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我的1977年

用三隻眼看世界 發佈 2022-08-18T14:47:04.196132+00:00

1977年,對我來說,太不尋常了。這一年,在我的人生中,發生了重要的轉折。第一,1977年4月23日,我結束了知青生活,從農村戶口轉成了城鎮戶口。

我的1977年

作者:鄭亞楠

1977年,對我來說,太不尋常了。這一年,在我的人生中,發生了重要的轉折。


第一,1977年4月23日,我結束了知青生活,從農村戶口轉成了城鎮戶口。從1966年4月24日上山下鄉那天開始,我歷經了整整11年的坎坷。


11年裡,我從吳縣藏書真山工區的上山青年到藏書官橋19隊的下鄉農民,從開荒種樹到田間插秧割稻,從進城掃垃圾到開山運石,從社員到赤腳教師,從文化站到石料廠,從文化館到評彈團,一路走來,磕磕絆絆,遇到不少風浪,更克服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1977年,如果不是我家有姐妹兄弟仨上山下鄉,也許我的戶口還是在農村。因為戶口在那個時代,簡直可以把一個人的命運,死死地困鎖於一地,動彈不得。父親再三考慮,說:「你已經30歲了,還沒結婚,還是讓你先上吧,下面的弟弟妹妹再等等吧。」


我知道父親心疼我,當年為了分擔家裡的壓力,我毅然走上了這條艱辛的路,如今,我還能說什麼呢?這11年裡,父親為子女的前途和命運,期盼、焦慮、奔走,操碎了心,熬白了頭。我無奈地答應了下來。


父親到官橋大隊19隊,把我的床板搬走。其餘東西都留在那個知青屋裡了。當我們到公社辦公室辦手續時,秘書老王笑著說:「這隻圖章一蓋,萬事大吉了。」我就像不識字似的,拿著戶口遷移證左看右看,深深感嘆:就這麼一個小小的圖章,卻拴住了多少人實現不了夢想,回不得家鄉,看不到爹娘啊!



11年前,我不假思索就去派出所把戶口遷出,為了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到農村廣闊天地,去大有作為。誰料想經過11年的奮鬥,還是以家庭插隊多人為由,才得以上調返回城裡(此時知青中還有許多人無法返城)。


1977年,政策鬆動,我得以回城。返城後,我的編制被安排在江陰文教局的師訓班,工作是在文化館創作組,辦公地點在少年之家,主要任務是創作評彈劇本,月薪是21元,上調後成為國家工作人員,吃公家飯了。



第二,1977年,回城後,我的終身大事完成了,這也是我人生一大轉折。


不過,更大更關鍵的轉折是下面第三點。


第三,1977年11月初,我與文化館同事一起赴江陰顧山參加農忙勞動兼搞宣傳。活動結束後,文教局人事秘書朱菊英告知我,國家恢復高考招生制度的文件下來了,我聽後脫口而出:「哎呀,我結婚了,不能參加了!」


朱老師看我懊惱的樣子,安慰說:「你放心,結婚後也能參加報名。」我獲知此信息後喜極而泣。我的高考夢終於可以繼續了。


回望上山下鄉的11年,1970年,獲知「大學還是要辦的,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習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此後,我日夜盼望的就是有一天能夠上大學。


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決定高校恢復招生,招收初中畢業經過兩年以上勞動鍛鍊的工農兵學員。1973、1974、1975連續三年,我所在的藏書公社公布招生通知,我都報了名,每年都得到了生產隊、大隊貧下中農的推薦,結果都沒實現。


張鐵生交白卷的那一年需要筆試,公社教革委的唐主任告訴我考了全公社第一名,並且通知我去木瀆中心醫院體檢。誰知體檢後,發榜時,我再次名落孫山,其中原委不得而知,只知道名額被人頂替了。


三年追求讀書的理想連續破滅,我兩眼一抹黑,看不到前途,哀嘆命運的不公,滿腔悲憤天涯路,愁看夜月照夢回。


1976年,推薦上大學的通知再次下達,我放棄了報名,我不再考慮上大學了,我的努力屢次遭挫,上大學的權利屢次被剝奪,再去湊熱鬧有什麼意義呢。


誰能料到,此時,國家的政策正在悄悄發生變化。


1977年7月鄧公再度復職,一個月後,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鄧公聽取了高校教師的意見,立即拍板:「今年就開始改,不要等了。」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登出了《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今年就恢復高考!」一錘定音,國家改變了命運,個人也改變了命運,時來運轉了!


現在高考制度恢復了,我怎能不驚喜啊!聞聽這一消息後,我立即報名。近日翻看當年我的申請高考草稿,申請書是這樣寫的:


茲有文教局創作組人員鄭亞楠,從事文學、文藝創作四年多時間,曾於1974年10月和1975年12月先後兩次參加江蘇出版社首屆和第二屆長篇小說審稿,在此期間,創作革命故事《新路》(發表於江蘇出版社出版的《風口勁松》故事集);在蘇州地區《早晨》刊物上發表小說《浪尖上》、兒童文學《書包》、報告文學《龍橋散記》;此外,創作短篇評彈《春燕展翅》和開篇《敬愛的周總理,我們永遠懷念您》,分別於1975、1976年參加蘇州地區的評彈會演。


按照中央1977年高校招生通知的精神,鑑於本人對文學的愛好,但造詣淺薄,為了能進高校深造,為祖國貢獻更多的力量,本人自願報名,要求參加高校招生考試,希望領導給予允准,並能推薦或證明為荷。


申請書交上後,我的內心還是忐忑不安,沒想到文教局領導慨然應允、支持,我十分感謝他們的寬大胸懷。


有一天,路上碰到縣委宣傳部的劉部長,他看到我,大聲說:「小鄭,聽說你要參加高考,很好,應該去試試!我看你行的。」部長的話給我服下了定心丸,心想,以前的推薦制度只看家庭成份、社會關係的現象不會再出現了吧。



12月初,緊張的初試結束後,我因工作原因,到江陰西石橋鄉下採風,以當年陳毅帶領游擊隊在前栗山打游擊的故事為題材,創作中篇評彈《栗山風雲》。


我正在鄉下調查時,接到縣裡電話,說我初試通過,趕快回縣城參加複試。這時,我什麼準備也沒有,匆忙中借了一本數學的微積分書(因為當年讀高中時,我沒有學過)。12月10日走進考場,一切順利,複試中我考得了高分。


1978年1月14日,我接到「江陰縣高校、中專招生委員會的體檢通知書(高校文科,准考證號碼:400030)」。1978年2月26日,我接到了江蘇師範學院新生入學通知書和新生入學注意事項的補充通知。


1978年3月4日12點,我坐上長途汽車,離開了家鄉,又一次遷移戶口,但這次戶口遷進了江蘇師範學院。



3月5日,我報到入學,終於堂堂正正坐進了大學的課堂。


1977年12月,570萬人從17歲到30歲(年齡規定報考者必須在1947年6月以後出生,我是1947年9月出生,擠上了末班車),經過初考、復考,中斷了10年的高考恢復了,雖然1977年高考錄取的比例很低,僅4.8%,27萬人走進了大學,但是,其意義非同尋常!1982年本科畢業時我深深感慨:18歲高中畢業36歲大學畢業,我的社會大學讀得好艱難,大好時光終於來了!




1977年恢復高考,是中國當代史上一次重大轉折,這場大轉折,也給大潮中的小浪花我帶來了福音。冬夏兩季,全國1160萬人參加考試,一個可以通過公平考試競爭改變命運的時代拉開了新時代的帷幕!走進大學的人成為了共和國建設的主要力量。




事實證明,77、78級在大學裡求知如渴,爭分奪秒,為了彌補失去的光陰,大家廣泛涉獵科學知識,承上啟下,接上了脫節多年的班,給中國社會各行各業,帶來了新思想、新技術、新價值、新共識。從此,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信念,實現自我價值的光榮和夢想,深入人心。



本文作者


作者:鄭亞楠,1947年生,蘇州大學退休教師,曾任教、任職於蘇大中文系、蘇大出版社等部門。

來源:新三屆

(侵權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