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激活文明「細胞」擘畫振興畫卷

金臺資訊 發佈 2022-08-19T15:07:57.969413+00:00

文旅融合發展,山鄉變景區。圖為大盛鎮的田園風光。余梅攝作為連續五屆的全國文明城區,渝北區在文明創建的道路上,融合城鄉,「一個都不能少」。近年來,在12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渝北區以文明村鎮創建為抓手,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進而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和支撐。

文旅融合發展,山鄉變景區。圖為大盛鎮的田園風光。余梅攝

作為連續五屆的全國文明城區,渝北區在文明創建的道路上,融合城鄉,「一個都不能少」。近年來,在12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渝北區以文明村鎮創建為抓手,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進而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和支撐。

5個全國文明文明村鎮、25個市級文明村鎮、143個區級文明村鎮……如同一個個被激活的鄉村「文明細胞」,為全國文明城區拼上了不可或缺的一塊。同時,發揮文明村鎮的示範帶動作用,勾勒出一幅產業富裕美、村容環境美、鄉風和諧美、村民日子美的村鎮新圖景。

產業振興築基

8月,從兩路城區出發,順著空港東路車行40多公里,就到了茨竹鎮放牛坪村。一進村便能感受到產業興旺帶動村美民富的景象:梨園裡,一個個又大又圓的梨子掛滿枝頭,不少從城區遠道而來的遊客競相採摘果子;各個農家樂的老闆正在院內擇菜,為遊客提前訂的農家宴做準備,不亦樂乎。

茨竹鎮放牛坪村是渝北區最偏遠的鄉村之一,「有女不嫁放牛坪,山窮水惡路不平,每天只想三頓飯,肩挑背磨累死人」曾是這裡的真實寫照。為了讓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時任放牛坪村黨總支書記的陳安闊帶領村民發展梨產業,小山村開始發生改變。開墾荒山千餘畝,修建產業路15公里,入駐搭建電商平台進行直播帶貨……梨子漸漸走出大山,走向全國。為了進一步提高放牛坪的市場競爭力,還註冊了「放牛坪香梨春」商標9個,獲得了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證書。隨著產業鏈不斷延伸,放牛坪村成立了放牛坪梨系列加工廠,開發出果汁、梨膏、梨膏酒、果醋、白蘭地、梨膏糖等多種新產品。

正是因為發展「梨經濟」,放牛坪村從一個人均年收入僅1000餘元的山村變成了一個人均年收入超萬元的梨園新村,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無獨有偶。大盛鎮天險洞村也是一個「蝶變之村」。

天險洞村依託天險洞、復興寨、白雲寺、萬畝野櫻花等自然人文景觀資源以及雲龜山海拔1000多米的立體氣候優勢,採取「農業+旅遊+休閒+文化」模式,積極打造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升級版」,堅持把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經濟優勢,以農業產業為支撐,推動農旅、文旅融合發展,實現山鄉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為鄉村振興按下「升級鍵」。在通過勞務、旅遊接待、入地入股等方式帶動村民增收的原發展模式下,採取用「搭車補票」的模式來發展集體經濟。

以雲龜山景區內開發露營項目為例,天險洞村和重慶市日月雲天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達成共識,天險洞村將區財政給予的集體經濟試點項目資金等53萬元和場地作為股本投入,在股權分配上占10%,並且年保底分紅5.3萬元。也就是說,預計這個項目年收益在60萬到70萬元之間的情況下,天險洞村「搭車」的這個項目每年至少會給該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增加近10萬元。

天險洞村在打造集體經濟的同時,也巧用力,完善公共設施,調整業態,如新建了接待設施和遊樂設施,作為共享資源服務所有上山的遊客,天險洞村還建立了農產品營銷中心,既服務入駐的企業,也滿足了遊客的消費需求,同時還產生了經濟效益。

如今,渝北區的現代農業產業,正逐漸向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旅遊等領域拓展,打造出「三環十景」「古洛環線」鄉村旅遊示範帶等農旅融合精品。據統計,2021年,全區鄉村旅遊收入實現23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102億元。

環境整治塑形

夏日凌晨五點,周家山迎來了日出,霞光下周家山大橋雲霧繚繞,橋身猶如飛架在雲霧之中,雲捲雲舒變幻無窮,恍如仙境。待日頭高照,雲霧漸褪,只見山丘相疊、梯田層層,一排排具有川東民居風格的農房點綴在山間,好一幅怡然自得的山水田園畫卷。

其實,這幅美麗畫卷與渝北區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有密切關係。早在幾年前,周家山大橋下還是五花八門的農房,在舊房整治中,農房被整改成統一的巴渝民居風格。

近年來,渝北加大力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制定出台行動實施方案,突出「四個重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提升村容村貌),開展「四大行動」(持續推進村莊清潔行動、紮實開展「五清理一活動」專項行動、大力實施「百村宜居」計劃行動、成片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全區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一系列行動舉措紮實推進,村道變得整潔平坦,舊房改造煥新顏,房前屋後的菜園錯落有致……廣袤田野上呈現出「鄉鎮靚、村莊清、人居美」的純樸景觀。

三分整治、七分維護,如何建立長效機制,讓鄉村「顏值」常駐?渝北區給出破題關鍵——必須轉變村民觀念,讓他們從「袖手看」變為「動手干」。

為此,渝北區多次召開農村人居環境提檔升級工作推進會,根據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相關工作要求,制定《渝北區2021年在農村開展「三管一養成」行動工作方案》。

「三管一養成」,即讓村民管住手、管住口、管好禽畜,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以期達到「院落乾淨、客廳乾淨、臥室乾淨、廚衛乾淨、個人衛生乾淨、室內物品擺放整齊規範」的「五淨一規範」標準,全面提升農村群眾文明素質、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2021年起,渝北區將「三管一養成」行動納入年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目標考核範圍,並融入到文明村鎮、文明院落、文明家庭等創建內容中。隨著該行動的深入推進,轄區內湧現出不少好經驗好做法——茨竹鎮放牛坪村依託「村民積分制」,廣泛徵求群眾意見;木耳鎮石坪村公示「紅黑榜」,村民衛生文明意識提高,維護村容村貌成為自覺。

文明鄉風鑄魂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更離不開鄉村文明建設。

著眼農村和農民的生產生活特點,渝北區從理論思想和價值觀念普及入手,著力培育文明和諧的民風鄉風。深入開展「文明農家樂」品牌項目活動,以文惠民、以文化人,新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示範點5個。打造「婚俗館」倡導婚事新辦,推出「十抵制十提倡」動漫視頻短片,開展「文化下鄉」「美家美戶」等農村群眾文化活動170餘場,引導廣大農民學禮儀、尊禮儀、用禮儀,摒棄不文明陋習,培育崇德向善、誠信友善的民風。

據了解,這個文明品牌產生了廣泛影響,帶動了轄區村鎮持續開展系列思想道德教育活動——

興隆鎮徐堡村成立由老黨員、老幹部等在村裡有威信的人組成的道德評議小組,採取上門勸說、開展培訓等形式專門整治各類不良風氣;在石船鎮膽溝村,將「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鄰里」等評選活動中的先進典型掛牌上牆,大大調動村民參與文明創建活動的積極性。

享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廣大農民群眾的殷切期盼。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深受農村群眾的歡迎。

近年來,渝北全面提升鄉村振興文化軟實力,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供給,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化服務。積極組織開展「三下鄉、四進社區」、「我們的中國夢 文化進萬家」、「德善暖渝北·築夢新時代」道德模範「故事匯」巡演、「我們的節日」系列文藝演出。同時,打造22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範點、26個文化驛站,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達100%。

以文化人,不僅要「育」文化,更要「創」文化,讓村民成為文化的創始者。為此,渝北鼓勵村居成立文化志願隊伍,常態化開展各類公益性文化活動。以統景鎮為例,「泉心泉意」志願者隊伍,創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志願服務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文藝節目,在春節、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開展演出活動,在調動村民積極性的同時,真正把農民想看、愛看的「文化盛宴」送到他們身邊。

文明浸潤鄉土,文化滋養鄉情。如今,農民越來越驚喜地看到,隨著鄉村文明建設工作深入推進,鄉風民風、文化生活日益美起來,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農民精神新風貌、鄉村文明新氣象,正在為渝北區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內生力量。(轉載於渝北時報 王維芳 葛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