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竇娥冤,到底冤在哪兒?

中華網文化 發佈 2022-08-18T16:37:44.156976+00:00

明朝人朱權在《太和正音譜·雜劇十二科》裡把雜劇分了十二個類目,其中題材多有重複,當代人將元雜劇大致分為神仙道化劇、公案劇、社會風情劇、歷史劇等,除了神仙道化類是馬致遠的領地,其他關漢卿都有涉獵,且每個題材都有名篇。

前陣子的熱播劇《夢華錄》,改編自關漢卿的《趙盼兒風月救風塵》。可見,即便在當代,關漢卿作品背後的議題,都能與現實無縫銜接。

來源/電視劇《夢華錄》海報

據當代的考據和統計,關漢卿一生大約寫了67個劇目。明朝人朱權在《太和正音譜·雜劇十二科》裡把雜劇分了十二個類目,其中題材多有重複,當代人將元雜劇大致分為神仙道化劇、公案劇、社會風情劇、歷史劇等,除了神仙道化類是馬致遠的領地,其他關漢卿都有涉獵,且每個題材都有名篇。歷史劇,他有《單刀會》《鄧夫人苦痛哭存孝》《尉遲恭單鞭奪槊》等;公案劇,他有《感天動地竇娥冤》《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等;社會風情劇,他有《趙盼兒風月救風塵》《閨怨佳人拜月亭》《錢大尹智寵謝天香》等。他賦予了這些作品生命,這些篇目,也成了他的名譽代言。

比如,那出悲劇濃郁、質問天地的《竇娥冤》,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悲劇成熟的標誌和中國古代悲劇的典範作品。

東海孝婦:《竇娥冤》的前身

《竇娥冤》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程度,不亞於四大名著。甭管啥階段的人群,一旦受到什麼不白之冤,總要跟竇娥比一比,呼喊一句:「我比竇娥還冤!」竇娥的深入人心,可見一斑。追溯起來,竇娥的事跡其實有一個更古老的藍本——記載在《漢書·於定國傳》的《東海孝婦》。

在漢代東海郡治下的郯縣,有這樣一戶人家,家庭成員有婆婆、兒媳周青和小姑,家裡男人都集體缺席——公公和丈夫都早死,周青也沒來得及生下一個孩子。周青在守寡後,所有的生活重心,就變成了遵守古代婦德教條,謹慎地孝敬婆婆。正是因為周青做得太出色,婆婆和她毫無矛盾,還總想著讓她二婚再尋幸福,都被她拒絕了。就這麼過了十幾年。婆婆年紀大了以後,身體不太便利,日常的雜事上周青就得更上心,更吃力。所謂真心換真心,婆婆很心疼兒媳如此辛勞,不想成為她的累贅,就跟鄰居閒話了自己不想活了的想法,然後上吊自殺。

可周青的小姑子認為,正常人都是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心理,自己的親娘平白無故選擇提前謝幕,肯定是周青在背後說或做了什麼讓老人不堪羞辱的事。江湖傳言不是說了嗎:「久病床前無孝子。」於是,周青被小姑子告到了縣衙。

在沒有監控、也沒有多少證據可以偵勘的古代,縣老爺上來不由分說就是一頓嚴刑拷打。周青苦熬不過,只能屈打成招,被判死刑。案件走程序上報到郡里。而當時有個在縣衙打工的明白人姓於,也就是後來丞相於定國的父親,他認為,四里八鄉都知道周青是個孝順的好兒媳,十多年了,沒聽說她有一點道德瑕疵,這樣的人肯定不會幹這種大逆不道的事,便跑到郡里據理力爭。但太守不想多事搞翻案,出於經驗,他往往用惡意去推斷談人,比如,所謂的名聲,很有可能是偽裝出來的,畢竟人心隔肚皮,你不住在她家,怎麼知道她私底下的真實面目?最終,周青被冤殺。於公爭辯不過,抱著卷宗大哭了一場。

當地人傳說,周青對自己即將被冤殺是有明確態度的,她死前曾發過一段誓願,如果自己有罪,那情願被殺,血也順流而下;而如果她是枉死的,血會逆流,讓所有人看到她的冤枉。神奇的是,劊子手行刑完,她的血顏色青黃,濺到旁邊的旗杆上,還順著往上流。

這事以後,整個東海郡三年不下雨,算是上天對昏官的懲戒。後來,大概任期滿了要換屆,又或許因為東海郡三年大旱,造成民間嚴重的糧食危機,朝廷派新官來接任。新太守來了,考察郡內三年不下雨的原因,於公忙趁機報告,說上天是在為那位孝婦發聲呢。新太守聽完故事,趕緊找到孝婦的墓祭拜,又重新修繕了一下,老天這才不較勁,降下甘露,當年郡里終於豐收了。

這個案件情節跌宕婉轉,有真情有無望,有天罰,最後又有轉折。故事性非常圓滿了。如果初聽,你一定忍不住驚呼,《竇娥冤》的人物結構和故事大方向,不就和這個一模一樣嗎?那關漢卿勝在哪裡,憑什麼取代了「東海孝婦」的版本?

關漢卿墓,位於河北省安國市。關於關漢卿的籍貫,有說法認為他是元大都人,也有說他是山西解州(今山西運城)人,這也有很多可考的證據,比如他寫了很多關於山西的劇目,還有一種說法,他是現在的河北安國市伍仁村人

竇娥的悲慘童年

關漢卿的《竇娥冤》取材自「東海孝婦」,但作為一個在舞台上表演的雜劇故事,他要照顧更多觀眾的胃口,還要把歌曲、賓白、表演全部結合起來,因此,劇中出場的人物更多,形象也更豐富複雜。比如,「東海孝婦」里,男性角色並沒有出現在家庭氛圍里,《竇娥冤》卻加入了幾個推動情節發展的反派男性。另外,關漢卿想要表現的社會問題,也遠不止於孝和冤兩個議題。

在《竇娥冤》的故事裡,竇娥有了清晰的童年交代,她的原生家庭就是不幸的。她原名叫端雲,3歲死了娘,父親竇天章是個窮書生,已經成家卻沒立業,多次與功名擦肩而過。但科舉之門是每個讀書人畢生的遠景,「學而優則仕」也是刻入每個古代知識分子血液里的執念,所以,竇天章還想繼續奮發拼搏一下。窮書生拉扯一個女娃兒,又一門心思撲在自己的功名上,自然顧不上什麼生計,他只好找楚州一個有錢的寡婦蔡氏借了高利貸,才一年時間,20兩銀子,連本帶利滾成了40兩,竇天章更還不起了。

蔡氏多次討要,竇天章囊中羞澀,只能一拖再拖。經過多番往來,蔡氏見到了竇家長相乖巧可愛的小端雲,便產生了一個念頭:她膝下有一個兒子,年方8歲,端雲7歲,年紀正好相仿,不如就讓她給自己當童養媳,欠款的事一筆勾銷。

《感天動地竇娥冤》,明,臧晉叔校對版,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悲劇濃郁、質問天地的《竇娥冤》,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悲劇成熟的標誌和中國古代悲劇的典範作品

這不是讓人賣女兒的缺德主意嗎?雖說本質確實是這樣,但蔡氏的提議,其實算是解救了竇天章。一個欠了一屁股債的貧戶,哪有錢再供養女兒?外加上,今年的科舉將近,竇天章也還在籌劃著繼續趕考,但苦於沒有盤纏,如果把端雲賣去她家,自己也能得到點資助。就這樣,這個一舉三得的想法,得到了雙方家長的認可,端雲被賣去蔡家,婆媳關係正式搭建完畢,竇天章得到了10兩銀子的補助,消失在了故事主線里。

竇天章算是造成竇娥一切悲慘命運的主要人物,難道他對閨女沒什麼感情,只將她作為換取青雲路的物件嗎?非也。在將女兒交給蔡氏的時候,竇天章說了一段短短的囑咐。他先是囑咐蔡氏,「婆婆,端雲孩兒該打呵,看小生面則罵幾句;當罵呵,則處分幾句。」算是為女兒做了最後的談判。然後,他又轉身叮囑竇娥,「孩兒,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親爺,將就的你;你如今在這裡,早晚若頑劣呵,你只討那打罵吃。兒嚛,我也是出於無奈。」顯然,在竇天章眼裡,女兒固然可愛重要,但重不過擺脫眼前的窘境和維護自己的仕途。

就這樣,因為借貸和討債,蔡家迎來了家庭新結構,小女娃端雲在蔡家生活了下來,並改了新名字——竇娥。10年後,竇娥與蔡氏的兒子成親。可惜的是,不到兩年,這個兒子就死了。現在,局面回到了「東海孝婦」剛開始的設定,一個家庭剩下一老一少兩個寡婦。好在,他們家靠著借貸給人,一直維持著富足狀態,不用竇娥再承擔更多辛勤勞作。但也正是因為借貸和討債,討來了造成他們家庭悲劇的直接人物。

潑皮無賴的欺壓

這兩年,有個叫賽盧醫的借了蔡家10兩銀子,利滾利又翻了倍,也是多番索要回不了款,熬成婆的蔡婆婆只好親自登門要債。賽盧醫心煩她催債催得勤,又清楚蔡家勢單力孤,竟一時起了歹心,要把蔡婆婆騙出去勒死拋屍荒野。然而,正當他準備行兇,有人出聲制止了。來人是一老一少一對父子,老的姓張,少的叫張驢兒。

賽盧醫一溜煙跑掉。父子倆詢問情由,蔡婆婆一邊道謝,一邊毫無防備之心地把家裡情況透了底。誰料,趕走餓狼的有時候不是獵人,而是更兇殘的猛虎。張驢兒一聽到關鍵信息,登時有了一個「妙招」,不如父子兩個老光棍正好一人一個,要了這對婆媳。張驢兒威脅蔡婆婆,如果不同意,前面賽盧醫丟的繩子還在,他們可以照樣勒死她。好漢不吃眼前虧的蔡婆婆只好答應,並把人帶回了家。

蔡婆婆回家後,詳細解釋了剛才遇到的情況和協商的結果。然而,改嫁對竇娥來說,是件比性命還大的醜事。唐及以前,人們雖然也為節婦義女唱讚歌,但那只是官方對那些願意「自苦」的人打心底的敬佩和表彰,絕不會以此捆綁所有婦女都照此生活。但自南宋理學興盛之後,社會風氣愈加內縮,人們不止提倡做節婦,「貞節牌坊」更成了女性身上的一座大山。竇娥的主要成長環境雖然是在蔡家,但別忘了,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在7歲以前,她都和那位堅守傳統價值觀的父親竇天章生活在一起。竇天章讀道德文章,必定也會言傳身教給閨女,這種貞潔觀念,不僅是整個社會風氣強加給竇娥的,更是她從小就融進腦子,烙在心底的。所以,竇娥和婆婆的反應正好相反,她不僅自己不答應,還在孝字為大的時代,對婆婆也語出不滿:「你年紀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

婆婆被指責得難堪,便以另一則社會通行法則開脫:「但是我的性命全虧他這爺兒兩個救的。」寡婦再嫁是會被議論,但對救命恩人以身相許,事情的性質就變了吧?面對在道德邊緣徘徊的婆婆,竇娥說話更難聽了,指責她沒有貞潔自守的心。可以說,竇娥的思維體系完全與竇天章一脈相承,她可以遵守傳統禮教的一切規章,守寡、孝順婆婆,但當道德和親情有了矛盾,她選擇的是捍衛心裡的道德,也就顧不上說話的尖銳了。因為竇娥的堅決不從,張驢兒父子的婚事暫時被擱置,但在蔡婆婆的默許下,倆人還是入住了蔡家。計窮之下,張驢兒想了個損招,毒殺蔡婆婆,嫁禍竇娥,再以此逼迫她與自己成婚。

《感天動地竇娥冤》,現代,戴敦邦,國畫。《竇娥冤》故事原型為《漢書·於定國傳》的《東海孝婦》,劇中出場的人物更多,形象也更豐富複雜。關漢卿加入了幾個推動情節發展的反派男性,想要表現的社會問題,也遠不止於孝和冤兩個議題

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決

繼續看劇情。張驢兒準備實施毒殺蔡婆婆的計劃。當時,蔡婆婆身體不太好,說想吃羊肚兒湯,張父忙吩咐竇娥去做。待竇娥做好端來,張驢兒說還要再加點鹽醋,便拿去偷偷放入了毒藥。巧的是,羊肚兒湯端來的時候,蔡婆婆不舒服的勁兒又上來了,反胃嘔吐,完全沒有食慾,便讓給了張父吃。兩個人你推我讓幾個回合,最終還是張父吃了湯。不消一會兒,毒藥發作,張父倒地。蔡婆婆嚇得直哭。

此時此刻,竇娥性格里冷峻的一面露了出來,她完全沒有一般婦女的驚嚇和無助,她只是冷眼看著,順便還責怪婆婆剛才不該跟張父卿卿我我,現在更不該哭。她最怕的,就是留這兩個男人在家,連累自己也不清不潔。當然,竇娥的冷靜也源於自身端正,那碗湯是張驢兒從她手裡接過去加「鹽醋」的,所以,她清醒地知道,如果湯有問題,必定是張驢兒下的藥。在她眼裡,這屬於惡人互咬,咱沒必要牽動一點情緒。

陰差陽錯要了爹的命,張驢兒並沒有什麼心裡愧疚和道德壓力。甭管死的是誰,他的第一反應,還是繼續執行自己的計劃,誣陷竇娥下藥,威脅他從了自己,否則就走司法途徑去。

竇娥如同所有普通老百姓,堅信青天大老爺的存在,選擇了見官處理。可惜的是,此時楚州地方官是個典型的昏官。他剛出場,就來了一段自白:「我做官人勝別人,告狀來的要金銀。……下官楚州太守桃杌是也。」等張驢兒抓著竇娥和蔡婆婆上場,別人下跪,他也撲通跪下,說是要感謝衣食父母:「你不知道,但來告狀的,就是我衣食父母。」換句話說,誰來告狀,就是來給他送錢的。而作為原告的張驢兒,一定是深知地方官特色,給了銀子,才敢來走「司法」途徑。

太守桃杌為什麼敢明目張胆的枉法,他對此早有招數:「若是上司當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門。」如果上面派人來審查案件,自己裝病就行了。這樣也能逃得過去?也許還真有效,惰政、縱容、辦事效率極低,容易不了了之,這也是整個元代處理政事的弊端。面對這種情狀,即使再清白的竇娥,也無法逃過誣陷了。太守二話不說就按冤屈犯人的套路走——用刑。竇娥受盡折磨,還是不肯招認。一邊挨打,她心裡想的還是,這一切都是婆婆招來的,天下所有想二婚的都看清楚,這就是下場。我們不能苛責竇娥的見識不夠長遠,在整個社會風俗的強壓之下,個人在這方面是沒多少獨斷和創新能力的。

1959年蒲劇電影《竇娥冤》劇照。

張驢兒父子救下被賽盧醫勒索的竇娥婆媳,卻暗生歹心,想要父子兩個娶了蔡婆婆和竇娥,遭到竇娥激烈反對官老爺見竇娥倔強不怕打,就說要打老的,竇娥這才慌了神,忙認了罪。有人說,竇娥的前後作風有點矛盾,其實並沒有。前面責怨婆婆亂招男人回家,是她心中的道德底線,現在不忍婆婆挨打,是她的孝心。這些傳統美德,是她內心一以貫之的真理。

竇娥認罪後,被判了斬刑。所謂嶢嶢者易缺,她剛強正義了一生,卻是最易被折斷的。蔡婆婆呢?她驚呼了幾句「痛殺我也」,並沒有為竇娥出頭的想法,比起「東海孝婦」里那個念著自己年老沒多少未來,又極具有犧牲精神的婆婆自然是差遠了。不過,以後人眼光來看,誰也沒有資格慷他人之慨,更何況是生命。

竇娥冤在哪?

在綁縛刑場的路上,竇娥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善惡和福禍,並不是直接對應的?反抗一個入侵家裡的男人,捍衛自己的貞潔名聲,她的所作所為,明明沒有錯呀。在自己的思維體系里找不到答案,於是,她只能怨恨天地的不公。她指天問地,發出振聾發聵的怨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於是,性格和三觀迥異的竇娥與蔡婆婆「各得其所」,無親無故的蔡婆婆繼續苟活於世,竇娥則被正法於劊子手的大刀之下——一個滿腦子孝道、貞節等倫理觀念的善良女子被一個提倡孝道、貞節的社會所迫害致死。

臨刑前,竇娥呼籲天地,希望它們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她祈求超脫地心引力,血濺白練,一滴都不流到地上;天上的反應,則是六月天也要反常地下起鵝毛大雪;然後再大旱三年。

後來,這一切都應驗了。所謂「感天動地」,就是這幅畫面。

上海美術出版社《竇娥冤》連環畫封面。來源/盛鶴年

《竇娥冤》竇娥的冤,老天已經知道了,那這則冤情,是不是可以昭雪了?當然,關漢卿還要像「東海孝婦」的故事一樣,寫一個看似完美的解決方案,給黑暗的世界點亮一盞希望的燈。那位造成竇娥悲劇命運並失蹤多年的老父親竇天章再次登場。這一次,他早已金榜題名,當上了參知政事,而且專門被派下來體察濫官污吏。死去的竇娥以魂魄的形式回來,在夢中與父親相認,並訴說冤屈,而父親也最終為她報了大仇。

值得一提的是,竇娥與竇天章的思想有繼承關係。起初竇天章得知這個殺害公公的竇娥就是自己的端雲孩兒,第一反應想到的也是自家的名聲問題,「我竇家三輩無犯法之男,五世無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沒祖宗世德,又連累我的清名。」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他還要詛咒這個命運悽苦、陰陽相隔的女兒永世不得為人,永遠當個餓鬼。

1959年蒲劇電影《竇娥冤》劇照。

竇天章當上了參知政事,而且專門被派下來體察濫官污吏。死去的竇娥以魂魄的形式回來,在夢中與父親相認,並訴說冤屈,而父親也最終為她報了大仇如果說「東海孝婦」強調的是孝和冤,竇娥則身兼這兩方面,卻又比周青背負的更重。只看這「五世無再婚之女」就可知道,殺死竇娥的,除了惡人與昏官,還有父親與她自己,甚至整個時代的壓力。

在元代,關漢卿就已經被譽為元曲作家之首。近代學者王國維更是直接評價說,關漢卿是「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為元人第一」。如今我們提到元曲作家,腦子裡給出的第一個關鍵詞,幾乎也是關漢卿大名,可以說,他的名字,已經與元曲畫上了等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