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這一科室業務大幅萎縮,困局之下如何自救?

健康界 發佈 2022-09-08T09:22:27.010120+00:00

剛剛過去的2022年暑期,武漢市兒童醫院大外科迎來久違的繁忙——兒科手術量大幅度增長,超過了疫情前同期。

剛剛過去的2022年暑期,武漢市兒童醫院大外科迎來久違的繁忙——兒科手術量大幅度增長,超過了疫情前同期。


該院大外科主任卞紅強發現,自家醫院並非特例。他在兒科同道的朋友圈裡看到,不少醫院都是類似情況。


對於醫者而言,希望天下無病。但從某種程度上,科室業務繁忙,對科主任是必要的。


「那麼多醫務人員要上進,大家都期待更好的收入、更大的施展空間。」卞紅強對健康界坦言。


然而,和不少同道一樣,卞紅強並不認為眼前的繁忙能夠持續。


「我們預計,業務量的暴增,是暫時的狀態。」他認為,這波高峰結束後,兒科就診人數下降,將成為一種常態。


對於綜合醫院的兒科而言,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


「疫情對兒科衝擊最大,病人量縮減了七成。」華北地區一家縣級三甲綜合醫院管理者和飛(化名)告訴健康界。


民營醫療機構已經有了生存的危機感。「疫情持續兩、三年以來,資本已經很少把錢投向兒童專科醫院。」西南地區某兒童專科醫院負責人張天華(化名)告訴健康界。


他表示:業內普遍的共識是,新的兒童專科醫療機構,挺過寒冬很難。


讓他們如此悲觀的,除了疫情,還有哪些更深層的原因?



兒科業務量暴增,只是曇花一現?


對於這個暑期業務量的暴增,卞紅強提前做了預案,但情況仍有些在他意料之外。


雖說兒科有暑期醫療的特點,每年到暑假都是科室旺季。但他猶記,2021年8月初,武漢突然而來的一波疫情,使得原本正在增長的手術量,又出現了急劇下降。


2021年那個暑期,武漢市兒童醫院手術量不足2019年同期的50%;而在此之後將近一年的時間裡,病房床位使用率只有60%~70%。


後來他明白了——今年暑期手術量的暴增,是疫情兩年多以來,堆積手術量的一次暴發。


卞紅強回憶,2020年武漢疫情發生後,好幾個月的時間裡,人們一直處於緊張期。後來雖然「解封」,並放開了管控,大家還是很緊張。


因為戴口罩,那一年感冒發燒的很少,內科就診量大幅度下降;因為擔心被感染,大家不願意做手術,那一年手術量也大幅度下降。


他向健康界透露,2020年那一年,醫院業務量大幅下降。一直到了2021年上半年,才逐漸恢復到了2019年同期的50%~60%。


2021年8月的那波疫情被撲滅後,醫院業務量開始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70%左右,「一直到今年上半年,都是70%左右,沒有完全恢復」。


正是因為兩年多里,太多該做的擇期手術沒做。手術量才在這個沒有疫情突襲的暑期,集中暴發了。


然而卞紅強認為,如此的手術量暴增,只是兒科業務的曇花一現。


他預計今年這波高峰結束後,由於積壓的病人慢慢變少,正常因發病率而就診的病人數,將會呈下降趨勢。


疫情來臨之後,兒科為何受衝擊最大?


疫情之所以給兒科帶來如此大的衝擊,首先是兒童的疾病譜發生了變化。


河南省兒童醫院院長周崇臣告訴健康界,兒童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呼吸系統的疾病。疫情之後,兒童和兒童之間,兒童和大自然的接觸少了,細菌、病毒的傳播減少,相關疾病隨之減少。


他表示,疾病譜發生變化以後,個別專業將受到較大影響,「比如原來呼吸科兩個病區,現在估計一個病區就夠了」。


嚴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也讓家長們不願意帶孩子到醫院就醫。


看病得先在發熱門診采完樣,孩子就診結束,仍要等核酸檢測結果出來,方可離開。周崇臣表示,幾個小時的等待期間,孩子可能哭鬧,家長很容易情緒急躁。


依據國家疫情防控相關規定,患者住院期間要求「一患一陪」。「這在兒科病房落實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人民醫院兒科護士長張曉蓓告訴健康界。


尤其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只有一名家長陪護,很難兼顧過來。如此,很容易引起家長的焦躁和不滿。


這些矛盾使得不少家長對醫院望而卻步,也使得醫院管理者面臨很大的壓力。


一直以來,周崇臣思考的問題是——如何不打折扣地落實好疫情防控政策,同時統籌好就診流程中的各項細節,不讓患兒家屬過於為難。


「既不能有疫情防控的薄弱點,同時照顧到兒童群體診療、住院各項流程中的需求,這是有難度的。」他對健康界說。

比疫情影響更大的,是出生人口的下降


對於卞紅強而言,對於兒科暑期醫療的業務量暴增,已經是司空見慣,應對起來也並非難事——每到這個特殊時期,通過給科室醫護人員調整排班,讓大家加班加點,完成患者所需的擇期手術,大家也都能夠理解和配合。


他更擔心的,是業務量的下滑。


而焦慮產生的根源,並非疫情帶來的影響,而是出生人口的下降。


「當前,出生人口呈斷崖式下降,這將對兒科產生深遠的影響。」卞紅強對健康界表示。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為1786萬人,2017年為1723萬人,2018年為1523萬人,2019年為1465萬人,2020年為1200萬人,2021年為1062萬人,連續 5 年下跌。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而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200萬人,較前一年少生265萬人,下降趨勢進一步加劇。


就連人口大省河南,出生人口數也連續 5 年下降。


根據《2021年河南人口發展報告》,2021年河南出生人口79.3萬人,比2020年減少12.4萬人,自1978年以來首次低於80萬人。


卞紅強介紹,兒童疾病的發病率是有一定規律的,不管新出生人口數量是多少,也不管是哪一年出生的人口,某一特定的外科疾病,比如腹股溝斜疝,發病率不會有大的變化。


因此,如果出生人口減少,那麼不論是先天性疾病,還是常見病,新生兒患者數量必然會減少。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這些孩子不斷長大,到了一歲、兩歲、三歲……等年齡階段,相應病種的患兒也會減少,相關的專業都會受影響


雙重因素影響下,兒科正在經歷萎縮、動盪


疫情、出生人口下降,使得兒科發展雪上加霜。在此背後,兒科的萎縮、人才流動也正在發生。


周崇臣告訴健康界,醫院得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開展招聘。以往出生人口在增長的時候,兒科醫護的招聘人數也是連年增加的。


近幾年,隨著醫療服務量的下降,招聘人數也明顯下降。


「原來每年需要招聘100人,現在可能80人都不到。」他說,那麼原本一些能進入醫院的醫學生,就進不來了。


張曉蓓告訴健康界,據她所了解,一些三甲綜合醫院的兒科,原本是兩個區、三個區的,現在合併成了一個區,病房相應也被壓縮。


「綜合醫院的兒科影響更大一些。」卞紅強表示,因為兒科業務量在萎縮,病房用不完,而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的業務量在增長。


此消彼長,醫院從整體考慮,自然會把病房等資源往成人,尤其是老年人轉移。


「那麼,從兒科科主任的角度來說,科室病房收不滿,導致床位資源被轉移,科里這麼多醫生、護士要安排工作,壓力很大。」他說。

張曉蓓已經感受到了壓力的存在。由於科室就診量和住院人數的下降,她所在科室的部分醫護人員被分流到其他科室幫忙,或是被派到發熱門診、隔離點、核酸採集點等,執行疫情防控的各項任務。


業務量的下降,導致兒科的工作人員,收入在持續減少,「我們科室比起以往,績效下降了4~6成」。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兒科醫務人員在綜合醫院的被重視程度下降。

公立醫療機構學科的動盪,民營醫療機構也能夠感知到。


張天華告訴健康界,按照正常的情況,往年他所在的民營兒童醫院招兒科醫生困難,疫情來了之後,招人變得容易很多。


首先,兒科醫生的期望薪資下降了。


「以往醫院要招一名主治級別的兒科醫生,月薪基本要給到15000左右,今年給12000都有人來。」他舉例道。據統計,當地2021年城鎮全部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年度工資為91857元。


再者,由於大環境的不穩定,跨省求職的兒科醫生人數增加


醫院往年招兒科醫生的時候,來的大多是本省境內的醫生,省外的醫生比例很低。「但是現在,我們的人力資源部每天可以接收到大概10~20份來自省外投遞的簡歷,比如江蘇、廣東、河南等等。」



精簡人員、開展新業務、引進新技術……

兒科如何自救?

為了適應疫情,挺過寒冬,張天華所在的民營醫院進行了人員的精簡。


「以前負責一項、兩項工作,現在要負責三項、四項。」他表示,「這是現狀,沒有辦法。」


排班結構也得重新調整。疫情前是雙休的制度,現在一些醫務人員周六也要上班。張天華將之稱為「撿漏」,因為有的公立醫院周末不上班。


人員的招聘上,民營醫院也在「撿漏」。他表示,這個時候更有選擇,就要去引進更加優秀的人才,不能原地打轉。


在運營壓力下,公立醫院得更主動開展新的業務,引進新的技術。


卞紅強舉例,比如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成人早就在做,兒童也有這個病,但是引進這項技術的醫院還比較少,武漢兒童醫院就專門派醫生去學了。


由於為病人提供了特有的治療,填補兒科技術空白,因而吸引了一批病人。


兒童的常見病、多發病減少了,繼之而來也有一些新的疾病。


河南省兒童醫院則是朝著大衛生、大健康的思路拓展業務。2021年年底,醫院成立了河南省兒童體檢中心。


周崇臣對健康界解釋道,因為兒童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需要到大自然中活動,需要和小朋友待在一起。疫情發生之後,孩子們活動量,交流、玩耍的機會減少了,肥胖、早熟、發育遲緩等問題就增加了;此外,一些心理性疾病也有所增加。


因此,兒童也更有疾病預防、健康指導的需求了。體檢中心成立後,2022年上半年,已經有幾千名孩子前來體檢。


對於未來,周崇臣認為不必過於悲觀。


因為提升人口出生率,是當前重大的國策。抑制房價、扶持托幼機構,放開二胎、三胎,延長產假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都是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新生兒生育率。


「疫情總會過去的,而人口出生率能否提升,也未必沒有希望。」周崇臣說。


健康界出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作者|劉文陽

監製|鄭宇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