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為反清復明,鄭成功本該裝備這款《未來水世界》三體船原型

冷兵器研究所 發佈 2022-08-19T14:39:51.799103+00:00

不過隨著後來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在福建的軍事行動屢屢受挫,鄭氏水師已大不如前,當時擺在鄭成功面前的有幾條路,其中一條就是南下呂宋,建立根據地,再與清王朝作逐鹿之爭,不過鄭成功最後還是選擇收復台灣,然後以此為基地反清復明。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寄生蟹子

字數:2566,閱讀時間:約5分鐘


編者按:當年強大的鄭氏水師橫行東亞海域,連過往的歐洲商船都要交保護費,否則鄭氏水師不能保證其在東亞海域的安全。不過隨著後來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在福建的軍事行動屢屢受挫,鄭氏水師已大不如前,當時擺在鄭成功面前的有幾條路,其中一條就是南下呂宋,建立根據地,再與清王朝作逐鹿之爭,不過鄭成功最後還是選擇收復台灣,然後以此為基地反清復明。然而從武器裝備角度來看,如果鄭成功真的帶兵攻取呂宋,那麼很可能鄭氏水師中就會擁有一種新式的大型戰船——「卡拉科亞」重型獨木舟。


古代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船隻,當以中國最為先進,其次是朝鮮半島,而後是日本,再就是東南亞。比如雖然日本船隻船體結構較為脆弱,但至少其船體結構是完整的。而東南亞地區的船隻和東亞幾個主要國家都不太一樣,由於東南亞地區不乏巨木,並且水文條件相對複雜,這就導致東南亞地區的船隻往往有個特點就是其結構總體上類似於獨木舟,很少有完整的多層甲板,封閉船體更是少見。

獨木舟一類的船隻,無論有沒有龍骨,其特點都是長寬比很大。這樣的船隻航速很快但是耐波性很差,稍遇風浪便容易傾覆。

不過早年東南亞地區的勞動人民也有自己的智慧,那就是為其安裝舷外托架。這種船隻現在很常見,著名電影《未來水世界》男主角使用的三體帆船就是類似的結構。

不過那個年代的東南亞獨木舟並不是採用完整的三體結構,那樣對於造船技術並不高的他們來說過於浪費,因此他們將木筏的技術引入造船行業,木筏主要還是利用竹子的空心結構產生的浮力,將主船體兩側的輔助船體換成了竹筏結構,依然可以起到同樣效果,但是造價和建造難度明顯降低。等到歐洲人在16世紀抵達東南亞的時候,這些獨木舟已經發展成結構完善的大型戰艦。

西班牙人最開始將呂宋地區使用的類似結構的船隻稱為「巴朗加」(balangay),當然了現在多翻譯成「菲律賓划艇」,而本文所描述的更大型性能更出色的這類船隻則被稱為「卡拉科亞」(Karakoa)。

據說這個詞用西班牙語拼寫為Caracoa,這個詞的由來尚不清楚,有分析認為這是用葡萄牙語翻譯阿拉伯語「大型戰船」一詞經過演變得來。當然對於我們這些看官來說,名字是怎麼來的不重要,重要的還是看一下性能。

根據中國文獻對於這一時期呂宋地區造船技術水平的記載,和西班牙人對於這種船隻的詳細描述,可以大體了解「卡拉科亞」戰船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卡拉科亞」戰船雖然為重型獨木舟,但是主船體已經擁有完整的龍骨和肋骨結構,船體採用搭接結構,龍骨和肋骨之間使用鐵定連接,但是搭接的船體之間則使用經過處理的藤條紮緊。這樣的結構,既能保證船體基本結構的堅固,同時也使得船體能夠承受等大的形變,對於在東南亞海域航行很有幫助。也正是拜這種結構所賜,「卡拉科亞」戰船船體長度一般為15-25米,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船體首尾安裝有大型上翹部件,便於破浪。主船體之上布置有多道橫向連杆,連接兩側托架構件,浮力構件則為一根或者多根粗竹。主船體之上以吊腳樓樣式搭建上層建築,這樣在主船體上就有一個相對寬闊的活動空間。

在橫向連杆之間也不只有縱向板材,槳手可以坐在這上面划槳,有趣的是這些船隻並不是像歐洲槳帆船那樣使用長槳,也不像東亞地區使用櫓,而是使用短槳,這也許是受船體結構限制的緣故。船上也有桅杆,但是非常特別,由於獨木舟結構船隻船體不可能很深,也就沒法穩定布置桅杆,因此該船使用三腳架式桅杆,保證穩定性,掛四角帆,結構類似於阿拉伯三角帆那樣,但是是四角的,也可以逆風航行。船尾使用托舵,一般在船體兩側各有一個。

船上除了操作人員外,就是槳手和戰鬥人員。因為這種船隻輕便穩定,因此機動性很好。據稱順風順水時帆槳並用,最快航速可達12-15節,這估計是類似船隻的極限數據了。同時由於船體較為寬大,並且有上層建築,因此可以搭載較多的作戰人員,據稱大型的被稱為「喬安加斯」(joangas)的大型「卡拉科亞」戰船,可載百餘人,包括槳手、操作人員和戰士。武器方面,最初使用梭鏢、彈弓、弓箭等兵器,後來逐步開始使用火器,根據西班牙人的記載,有的船隻都安裝了歐洲鑄造的青銅大炮。

根據西班牙人的觀察,「卡拉科亞」戰船一直被用作戰爭武器。常見的戰術是發揮航速優勢實施突襲。大型的船隻可以運送百餘人作戰,裝備差的使用傳統的梭鏢、弓箭,裝備好的則使用從歐洲人那裡獲得的火槍和火炮。一般來說,使用相同結構的小型船隻「阿巴斯」(abays)和偵察船「杜拉萬」(dulawan)進行快速偵察,然後使用「卡拉科亞」戰船實施作戰。

「卡拉科亞」戰船有幾個顯著特點,首先是船體比較輕便,即使大型的「卡拉科 亞」戰船也很容易被拖拽上岸而不需要船塢,這樣就能很容易地保證船體乾燥,並及時清理附著生物。

根據西班牙人埃爾南多·德洛斯里奧斯·科羅內爾1619年的記錄,附著物可在1年之內將萊卡槳帆船徹底蛀毀。另外由於使用短槳,因此對於船體可以進行較為精確的控制,加速減速也很便捷,加之船體輕便,槳手可以堅持很久而不感到疲勞。但是這畢竟是獨木舟結構的船隻,在高海況下航行能力依然有限,主要是因為缺乏真正的舵,同時吃水較淺使得船體航行在光滑的海面容易側滑,大浪時則容易上浪導致沉沒。

冷研曾經發表過很多關於中國、日本、阿拉伯和東南亞戰船的文章,主要是為了讓大家知道,風帆時代的世界上,並不只有歐洲人和蓋倫船航行在海洋上,全球不同地區的人民也都憑藉自己的智慧與海洋共生,也正是因為此,人類文明才如此多姿多彩。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寄生蟹子,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