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也要變成天坑專業了?

九邊pro 發佈 2022-09-06T09:09:40.247521+00:00

跟現在說起土木工程就是「牛馬」和「提桶跑路」不同,在21世紀初期,工地人的收入並不低,當時項目多資金足,可能一個項目的獎金,就頂得上別人一年的總收入。

前期寫過一篇文章,裡邊講過土木行業有一個清晰的演化過程。

跟現在說起土木工程就是「牛馬」和「提桶跑路」不同,在21世紀初期,工地人的收入並不低,當時項目多資金足,可能一個項目的獎金,就頂得上別人一年的總收入。

但是至少在最近五六年裡(一般認為轉折點是2015年),收入沒有什麼變化。不但是工地人,包括設計在內整個產業鏈上都是如此,大家可以上網搜一下「設計院」,基本都在叫苦,如果不了解情況,還以為他們受了多大冤屈。

主要是因為隨著國家的發展,社會變了,不再是大發展大基建的時代。十年前一個經理能拿到20w,甚至一些專科生去設計院畫圖,一年都能十幾萬,收入遠超社會平均水平,能夠在城市買車買房,雖說買了住不上幾天,但是起碼心裡還是能平衡,對自己吃得苦有個交代。

關鍵是升遷很快,三總五項,也就是三年做到總工,七年做到項目經理,疊加收入,大學土木建築的錄取分幾乎是所有專業最高的。

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到如今,物價房價變了多少,收入還是20w,甚至還賺不到,這個收入就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了,再說還要長期加班,個人生活又缺失。

更可怕的是和人比,同樣一個大學,去了網際網路和去了工地天上地下,誰比誰流淚。就算是普通工作,同樣學校的,這麼多年了,收入少比你也少不了多少。人家起碼還能和家裡人在一起,這一來心理不平衡和迷茫就來了。

而且隨著發達地區基建的減少,新項目越來越遠,地方越來越偏僻,想回家越來越難。如果出國,甚至兩三年才能回家一次。到今年,各個高校的土木專業基本都遇冷,有的乾脆招不滿,這也跟土木人堅持不懈到處倒苦水有關,本著「勸退一個,救人一命」的原則,只要有人問,那就是苦大仇深罪孽深重,終於把土木徹底搞成了大家躲著走的行業。

今年終於情況有點好轉,不過不是土木的待遇趕上了網際網路,而是網際網路變成了土木。原因之前也聊了,網際網路產業和其他行業的差別非常大。

其他行業追求的是利潤,把工廠搞起來,把工人雇來,大家開工生產,去掉成本,就是利潤。

但是網際網路不一樣,它要的並不是利潤,它需要的是壟斷,所以各個公司都在瘋狂向對方地盤上擴張,而且大家跟養蠱似的,公司里搞了一大堆各種稀奇古怪的項目,指望著萬一某個項目成了,就可以對其他公司形成一波降維打擊。

而且跟製造業不一樣,製造業的主體其實是機器,人是用來配合機器的,用一些土老闆的話說,人和潤滑油沒啥差別。但是網際網路行業沒啥硬體(雲伺服器和辦公地這些在總成本里不算啥),最主要的開支就是不斷拉碼農。

這種情況下,對計算機人才的爭奪也進入了白熱化,時至今日,其他大部分行業月薪三萬就很牛逼了,但是在網際網路大廠里,經常雇一個新員工都得這個數。而且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看著賺錢,其實賺到的錢幾乎全部投入了僱傭更多的計算機人才,甚至還要拉投資過來給員工發工資。這可能是商業領域非常少見的員工薅了資本家羊毛。

網際網路大廠們就跟「一戰」中後期的歐洲列強似的,借錢在前線打塹壕戰,目的只有一個,等對手的血流盡之後,讓對方賠款支付自己這邊的天量戰爭經費。大廠們也是這個邏輯,花了無數的錢,就指望著徹底打翻所有對手占領全部市場後,把錢賺回來,那就需要更多的員工更多的資源,這種軍備競賽導致員工們的工資轉著圈地往上漲。

不過這兩年情況明顯發生了變化。

隨著國家對網際網路企業的反壟斷和經濟的減緩,網際網路行業的整個邏輯都變了。

最明顯的一個,大家已經開始放棄了那個「壟斷夢」,不再尋求壟斷,既然不壟斷了,那就沒必要在前線跟對手打消耗戰,而且發現自己真傻,為啥要僱傭這麼多程式設計師,為啥要給程式設計師這麼高工資?

既然不準備擴張,很多「預埋」項目也就沒啥必要了,各個公司都在不斷地篩選出來各種垃圾項目裁掉。也就是有些項目本來沒啥意義,但是產品經理能說會道,不斷給公司洗腦,讓項目一直維持下去,前天任總那篇文章里,說是「不要講故事騙公司」,說的就是這事。可能大家覺得匪夷所思,還能這樣?

這很正常,一般大廠里大規模招聘,然後年底通過打績效趕走一批,來回折騰這麼一些年,能在大廠干到五六年以上的,大部分都身懷絕技,有的技術超牛,有的能說會道,有的善於管理領導預期,有那麼一群通過講故事騙錢的人,很正常。

但是這兩年進入了收縮狀態,再怎麼能說會道,也扛不住「不賺錢」這個事實,你這個項目再牛逼,不能給公司打糧,就要被消減。也是任總那篇文章里說的,「從聚焦擴張轉向聚焦現金流」,說得也是這事。公司的項目能否繼續運轉下去,不再依賴ppt,而是拿賺錢能力說話,用這個尺子一量,一大堆項目立刻現原形了。

接下來就面臨著大規模裁員,項目都沒了,你待在公司幹嘛?

於是繼續評審,把技術能力強的,還有忽悠能力強地留下,其他的全清理掉,大廠這兩年哀鴻遍野,基本就是這麼個背景。而且可能還沒到最慘的階段,畢竟誰也沒說工資只能漲不能降吧,「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後,可能接下來就是一大波降薪潮。

關於忽悠能力這事,可能有小夥伴理解不了,覺得這特麼算啥能力嘛?這事說起來又比較複雜,多說兩句吧,公司規模一旦突破「三千人」這個規模後,你在職場的軌跡,都會明顯呈現出這樣的幾個特點:

初期看技術,中期看關係,後期看山頭。

也就是說,剛加入公司你能不能脫穎而出,主要是技術能力咋樣,如果技術能力都不行,那你很難挺過前三年。

等幹個三四年之後,你就應該和某個領導關係不錯了,成了他的心腹,他有重要的事都交給你去做,他升職也把你帶著,畢竟當了領導之後很快毛也不會了,手底下沒幾個幹活的,基本寸步難行。

干到個十來年,如果進入了中層,就有了明確的山頭態勢,你的人生處境,很可能跟一個上邊的領導強相關,他牛逼,能爭取到資源和好項目,分給自己手底下的人,手底下的人層層往下分,大家干一年有了收益一起吃肉。上邊的領導被邊緣化,爭取不到好項目,儘是些又爛又沒油水的,下邊的人跟著倒霉,苦哈哈干一年,最後獎金可能是每人一箱蘋果,倒了八輩子霉。不過也別太擔心,明年可能更差,效益差會導致骨幹流失,沒了能打硬仗的骨幹,就算領導爭取到大項目也搞不定,越混越挫。

你說我可不可以換個山頭?也不是不行,不過每個領導和自己的小弟都是用了很多年磨合出來的信任關係,你想加入人家,人家也不要你,就算你過去了,你也是個外人,或者邊緣人,平時活讓你干,小圈子開會卻不叫你,到了年底,人家嫡系把肉分完,給你個骨頭,大概就是這麼個運轉方式。

所以說,在大公司里,很多時候你加入了某個部門,跟了某個領導,可能未來已經差不多了。那些尖刀部門有大領導照顧,資源多項目好,容易立功,每年成立幾個新項目,每次新項目上馬,一些老員工就會變成小領導,也就打破了熬資歷爬天梯的這個困局。

剛加入的時候不明顯,過幾年就跟其他邊緣部門的人拉的距離非常大。可能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大廠招聘的時候已經不跟你說自己是哪個部門,畢竟萬一你知道了自己要去倒霉部門直接跑了怎麼辦,等你報到了,有了沉沒成本,一般不會跑了。

而且軟體行業出現了「倒掛」這個問題,也就是新來的竟然比老員工的收入高,這在大部分行業都比較少見,主要也是因為每年招聘的時候,大廠面對的是少量的大學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生,每年市場價都在飆升,可不就倒掛了。

說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隨著傳統網際網路停止了擴張,隨後市場對計算機人才的數量也會大幅降低,邊際需求決定價格,市場人力資源充足的時候,自然要不上價。

但是會「土木化」嗎?

顯然不會。

土木是有邊界的,比如你不可能修十條京滬高鐵,也不可能每隔十年把城市拆掉重新建一遍,到了一定時候自然就放緩了。

我之前講過這個事,大部分國家都有一個二三十年的集中建設期,美國德國甚至日本韓國,都曾經大搞基建,但是這個時間段一過,立刻就歇菜了。

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盈利的項目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偏遠,各國的施工隊都出現了急劇的老齡化和低效化。我之前為了寫那篇土木相關的文章周末專門去工地上看了下,果然工人們年齡都偏大,很多已經六十多歲了( 現在國家說是今後不讓六十多歲的人去工地了)。而且隨著越來越正規,必然會導致效率越來越低。

但是計算機行業沒這個問題,這個行業本來就是每隔一些年重修一次京滬高鐵,比如大家手機里的那些app,看著好像變化不大,但是每隔四五年基本都會完全重寫一遍適應新需求。而且它不像土木工程,幾乎沒有實體,理論上講擴展空間是無限的,而且在軟體行業里,有句話說得越來越多,「軟體吞噬世界」,咱們現在生活的一切,可能都會被軟體改變得面目全非。

最明顯的一個,現在的絕大部分工廠還是在使用人力,我之前問過一個老闆,有沒有考慮過搞自動化工廠,或者完全機器人。他說暫時不行,因為只有那些長期生產的東西變化不大的企業才能上機器人,比如汽車和電腦。他們這些企業經常根據客戶訂單變來變去,這時候機器人就太笨了,跟人沒法比,工人們培訓幾天就可以,但是如果機械臂的話,需要重新編程,調試,根本趕不上進度。

不過他也有種預感,這種事幾乎不可避免,遲早要全部換上機械臂,工人們伺候機械臂就行了,到時候就用不著多少工人了,可以省不少錢,只要能省錢,可能會有人去做。

其他領域也是一樣的,汽車,家居,娛樂,都需要大規模軟體和硬體改造,改造完了又會發現新需求,繼續改造,想想這一百年裡生活變化有多大,可是美國現在很多公路依舊是1929年修的,可以說,軟體才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這也意味著,軟體行業以前是為了賣廣告而生,今後慢慢會跟各種實體結合起來,越來越智能。比如這些年就有很多碼農跑去新能源車行業,做車機相關編碼。

也就是說,接下來很多年裡,計算機可能不再像前兩年那樣收入高得離譜,但是會持續不斷產生天量的工作崗位,用凱文凱利的話說,軟體這東西,你用得越多,你就需要得越多。

而且還有個問題,在其他行業里,人才分層不像軟體領域這麼嚴重。啥意思呢?你在工地上很難一個人做十個人的活,但是在計算機和其他科學領域,經過深入的訓練和歷練,這個上限可能會拉到一個人頂一千人,這事可能讓人有點畏懼,不過大家想想,大部分行業里,每個人的上升空間是很小的,你加入一個上限很高的行業,是不是相對非常有盼頭?

至於怎麼才能成高手,這個主要靠自己,也靠際遇,讀書的時候是不是認認真真地學習,並且把自己的動手能力拉到了應該達到的高度,這一點可能大家覺得迷惑,難道有人不認真?當然啊,我前些年作為技術主管一直去大學招聘,一開始做第一輪面試官,後來升職了,就做二輪和三輪,你就能發現,哪怕在很多985/211,那裡的畢業生都讀了四年計算機,連基礎的編程能力都沒,不要覺得匪夷所思,這就是現實,現實就是你稍微用點心,就能超過大部分人。

大部分人也不是完全不用心,可能是今天在這裡忙會兒,明天去別的地方忙會兒,狗熊掰棒子,啥也做不成。

這也跟咱們直覺錯誤有關,咱們一般以為的成長是這樣的:

堅持一段時間發現沒效果就放棄了,其實幾乎所有的成長,都是非線性爆發式的,也就是前期默默無聞,突然間就來個指數級大爆發,大部分人在學校沒人逼著,熬不到爆發就放棄了,到了工作後被逼著反而有了突破,不過跟別人相比慢了一拍,事實上這類人可能所有事都慢一拍,因為沒人看著的時候,總也堅持不到那個轉折點:

等到了工作的時候,得敢於擔責去挑戰,而且學會多笑,軟體行業最重要的能力是合作。

人很多時候都是「一步錯,步步錯」,大學時候基礎不紮實,編程能力很差,開始工作後非常受挫,然後提拔了別人不提你。心態不好成長慢,錯失重點項目的機會,越來越邊緣化。

當然了,最關鍵的一點,你做這個有沒有愉悅感,很多時候,我們說「天賦」,其實可能就是那種愉悅感,有些人做某件事,他並不比別人聰明,但是做起來就是非常開心,這類人就算沒天賦也能達到很高的水平。如果他又聰明,幹起來又爽,那就是開掛的人生。大廠的高級別技術骨幹都是這類人,反過來講,如果上班如上墳,好吧,承認了吧,咱就一普通人,繼續混著吧,不然還能咋滴。至於將來是一直走技術路線,還是走管理的「山頭路線」,那都是後話了,到了那個時候自然就懂了。

有很多小夥伴可能會糾結35歲問題,這個問題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行業問題,而是社會問題,除了公務員這種只進不出的行業,其他只要涉及競爭上崗,疊加我國過分充沛的人力資源,自然就會出現「後浪拍前浪」的事,不過關鍵還是調低預期,人各有命吧,也沒必要太強求。

文末再總結幾句吧。

1、前幾年的高薪時代已經結束了,今後也會有高薪,但是不會像前些年那麼狂飆;

2、接下來是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想像力有多大,軟體的世界就有多大;

3、如果要做這一行,就要每一步都扎紮實實,這個行業依舊是向上的,但是不代表裡邊每個人都能過得很好,事實上這個行業里嚴格遵守「二八定律」;

4、在過去,在未來,計算機都是對窮人最友好的專業。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讚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