年,涼州大姓漢人張軌被晉朝封為涼州刺史,課農桑、立學校,多所建樹。

概述

前涼(318年~376年),東晉十六國時期政權之一,都城姑臧,割據西北的地方政權。

公元301年,涼州大姓漢人張軌被晉朝封為涼州刺史,課農桑、立學校,多所建樹。又鑄五銖錢,全境通行,前涼對之後的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政治、軍事、宗教、建築、藝術都有深遠影響。

同時前涼也是「士族北上」的最大聚居地。

前涼前期,張氏仍據守西北,表面向東晉和前趙稱臣實際已成為割據政權,史稱前涼。

公元324年,漢趙封張茂為涼王。公元345年,張駿稱涼王。公元349年,張重華稱涼王。公元353年,張祚稱帝,即位後給前任諸王追加廟號、諡號。公元359年,張玄靚去王號。

在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期間前涼達到極盛,統治範圍包括甘肅、內蒙西部、寧夏西部、青海以及新疆大部。但自公元353年張重華病死後前涼就內亂不止,國勢大衰,最終被前秦名將苟萇攻滅,後建有涼十陵,同時前涼也是西北漢文化的中心。

割據西北

西晉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使用離間計挑撥皇后賈南風毒殺太子司馬遹,又鼓動司馬遹舊部及齊王司馬冏起兵,廢黜並殺死賈南風,又殺淮南王司馬允,自領侍中、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加九錫。逼迫晉惠帝退位,擅自稱帝。隨後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跟著起兵討伐司馬倫,西晉內戰爆發,史稱八王之亂。

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望族張軌出任涼州刺史護羌校尉,大築姑臧城(今甘肅武威)。延用當地有才幹的人共同治理涼州,課農桑、立學校,阻擊入侵的鮮卑部,同時又聯合涼州四部鮮卑,保境安民,撫定地方,多所建樹,進朝納貢,對晉室司馬家頗具敬畏擁戴。

元熙元年(304年),八王之亂導致長安盡毀,張軌派涼州鐵騎三千,東奔京師保衛天子。

元熙二年(305年)張軌大規模修建姑臧城、休屠城,在此二城基礎上增設四城,共六城。姑臧城本是匈奴人所建,南北長七里,東西長三里,地勢有龍的形狀,所以又稱臥龍城。至此時,張氏便成為西北霸主。

迅速崛起

建武元年(麟嘉二年,317)正月,張寔得知劉曜強迫司馬鄴遷徙,聚哭告哀三天,派遣太府司馬韓璞、滅寇將軍田齊、撫戎將軍張閬、前鋒督護陰預率步騎兵一萬,東赴國難,命令討虜將軍陳安、故太守賈騫、隴西太守吳紹各率郡兵作為韓璞等的前驅護衛司馬鄴。三月,司馬睿於建康稱晉王、改元建武,張氏世守涼州效仿竇融,長期沿用中朝晉愍帝的建興年號。

麟嘉三年(318年)三月,焦崧、陳安進犯隴石,在東方與劉曜相持,雍、秦人十之八九死於戰亂。

同年三月,司馬睿在建鄴稱帝,年號大興,但張寔不用司馬睿的大興年號,還稱建興六年,這標誌著張寔已完全脫離司馬家的管控正式獨立,史稱前涼。

中後時期

353年,張祚乘張重華病死,即位的張曜靈年幼之際發動政變奪位,張祚自稱涼公,隨後稱涼王,給張軌以下的君主統統追加廟號和諡號。但張祚猜忌手握重兵的族人張瓘,就派兵攻殺他,張瓘也帶兵還擊,張祚戰敗被殺。張瓘立張玄靚為新任涼王。

苻堅以步騎十三萬大舉進攻前涼,張天錫被迫出降,前涼滅亡,苻堅封其為歸義侯。後來前秦在淝水之戰中失利,張天錫趁機投奔東晉,得了個官,桓玄篡位作亂時去世。

張氏的前涼政權依靠涼州大姓﹐並始終對東晉表示忠誠﹐藉以維繫人心。各代統治者除張祚外,都自居晉朝的刺史或州牧,還接受東晉的封號。張駿為和東晉溝通﹐甚至不惜向成漢皇帝李雄稱臣,以求假道。

張氏子孫世代保守的涼州,是當時中國北部最為安定的地區和文化中心,都城姑臧是西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北原是通往西方的陸路交通要道,商業繁榮,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也較發達。

西晉滅亡後,內地流亡人民相繼到來,勞動力增加,生產經驗傳播,涼州的社會經濟更有發展。當時的涼州還是中國北部保存漢族傳統文化最多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重要地區,有南有建康,北有姑臧的美譽。

復國餘燼

張大豫是張天錫次子,被立為世子,張天錫投靠東晉時,他來不及隨往,又怕前秦君主苻堅加害,無奈投奔長水校尉王穆,在河西由焦松、齊肅、張濟等人擁立占據陽塢,386年他自稱涼王、撫軍將軍,年號鳳凰。

不久,呂光奉苻堅之命征討張大豫,呂軍一時大敗,但張大豫不納智囊王穆之言,因勝而驕,用強兵伐呂,雖得建康太守李隰、祁連都尉嚴純相助,但呂光尋機攻破對方兵營,張大豫軍大敗。張大豫逃奔廣武,被當地人捉住交給了呂光,同年被呂光斬殺於鬧市,至此前涼滅亡,後涼州由涼州大姓梁熙鎮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