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三個特徵,說明你的原生家庭不好,這會繼續影響你的孩子

第一心理 發佈 2022-08-18T16:24:38.728210+00:00

其實意識到了就是最好的開始,也是改變的開始,但也有許多人沒有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問題,也不願直面這樣的問題,於是在夫妻關係中重新上演悲劇,在親子關係中重複自己和父母相處的那套模式,固執而痛苦,最後發現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實屬悲哀,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父母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原生家庭這個詞,最早是由北師大的武志紅老師提出來的。當時的目的是為了分析人成年後的行為動機、驅動力等,去解釋成年人為什麼會重複「錯誤」。但是隨著網絡的傳播,衍生為了「原生家庭」有罪論。

有必要再三強調,研究原生家庭是歸「因」,而非歸「罪」。

不過好在不少年輕人意識到了原生家庭的損害,開始發現自己生活中的許多缺陷,只不過苦惱不知道該如何改變,也想探尋其中的原因。

其實意識到了就是最好的開始,也是改變的開始,但也有許多人沒有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問題,也不願直面這樣的問題,於是在夫妻關係中重新上演悲劇,在親子關係中重複自己和父母相處的那套模式,固執而痛苦,最後發現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實屬悲哀,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父母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的悲劇,無數的人正在重蹈這樣的覆轍,在一個坑裡摔無數次跤。

從心理諮詢的各種案例來看,如果你長期有以下三種特徵,說明你的原生家庭存在一定問題,需要及時覺察,不然一定會影響到你的孩子。

1、經常焦慮抑鬱

情緒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焦慮和抑鬱,焦慮症和抑鬱症幾乎是處處可見的疾病。

你在大街上隨便拉幾個人,肯定有人中招。

焦慮的本質是對未來不確定性事件的恐懼,擔心自己被傷害,沒有能力應對未知的危險,所以焦慮一般來自於壓力(應激)。

一個青少年兒童,如果長期有焦慮的情緒,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大腦結構的發育,給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對於成年人,長期的焦慮和抑鬱,也會增加老年痴呆風險,並導致情感和認知損傷,認知功能損害是指學習,記憶,注意的障礙,一般情況下,這些障礙伴隨著腦衰弱,通常是由於大腦疾病引起的。

但不少研究證明,長期的焦慮抑鬱情緒會使個體變得相當悲觀,造成一些軀體疾病引起的功能失調,我們的大腦缺乏營養,自然無法很好運作下去。俗話說悲觀的人壽命短,是有科學依據在裡面的。

長久的焦慮必然會引起你和他人的認知差異,從自動化思維凝結成你的三觀,進而影響到你的教育活動中。

有的人無法理解,焦慮是怎麼影響我們認知的:

舉個例子,小芳是一個很容易焦慮的人,如果提前告訴她明天有一場工作匯報,她今天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除此以外,焦慮會有泛化現象。

本來是一件事的焦慮,引發到了n件事的焦慮,比如吃什麼飯,見什麼人,但凡是有不確定性的地方,她都會感到恐慌,這樣一來形成自卑心理,看待事物的方式必然與眾不同,總想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缺乏安全感,帶有某種程度的偏執

2、經常內疚

內疚是很正常的人類情緒,但是過度內疚,會讓一個人一生活在「背負責任」的壓力和痛苦當中,無法自由,很難快樂。

過度內疚原生家庭的代際傳承是最明顯和易察覺的。

最初,你的父母以犧牲者的身份出現在你的生命中,而你的角色成為一個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獲得者。在孩子還沒有形成成熟的認知前,會不加分辨的接受這些,

在長大後,影響自己的後代,形成一個死循環。

父母的愛本是無條件的,這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所在,但是當你的父母過度強調犧牲者的身份,你會因為被給予而感到內疚,甚至僅僅因為自己的存在就感覺到內疚。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總想要想要償還,甚至為父母的幸福負責(不可能的事)這個償還,沒有具體的形式,永無盡頭,在心靈上,你無法和父母分離,無法獲得自由,活出那個獨立而又真實的自己,你有 了很多人生的痛苦和遺憾

緊接著,當你養育了自己的孩子,你把這些痛苦和遺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也是以犧牲者的身份進入孩子的世界的……

如此便影響到下一代惡性循環了。

內疚是一種自尊十分低下的表現,束縛了人生太多的可能性,及時遏制,才能收穫幸福。

3、經常失望

失望情緒最和幸福感掛鈎。一個容易滿足的人不會對外界和他人有過高期待,自然會減少失望。

而一個缺愛的人對外界投注太多,無法進行自我滋養,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外界身上,別人認可我,我才是有價值的,被愛的,別人不認可我,我就是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 的

長期容易對外界失望的人,很難處理好親密關係,婚姻心理學研究也發現,婚姻會逐步經歷五個階段:浪漫期、權力爭奪期、穩定期、承諾期和共同創造期。

在進入權力爭奪的矛盾期時,渴望對方改變,滿足自己的期待,相應的失望感就會不斷的出現。

當然,親密關係中一定程度的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這種失望感過強過重過久,就會帶來很多嚴重的問題。

容易對對方失望的根源,在於自己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你想要對方變得完美,給予你的更多,來滿足自己缺愛的需求。

很多時候不是對方人變了,而是你對對方的要求變高了,你喜歡她身上的品質,卻無法接受與之相反的另一面,然而人不是完美的,一個無法接受別人的人,也終將無法接受最真實的自己,一生生活在對外界的失望當中


在原生家庭中,我們沒有被好好滋養,被看見、理解,以及被回應。那我們就勢必帶著創傷和幼稚步入到成人的關係中,縱使我們做出再多改變(人際技巧、操控術、讀心術)也無法滿足我們內心的虛空。

做自己的父母,重新養育自己,才有可能打破原生家庭的惡劣影響,重新掌握自己的命運。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