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多讀段永平

劉言飛語 發佈 2022-08-18T23:07:45.326396+00:00

坊間一般常見兩種商業分析的方法,一種是產品派的,很古典,一切都以產品特色為核心,只關注產品價值;另一種是市場派的,認為增長和營銷玩法才是至理。

坊間一般常見兩種商業分析的方法,一種是產品派的,很古典,一切都以產品特色為核心,只關注產品價值;另一種是市場派的,認為增長和營銷玩法才是至理。

起初的一些年,產品拓荒期,很多產品從模式到交互都是新的,古典產品價值突出;前些年大平台起量、資本入局,增長和營銷變成了重點,數據產品經理、增長產品經理和商業產品經理應運而生。最近兩年,行業討論的話題又轉向新的領域,產品價值再次被提出來。

而理解「用戶價值」同時理解「商業價值」,其實是更高也更立體的對產品的認知視角。

我見過的企業家裡,在這方面,最讓我有啟發的還是段永平。倒不是他的經驗分享,絕對意義上比其它的成功企業家更好、更準確,而是很簡單的,他讓我把過往經歷里雜亂的認知片段整合了,強化和鞏固了我的認知。嚴格說,應該是「確認」和「肯定」了,並不是讓我「學習」了。

正如有人問他,是不是年輕時候不信巴菲特,後來才信。段永平回答:我在第一次看到巴菲特的理念時,就很信了。因為內心裡天然就篤信這個理念。在沒看他之前也信。

段永平是在任何發言裡都篤信產品價值和用戶體驗的,他從來不誇大廣告營銷的作用,但也不否認競爭環境下該做的市場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想想成龍和小霸王)。他的認知和經驗,是建立在小霸王、步步高、OPPO、Vivo 等品牌的內部視角,以及他成功投資了網易和蘋果的基礎上的。

有人說他和史玉柱是營銷大王,每次他都很遺憾:並沒有看到產品這一層,只是人云亦云的說法。

所幸他是雪球社區的資深用戶,特別愛跟網友互動,十年間居然洋洋灑灑寫出了大量的內容,出版社整理成了兩本篇幅不小的書,已是我近一年心頭所愛、睡前必讀。

接下來就摘錄《雪球特別版:段永平投資問答錄(上冊·商業邏輯篇)》的我很喜歡的一些內容,不多,一共 11 段。想必能感知到他對商業的認知。

中是我閱讀的批註。

——

1

像 IBM 或微軟這樣的公司為什麼會衰落,我有我自己的見解。這樣的公司幹得很好,它們進行創新,成為或接近成為某個領域的壟斷者,然後產品的質量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這些公司開始重視優秀的銷售人員,因為是他們在推動銷售、改寫了收入數字,而不是產品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因此銷售人員最後成為公司的經營者。

【銷售人員最後成為公司的經營者,這件事在肉眼可見的很多公司都在持續發生著。很多標榜產品文化和工程師文化的公司,看看 KPI 和項目匯報文件,就都露餡了。】

2

利潤之上的追求指的是把消費者需求放在公司短期利益前面。

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利潤之上的追求是奢侈的,不切實際的。但對於頂級公司來說,利潤之上的追求是必不可少的。因為:

1,利潤之上的追求有一定的虛幻性。

2,利潤之上的追求可以增加品牌的美譽度。

3,利潤之上的追求可以增加員工的認同感。

【換句話說,就是管理者是否有能力和魄力堅持長期價值,而不是短期利潤。這樣的商業沉浮故事也在歷史中反覆出現過。】

3

說說我喜歡蘋果的一些理由。這不是論文,想到就說,沒有重點和先後秩序。

1. 蘋果的產品確實把用戶體驗或消費者導向做到極致了,對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難以超越甚至接近(對喜歡蘋果的用戶而言)。

2. 蘋果的平台建立起來了,或者說生意模式或者說護城河已經形成了(光軟體一年都幾十億的收入了)。

3. 蘋果單一產品的模式實際上是我們這個行業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見到任天堂做到過(sony的遊戲產品類似)。單一產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處:

a.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將產品做得更好。比較一下iphone系列和諾基亞系列(今年要推出40個品種)。蘋果產品的單位開發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單個產品的開發費卻是最高的。

b.材料成本低且質量好,大規模帶來的效益。蘋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極致的,同樣功能的硬體恐怕沒人能達到蘋果的成本。

c.渠道成本低。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這話到底有什麼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從任天堂那裡學會的。那時很多做遊戲機的都喜歡做很多品種,最後下場都不太好。

4. 蘋果的營銷也是做到極致了,連廣告費都比同行低很多,賣的價錢卻往往很好。

5. 蘋果的產品處在一個巨大並還有巨大成長的市場裡。a. 智慧型手機市場有多大?你懂的!b. pad市場有多大?你也會懂的。總而言之,我認為蘋果現在其實還處在其成長的早期,應該還有很大的空間。扣掉現金的話,蘋果的今年的未來pe只有12-13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

當然,以上我說的這些點中的任何一點的改變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改變蘋果,如果有蘋果的股票的話,就要留心這些變化了。我認為Jobs如果真請長假的話,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對蘋果的業務不會有大影響。(2011-01-22)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經典的分析,有很多視角的洞察。注意這個時間,這是在十幾年前。早在 Jobs 去世前段永平就預言蘋果不會有什麼影響。而坊間媒體的看法多是,蘋果已經輝煌不再。其實看蘋果的出貨量和市值,這些年全都驗證了段永平的推斷。】

4

對我而言,感覺上搜狐的最大不確定性在其對視頻的不斷的大力投入。視頻是個差異化很小的產品,一堆有錢的公司拼在一起,結局恐怕不太好。(2012-05-04)

【也注意看時間。同樣是一段精準的預言,雖然在資本的努力下,驗證花了更長時間。】

5

明白差異化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當消費者,想像一下自己的體驗,自己常去哪裡,因為什麼而改變等等。(2012)

簡單講一下差異化:就是用戶需要但其他競爭對手滿足不了的某些東西。(2018-11-05)

【到現場去。】

6

我們理解的本分就是:「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什麼是「做對的事情」?難道還有人明知是錯的事情還會做的嗎?看看周邊有多少人抽菸你就明白了。為什麼人們會明知是錯的事情還會去做呢?那是因為錯的事情往往有短期的誘惑。其實,人們往往知道什麼是錯的事情,只要把錯的事情停止做了,就離「做對的事情」更近了一步。所以,「做對的事情」其實就是發現是錯的事情的時候要馬上停止,不管多大的代價都是最小的代價。

【段永平應該是在企業價值觀上推行本分的第一人。不過跟拼多多說的本分,好像...不太一樣?】

7

網友:您做生意的時候,會不會和您的對手比較,或者您會選一個公司做您們的榜樣或者追趕的對象嗎?

段永平:最重要的是用戶的需求或叫體驗,其他都是浮雲。(2013-07-04)

8

產品的設計當然是消費者導向,技術是隱藏在產品里的,是為產品服務的。沒有很強的技術是無法實現消費者導向的。廣告是效率導向的,就是把產品本身用儘可能高的效率傳達給你的目標消費群。最不好的廣告就是誇大其詞的廣告,靠這種廣告的公司最後都不會有好下場,因為消費者長期來講是個極聰明的群體。廣告能影響的消費者大概只有20%左右,其餘全靠產品本身。(2010-04-23)

9

我如果認為一家公司不誠信的話,我就不碰了,禁區大概主要是兩個:生意模式不好,企業文化不好。企業文化不好最典型的特徵就是經常說瞎話,你只要看他以前說過多少瞎話就明白了。(2019-05-20)

【段永平對企業文化的強調非常多。在前些年第一次讀到的時候,還沒有深刻的認知。這些年對比了去過的不同的大廠,也接觸了很多中小公司的老闆,逐漸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經營企業並不是一個可以套用的模板,不同的企業管理者的經營管理方式,乃至傳遞到每個基層,到底為了什麼、在做什麼、怎麼做,就代表的是企業文化。】

10

網友:注意低價有轟動效應才給力,太高價會糟群眾否定。

段永平:哈哈,說這話的居然來自iphone客戶端。記得中歐有個故事,有個EMBA童鞋上課時對老師說:老師你不懂,我們中國人都喜歡買便宜東西。然後老師問,在座的有多少是開便宜車的?(2012-09-26)

【用腳投票、看 fact 而不是看 opinion,實在很重要。到現在都有很多人認為某些產品是全靠營銷做得好,產品自己特別差。這是不合邏輯的。】

11

不是很理解人們常說的品牌溢價到底是什麼意思。所謂的品牌其實就是人們對品牌產品留下的印象(好的壞的)。我個人觀點長期來講品牌是沒有「溢價」的,不然你就不買了。長期來講,品牌賣的就是其該賣的價錢。

大多數人買有品牌的東西時肯定不是衝著「溢價」去的。所謂品牌其實就是某種(些)差異化的濃縮。早年我開的車就是屬於特別便宜的車,覺得都是代步,沒必要多花錢。後來偶爾有一次試了一下「好車」,第二天就去買了一部,因為發現確實差別好大。(2010-06-16)

【另一個視角說,就是同樣價位根本找不到替代品,那就談不上有溢價可言。比如很多人說蘋果手機成本低、利潤太高,但其實造出 iPhone 的難度不低、壁壘很高,只要做不到這個價格,iPhone 就是同價位最好的選擇。產品的價格是供需決定的,不是成本決定的。經濟學基本原理。】

12

網友:在中國,娃哈哈與雙匯的網絡比可樂做得好,可樂與寶潔一樣,只是在城市市場強勢,在農村市場又很可憐了,有點題外話。

段永平:如果農村市場大到一定程度可能就不一樣了,還有就是你是用多少年來看的。雙匯的網絡現在還很好嗎?宗慶後很強,他絕對可以在農村市場對抗可口可樂很多年,但「很多年」以後呢?(2011-04-08)

【這個預測也是十多年前的,如今回看,下沉市場可樂也已經大規模覆蓋了。】

13

怎麼理解「Stop Doing List」?

段永平:主要講的是做對的事情。它不是一個skill(技巧)或者formula(公式),而是思維方式:如果發現錯了,就立刻停止,因為這個時候成本是最小的。我不能告訴你對錯,怎麼判斷對錯,要自己積累。

至於怎麼把事情做對,要花時間去培養skill sets(就是有學習曲線的意思,要允許犯錯誤)。堅持「Stop Doing List」,厲害是攢出來的。OPPO跟蘋果比,我們在做對的事情上是一樣的,但是在把事情做對上可能有些差距。但我們有積累。我們比大多數公司厲害。

「Stop Doing List」沒有shortcut(捷徑),要靠自己去積累,去攢,去體悟。stop doing就是發現錯,就要停,時間長了就效果很明顯。很多人放不下眼前的誘惑,30年後還在那兒。錯了一定要停,要抵抗住短期的誘惑。(2018-9-30)

14

網友:如何看待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彎道超車。

段永平:提高翻車率的有效辦法。(2019-02-14)

【這也對應了「本分」和「平常心」的說法。】

——

這本書真的太好了。微信讀書就有。快去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