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了朱元璋一聲「弟弟」,朱元璋讓她流一輩子淚,享一輩子福

千里煙伯 發佈 2022-08-18T14:58:18.021053+00:00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以後,為了鞏固邊疆,維護大明政權,搞了一套分封制,將自己的兒子們封在全國各地做了諸侯王,但看過《明史》的都知道,封在桂林的朱守謙可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侄孫——「靖江王守謙,太祖從孫。父文正,南昌王子也。」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以後,為了鞏固邊疆,維護大明政權,搞了一套分封制,將自己的兒子們封在全國各地做了諸侯王,但看過《明史》的都知道,封在桂林的朱守謙可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侄孫——「靖江王守謙,太祖從孫。父文正,南昌王子也。

朱守謙,爺爺是朱元璋的大哥朱興隆,父親是洪都保衛戰的大功臣朱文正。獲封靖江王他最應該感謝的是兩個人,一個是軍功卓著的父親,另一個就是他的奶奶王氏,在老朱家窮到餓死人的年代,他攤上個好奶奶,不僅堅強地帶著兒女活了下來,還找著了朱元璋。

帶著兒女投奔小叔子的嫂子

元朝末年,統治者不善管理的弊端暴露無遺,腐敗的國政直接造成社會動盪、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再加上「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老百姓活不下去,老朱家也一樣,父母兄長接連沒了卻「貧不克葬」,在好心鄰居的幫助下才得以下葬。

之後,朱元璋與二哥三哥相繼離家求生,開始了傳奇的一生。

他先入皇覺寺出家,然後游食乞討,再然後參加了郭子興的起義軍。但不幸的是,逃生的三兄弟只有他活了下來,再有就是大哥的次子文正還活著,《明史》載:太祖起兵時,諸王皆前卒,獨文正在。

隨著小叔子的起義隊伍日漸壯大,名聲也傳到朱興隆的妻子王氏這裡,她立馬攜文正依太祖」。

見到唯一的嫡親子侄到來,朱元璋自然非常高興,與馬皇后視若己出,細心教養,朱文正也不負所望,很快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將領,年紀輕輕就擔任了全軍最高指揮。

有這麼個出息的兒子,還有個起義軍領袖的小叔子,王氏應該就此苦盡甘來,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了吧,可她的命運卻偏偏沒有那麼好,心高氣傲的兒子雖有出奇兵致勝的本領,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德性,最終差點成了砍向叔叔後背的災禍。

1365年,朱文正事敗被朱元璋親自押回,欲竟其事」,經過馬皇后的勸解,被免官軟禁於桐城,不久去世,身後只留下寡居的老母和年僅四歲的兒子。王氏於顛沛流離中剛剛復燃的幸福夢想,隨著兒子的殞沒又一次被無情摧毀。

流一輩子淚,與享一輩子福

王氏的命運應該說是悲慘的,嫁進窮得叮噹響的老朱家,年紀輕輕就守了寡,不得不拉扯著一雙兒女艱難度日,好容易在小叔子朱元璋的庇護下過上了相對安穩的生活,可誰能想到,她最後還要落得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淒涼結局。

可王氏又算是幸運的,兒子的罪責甚至沒有影響到孫子的前途,朱元璋向年幼的侄孫作出承諾:兒無恐,爾父倍訓教,貽我憂,我終不以爾父故廢爾,」

還把他養在了宮中。而南昌王妃王氏,不僅生前過得尊榮,薨逝後也得以祔葬皇陵

給王氏幸福的後半生留下巨大遺憾的朱文正,曾經也是朱元璋最寄予厚望的孩子,所以當聽到他說「爵賞先私親,何以服眾」時,朱元璋是真的為自己的侄子驕傲,在他守洪都立下不世之功時,也按照之前的約定,暫緩對他的獎勵,先賞了其他有功的將領。

以朱元璋後來第一批就給侄孫封「靖江王」來看,朱文正的軍功他是非常看重的,或許早就打定了主意給侄子一個配得上的封賞,可他沒想到自己遲遲不封賞,竟然讓侄子生出了怨氣,直至後來產生了異志,只能哀嘆一句,雖然親如父子,畢竟相互之間不夠了解啊。

老朱家的教育哪裡出了問題

朱文正一生中最傳奇的戰役是洪都保衛戰,時年27歲的年輕將領,打出了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守城戰之一,兩萬多人硬扛了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不落下風,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堅守洪都85天,不僅為朱元璋贏得了反攻的時間,更為他奪取全國政權扭轉了局面。

在這場戰爭中,朱文正展現出了超強的軍事才能,這都有賴於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悉心培養。但朱文正仿佛只具備了軍事素養,其他如待人接物、政治思維、心胸見識等方面就稱得上極為淺薄,前面說著「叔父成大業,何患不富貴」的漂亮話,馬上就因為封賞問題自打嘴巴。

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矛盾點,以陰謀論來分析,教朱文正軍事知識的人,要麼只會打仗,要麼存心不讓他成為一個德行和能力匹配的軍事將領。亦或是他極為信任的人,長期致力於挑唆他跟叔父的關係,讓他相信不封賞就是對他能力的不認可。

之所以有此疑問,主要來源有三處。一是朱守謙在父親歿後是養在宮中的,但獲封靖江王后一度被廢為庶人,復爵後「暴橫如故」,只能再次召回,「使再居鳳陽」。

四歲就被養在宮中的朱守謙,長大後變成什麼樣子,恐怕就得問問宮裡的教育了。

二是朱元璋分封諸侯的動機,在明知分封弊端很大的情形下,還是將兒子們封在了各地,除了鞏固邊防、穩定地方之外,還反映出一個早在朱元璋軍中暴露的隱患——將領們成分複雜、信任度堪憂。早先朱元璋形勢不好時,不乏武將趁機倒戈的例子。

第三個很有可能的就是王氏。關於南昌王妃王氏,《明史》裡並沒有過多記載,但朱元璋對三個嫂嫂還是有明顯區別對待:盱眙、臨淮王二妃配食。南昌王妃王氏,後薨,祔葬皇陵,不配食。

早逝的二嫂三嫂配食,後薨的大嫂卻不配食,不蹊蹺嗎?

如果是宮中的教育出了問題,把侄子侄孫養歪了,那就要追究明太祖夫婦挑選老師的責任;如果是武將的私心攛掇,或許就解釋了朱元璋後來設立錦衣衛,以及大殺開國功臣的緣由;如果是王氏的教育問題,那「不配食」應該就是朱元璋對這位大嫂的憤怒了。

不管是由於哪種原因,最終的結果是朱文正獲罪身隕,也沒有得到什麼封號,但他的赫赫戰功還是獲得了大明洪武大帝的認可,原本該屬於他的爵位也由他的子孫獲得——靖江王,不止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傳襲時間最長的藩王,就是不知道彼時的南昌王妃作何想了。

整體來說,朱元璋對他這位長嫂還是不錯的,雖然讓她流了一輩子淚,終是情非得已;讓她享了一輩子福,也是實實在在。

若南昌王妃回憶起自己千里投奔時的那一聲「弟弟」,以及其後種種,對自己的一生會感覺幸福多,還是傷痛多呢?

參考文獻:

《明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