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美關係,鮮為人知的八個歷史事實

讀書人馮學榮 發佈 2022-08-18T21:04:40.806879+00:00

美國建國時,已是乾隆四十一年。在1776年以前,是不存在什麼「中美關係」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那個時候,美國還不存在。



往事之一

美國建國時,已是乾隆四十一年


在1776年以前,是不存在什麼「中美關係」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那個時候,美國還不存在。


美國是在1776年建國的。而美國建國的時候,大清這邊,已經是乾隆四十一年了。


不過,美國建國之後不久,就開始了對華貿易。


1784年2月22日,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Chinese Queen)從紐約啟航,在大洋上航行了5個月之後,抵達了大清帝國的廣東口岸。


這艘「中國皇后號」,就是美國建國後第一艘到達中國的商船。


那麼,「中國皇后號」來中國是幹什麼的呢?答案是:販賣美國的人參、皮毛,並且,採購中國的茶葉,中間藉助白銀為媒介,但本質上,是以物易物的貿易。


是的,「中國皇后號」到達廣東之後,大肆採購茶葉,然後在1785年5月11日,回到了紐約港。


「中國皇后號」這趟中國之旅,賺了很多錢,於是,這對當時的美國外貿商人,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隨後,到大清來貿易的美國商人,越來越多。


「中國皇后號」復原模型


往事之二

波士頓傾茶事件:茶葉是中國的


然而事實上,大清和美國的貿易在「中國皇后號」之前,早就有了,只不過在美國建國之前,從美國來的商船,不叫「來自美國」,而是「來自英屬北美殖民地」。


而且在美國建國之前,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海商,已經從大清進口茶葉了。


說到這裡,老馮跟大家說一件有趣的事:歷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傾倒到大海里的,正是中國的茶葉。


1773年,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造反派」在波士頓,將自己偽裝成印第安人,把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運來的茶葉,從船上倒到大海裡面去了,於是,大英帝國政府前來問罪,並由此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為什麼要傾倒英國商船的茶葉呢?因為當時北美殖民地的造反派,反對母國(英國)在北美徵稅,加之當時東印度公司憑藉大英帝國的法令,在北美壟斷茶葉貿易,北美的造反派不滿,所以要傾倒他們的茶葉。


那麼,倒茶葉就算了,為什麼要偽裝成印第安人呢?因為當時造反派力量還比較弱小,還沒有正式和母國(英國)打起來,所以,偽裝成印第安人,既可以保護自己,同時也栽贓印第安人,可謂一石二鳥,一舉兩得。不過,事後還是被英國人識破了。


有趣的是:當年北美「造反派」倒到大海里的這些茶葉,都是中國的茶葉。


英、美兩國的歷史檔案,清楚地記載了這些被倒到大海裡面的茶葉的明細,它們至少含有以下這些:


武夷山紅茶 240箱

工夫紅茶 15箱

正山小種 10箱

安徽熙春茶 15箱

安徽松蘿茶 60箱


大清帝國當年的福建、安徽兩省的茶農,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種出來的這批茶葉,被運到地球的另一邊,被北美造反派倒進了大海,並且由此,引發了一場影響後來數百年歷史的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


英屬北美殖民地的造反派偽裝成印第安人,

把英國商船上面的茶葉,倒到大海里


往事之三

大清人民叫它「花旗國」


美國建國之後,他們的商船來到大清的廣州,美國商船上懸掛的國旗(星條旗)是紅色、藍色、白色相間,非常鮮艷,而且五角星、條紋又多,所以,當時大清(尤其是廣東)的百姓,管它叫做「花旗」。


並且因此,當時大清(尤其是廣東)的百姓,管美國叫「花旗國」。


當時美國北部盛產人參,出口到大清,也因此被叫做「花旗參」。


此外,美國的CitiBank被稱作「花旗銀行」,也是這個原因。


星條旗很花哨,被當時的中國人稱為「花旗」


往事之四

美國為何有排華法案?


那麼,美國當年為什麼有排華法案呢?美國人當年為何要禁止華人移民進入美國呢?


事情簡單地說,是這樣的:


當年由於加州發現金礦,於是從1848年開始,加州爆發了「淘金熱」,當時美國的金礦主,為了節省勞動工資成本,和「豬仔頭」合作,從大清(主要是開平、台山等地)聘來了大量的勞工。


緊接著呢,美國第一條貫穿東西的鐵路開工,又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為了節省工資成本,他們又從大清輸入了大量的勞工。


「淘金熱」和「鐵路熱」逐漸「退燒」之後,這些從大清來的勞工,紛紛進入美國各大城市,在餐館從事廚師、端盤子,還有在洗衣店等等各種場所工作。


客觀來講,華工確實「搶」了當地美國白人的工作機會,而且也在客觀上,降低了當地的工資水平。不過,這也是正常的市場經濟現象,而且又是在法律的框架內、在合法的前提下發生的,憑當時的法律,毫無辦法,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排華。


所以,當時的美國人,開始仇恨華人,就好像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討厭我們國內的黑人一樣。這種反華的思潮,愈演愈烈,到了1882年,美國就出台了《排華法案》(全稱:關於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案),禁止華人進入美國。



那麼,這個法令是在什麼時候廢止的呢?答案是:1943年,也就是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第三年,這個時候,美國和民國是盟友和戰友的關係,所謂排華法案,顯然不合時宜了,所以,也就廢除了。


美國獨立戰爭主題油畫


往事之五

美國倡導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怎麼回事?


我們都知道,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Open Door Policy),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事情簡單地說,是這樣的:


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爆發了「美西戰爭」,美國打贏了,西班牙投降,然後西班牙把它名下的菲律賓殖民地,轉讓給了美國。


美國突然得到了菲律賓這個據點,於是,在亞太地區的力量,頓時增強了,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突然對在華商業利益產生了強大的訴求,但是,美國看到當時,英、德、法、日、俄等列強,在大清擁有各種各樣的殖民特權,美國倘若置之不理,任其發展,長期以往,美國的利益就會被排斥在中國的大門之外。


所以,這個時候的美國,在列強當中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也就是說,主張所有的國家,在中國都享有平等的商業、工業、貿易的權利。


也就是說,所謂「門戶開放」,是指「大清的大門,應該向全世界開放、而不應該只向某幾個列強開放」,是這個意思。


美國人當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由於當時英國也曾經在別處提出過「門戶開放」,所以,英國無話可說,所謂「門戶開放」這個話語,在當時屬於政治正確,列強們也不好說「不」,所以,在美國的倡導下,「門戶開放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往事之六

第一任駐美公使是廣東吳川人


1878年,大清帝國第一任駐美公使陳蘭彬,到任美國。


所謂駐美公使,約等於今天的駐美大使。


陳蘭彬是廣東吳川(現屬湛江市)人,這人雖然出身貧窮的粵西農村,但是,讀書很厲害,考科舉的時候,考了二甲第七,翻譯成人話來說,大約是當年全國第十名,是這個意思。


廣東吳川人陳蘭彬,大清第一任駐美公使


當時陳蘭彬當駐美公使,同時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負責監督當時大清派到美國的留學生,陳蘭彬念聖賢書出身,他親眼所見大清在美國的這些留學生,剪了辮子,說滿嘴的美語,思想西化,對大清的國家禮儀和國家大事,毫不關心,於是,陳蘭彬就認為大清官派少年赴美留學,是一個錯誤的政策。


所以,陳蘭彬強烈要求朝廷,召回這群留美少年,以免繼續浪費國家財政。


後來清政府,也接納了建議,召回了留美少年。


往事之七

留美少年確實有忘本現象


那麼,大清駐美公使陳蘭彬的說法,是否屬實呢?


答案是: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屬實的。


當年大清派到美國的四批留美少年(時稱留美幼童),從1872年到1875年,一共120名,這些孩子在美國學習和生活幾年之後,確實逐漸開始瞧不起自己的祖國,並且,對祖國(大清)的國家大事,也不關心,因此,遭到輿論的批評,舉個例子,當時大清的媒體(《申報》),對這批孩子批評如下:


「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遣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後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並無故家世族,巨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性情則多乖戾,稟賦則多魯鈍,聞此輩在美有與談及國家大事及一切艱巨之任皆昏昏欲睡,則其將來造就又何足觀」


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概就是說:國家花那麼多錢,送你們這些孩子去美國留學,沒想到你們到了美國就不聽話了,忘本了,每當聽到討論關於祖國的國家大事,你們竟然打瞌睡,像你們這樣的人,就算留學成才了,對我大清,又有什麼用?


其實平心而論,你換了任何孩子,在他們的成長期間,在三觀、人格、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把人家送到美國,接受美國教育,人家思想西化,即使不是必然現象,也是大概率事件。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清政府對留學幼童(少年)的政治思想工作,沒有做好,而且,其實也沒有辦法做好。


於是,後來大清決定:中止留美計劃。


1881年,這些留美少年,幾乎被全部召回大清。


其中好幾個孩子,拒絕回國。


而事實上,120名留美少年,除了詹天佑、唐紹儀、梁誠之外,其他的人,都沒有特別大的作為。


有意思的是,在第三批留美少年當中,有一個叫容耀垣的,被召回國之後,先是加入北洋水師,然後到香港經商,改名容星橋,參加了反清組織興中會,參加了多次反清起義的組織工作,後來民國成立,容星橋任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高等顧問,也就是說,清政府花費重金,把容星橋派到美國,結果培養了個革命黨。


留美學童到了美國,思想西化,

有忘本現象,不過平心而論,

換了任何孩子,這都是大概率事件


往事之八

《中美新約》其實並不平等


有歷史愛好者可能會認為:當年抗日戰爭打贏之後,美國和當年的中華民國的關係,是平等的。


這個說法對嗎?答案是:對,也不對。對,是指形式上正確。不對,是指實質上並不平等。


抗戰勝利之後,美國和民國簽署了《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友好通商航海條約》,這個條約有一個很突出的條款,條款約定:


「中、美船舶可自由進入對方國家領海和內水,並經營對方國家之國內航線。在危難時,一方船舶可以無條件進入另一方不開放或禁止進入之水域」


這個條款表面上很平等,根據這個條約,美軍的軍艦可以在中國的海面、河面自由航行,民國的軍艦也可以在美國的海面、河面自由航行。聽起來很平等,很公平,是不是?


但事實上,當時民國是弱國,民國的軍艦,根本沒有能力進入美國的領水,反而,美國的軍艦則完全有能力進入中國的領水。


也就是說,1946年民國和美國的這個奠定兩國關係的《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實質上賦予了美國軍事力量常駐中國的特權,說得更清楚一點,當年抗戰打完之後,民國和美國的關係並不平等。


還有一點,1946年《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友好通商航海條約》還約定:民國不得以關稅或其他手段,對任何的美國商品設置任何障礙,美國對中國貨也一樣。這個從文字上看,很平等,但其實美國是工業國,民國是農業國,如果民國對美國不能設置關稅,實際上民國的國貨根本競爭不過美國貨,那麼意味著民國的工業,就很難再發展起來了。我們就事論事,不負責評判是非對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