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熱潮濕三伏天,祛濕茯苓不可少

廣東中醫藥 發佈 2022-08-19T14:17:43.749425+00:00

一時滾著陣陣熱浪,一時下起瓢潑大雨,最近悶熱潮濕,這種天氣最令人疲乏、胃口欠佳,特別對於脾胃虛弱或濕熱體質的人更是倍感不適,這時可用茯苓煲湯。

一時滾著陣陣熱浪,一時下起瓢潑大雨,最近悶熱潮濕,這種天氣最令人疲乏、胃口欠佳,特別對於脾胃虛弱或濕熱體質的人更是倍感不適,這時可用茯苓煲湯。

廣東的主婦煲湯很喜歡加茯苓,有的是那種有稜有角的茯苓塊,也有捲成一張小紙條的茯苓卷。茯苓的「知名度」很高,因為它不僅能化濕,還能健脾,符合日常的養生需要。

其實,茯苓除了可以健脾利濕,還有安神助眠的功效,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茯苓這味中藥。

茯苓

茯苓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之藥。

茯苓也叫伏靈、伏菟、松腴、不死面,抱根者名「伏神」。李時珍說:茯苓,《史記·龜策列傳》作伏靈。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謂之伏靈、伏神也。下有伏靈,上有免絲,故又名伏兔。或雲「其形如免故名」。

有句唐詩叫做「碧松之下茯苓多」,茯苓本是長在松根上的真菌菌核。古人認為,在松樹被砍伐後,蓄積在松根里的清氣無法上行,就像地面的泉眼被堵住了一樣;不能上涌的「泉水」總要找個去處,於是便會向下凝結為茯苓。正因為來源於清氣,茯苓雖然長在土裡,但一點腥味也沒有,反而味淡似清粥,故有「升清降濁」的作用。所謂「升清降濁」,是指茯苓能引人體水液中潔淨的部分上供,同時促進污濁的「廢水」排出。

《本草綱目》中說:茯苓有赤、白二種,大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虛赤者不佳。性無朽蛀,埋地中三十年,猶色理無異也。

茯苓個

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而且四季皆宜,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濕、風、溫等諸疾均可發揮其獨特的功效。

2020版《中國藥典》收載: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等功效。常用治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病證。

現代研究表明,茯苓含茯苓多糖、三萜類及麥角甾醇、卵磷酸、膽鹼、組氨酸等多種營養成分。茯苓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抗腫瘤、抗衰老等藥理作用,實為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

茯苓丁

茯苓功效的各家之言

《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養神。

《名醫別錄》:無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府,調藏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

《藥性論》:臣,忌米醋。能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療心腹脹滿,婦人熱淋。赤者破結氣。

《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走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忌醋及酸物。

《開寶本草》:味甘,平,無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其有抱根者,名茯神。茯神,味甘、平。主辟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七傷,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

《本草衍義》: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藥類法象》:氣平,味甘。能止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為主。治小便不通,溺黃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大損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損元氣,夭人壽。醫雲「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

《藥性賦》:味甘淡,性平,無毒。降也,陽中陰也。其用有六: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結而能通,心驚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

《湯液本草》:氣平,味淡。味甘而淡,陽也,無毒。白者入手太陰經、足太陽經、少陽經。赤者入足太陰經、手太陽經、少陰經。《象》云:止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為主。治小便不通,溺黃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大損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損真氣,夭人壽。醫雲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心》云: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濕淫所勝,小便不利。淡味滲,泄陽也。治水緩脾,生精導氣。《珍》云:甘,純陽。滲泄止渴。《本草》云: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瀝,消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潔古云:止消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為主,治小便不通,溺黃,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大損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損元氣,夭人壽。醫言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主治秘訣》云:性溫味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五:止瀉一,利小便二,開腠理三,除虛熱四,生津液五也。又云: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謂利水而泄下。經雲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其赤者,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

白茯苓、茯神與赤茯苓

茯苓菌核的白色部分為茯苓,又稱白茯苓,其抱有松根者名茯神,皮內側處淡紅色部分稱赤茯苓。傳統認為,茯神與茯苓作用相似,但長於寧心安神,善治心神不安;赤茯苓功偏滲利濕熱,以治小便短赤,或淋瀝不暢。

《本草經疏》言: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補心益脾,白優於赤;通利小腸專除濕熱,赤亦勝白。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別於茯苓。

《藥性論》又云:茯神君,味甘無毒。主驚癇,安神安志,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腸不利,加而用之。

《藥性解》亦有云:白茯苓,味淡,味甘,性平,無毒,入肺、脾、小腸三經。主補脾氣,利小便,止煩渴,定驚悸。赤者專主利水。抱根而生者名茯神,主補心安神,除驚悸,治健忘。

《本草經集注》載: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

雲(茯)苓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後經陰乾、切制等步驟製成「茯苓塊」或「茯苓片」。雲南所產的茯苓,個圓或長圓,皮黑褐有細皺,肉白,鐵實,質量最優,為道地藥材,故稱為雲苓。

土茯苓

土茯苓飲片

值得注意的是,土茯苓與茯苓雖然名字差不多,但其實它們是不同的兩樣藥材,其功能與作用也各不相同。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之功效,而沒有健脾之功效。用於補虛健脾,滲濕利水還是用茯苓(雲苓)比較好。

茯苓健脾祛濕有良方

茯苓除了常用於中藥配伍之外,還可以作為食療之用。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幾個茯苓的食療常用方法。

01茯苓薏米祛濕湯

材料:排骨500克,干冬菇4個,薏苡仁20克,雲苓20克,干淮山15克,黨參10克,五指毛桃根20克。

做法:排骨飛水,干冬菇與藥材一起泡洗30分鐘後,將所有材料一起放進鍋,煮1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本湯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之功效。

02參苓白朮健脾湯

材料: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南豆20克,蓮子15克,白朮、黨參各10克,雞腳8隻,瘦肉200克,蜜棗3顆。

做法:藥材清洗後浸泡。雞腳、瘦肉清洗後飛水。將藥材及瘦肉、雞腳放入燉鍋內,加入冷水適量,大火煮開後,轉小火再煮一個小時,起鍋前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這款湯水清熱健脾,味道清甜,具健脾化濕之功。

03茯苓薏米粥

材料:茯苓、薏苡仁各25克,陳皮5克,粳米適量。

做法:以上材料洗淨後,共放置鍋內,加適量水煮至粥成。

功效:本粥有健脾化濕理氣之功。適用於小兒脾虛泄瀉,小便不利。

04茯苓薏米餅

材料:茯苓、薏苡仁、白麵粉各30克,白糖適量。

做法:以上材料研成細末和勻壓成餅,蒸熟。

功效:適合小兒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05茯苓包子

材料:茯苓50克,精白面1000克,豬肉500克,生薑15克,胡椒粉5克,麻油10克,紹酒10克,食鹽15克,醬油100克,大蔥25克,骨頭湯250克。

做法:將茯苓去淨灰渣,剝去殘皮,用水潤透,蒸軟切片,然後加熱煮汁,每次加水約400克,加熱提取3次,每次約煮1小時,3次藥汁合併,濾淨,再濃縮至500克待用。用藥汁合面,揉和成團,堆置發酵。將豬肉絞碎,與調料混合做餡。再用鹼水揉麵團,壓成20個麵皮,包入餡料,做成生坯,放入蒸籠內用旺火蒸15分鐘即成。供早點食用。

功效:安心養神,益智健脾,除濕化痰,利水消腫。治脾虛濕盛所致泄瀉、水腫、驚悸失眠等症;對神經衰弱,貧血,結核病,咳嗽痰多,食少無力,皮膚粗糙等病均有補助治療作用。

06四神湯

材料:鮮淮山80克(干淮山30克),茯苓30克,芡實30克,蓮子30粒(可帶芯),陳皮6克,豬骨300克(可供3至4人食用)。

做法:1、把所有的備料洗淨;2、豬骨剁小塊,入鍋焯水備用;3、將所有備料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小火煲1.5小時,加鹽即可飲用。

功效:具有健脾、養顏、祛濕等功效。

07茯苓牛骨湯

原料:牛骨250克,茯苓50克,山藥100克,姜塊、蔥段、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牛骨洗淨劈開,將茯苓、山藥洗淨。鍋置火上,加水適量,放入牛骨、茯苓、山藥、姜塊、蔥段,煮40分鐘,再加入鹽、味精等調味即成。

功效:補腎利尿。適用於慢性腎炎、下肢水腫、尿少食少等症。

08茯苓魚丸

原料:魚肉1000克(以海魚為佳),茯苓粉50克,荸薺粉10克,鹽、蔥茸、薑末、黃酒各適量,筍片少許。

做法:將魚肉剁成茸放入碗中,加入茯苓粉、荸薺粉製成魚丸。魚丸放入砂鍋中,加熱,至定型後,再加鹽和筍片,煮熟,調味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利濕化痰,健腦增智。適用於體虛氣短、倦怠乏力、小便不利、失眠多夢者。

09茯苓香菇飯

原料:茯苓10克,白米200克,香菇少許。

做法:將茯苓泡軟,搗成粉狀,和香菇、白米一道蒸飯食用。

功效:安神益智、補脾止瀉。適宜心慌、眩暈、胃弱和神經衰弱者選用。

10茯苓貝梨

原料:茯苓15克,川貝母10克,梨1000克,蜂蜜50克,冰糖適量。

做法:茯苓洗淨,切成小方塊;川貝母洗淨;梨洗淨,去蒂,切成丁。將茯苓、川貝母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用中火煮熟。再加入梨、蜂蜜、冰糖繼續煮至梨熟,出鍋即成。可吃梨、茯苓,喝湯。

功效:清熱潤肺、生津止咳。常吃可亦可美容顏、抗衰老,使皮膚滑潤細嫩。並富有彈性。

11枸杞茯苓茶

原料:茯苓10克,枸杞子5克,紅茶5克。

做法:將枸杞子與茯苓共研為粗末,加入紅茶,用開水沖泡即可,如茯苓、枸杞煮沸煎水,沖泡紅茶效果更佳。每日2次,代茶飲用。

功效:健脾益腎、利尿通淋。適用於慢性腎炎、少尿、尿痛、尿道炎等。■

【來源:本文內容綜合整理自新會市中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藥用植物圖鑑、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劉衡如 劉山永校注版 華夏出版社出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