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輪戰,戰士們胸前掛的「光榮彈」,究竟是種什麼彈?

戰旗紅 發佈 2022-09-15T10:29:11.330705+00:00

關於「光榮彈」來歷,有很多文章介紹,大意是說輪戰期間,為了不讓戰士被俘,軍工部門專門定製了一種特製手榴彈,發給即將參戰的士兵。

作者:東旭

中越邊境戰爭持續10年,其中在兩山輪戰中,誕生一個新的名詞——「光榮彈」。

關於「光榮彈」來歷,有很多文章介紹,大意是說輪戰期間,為了不讓戰士被俘,軍工部門專門定製了一種特製手榴彈,發給即將參戰的士兵。

這種手榴彈與普通手榴彈的區別在於,一是體積小,便於把握;二是重量輕,易於攜帶;三是超短引信,設定的爆炸時間極其短,只有0.3秒,等於說一拉弦就爆炸,根本不給敵人反應時間。

為什麼叫「光榮彈」?就是戰士們誓死不做俘虜,寧可拉響「光榮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那麼,這麼「光榮彈」是否存在?

光榮彈一詞並非一個新詞,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出現了。

使用光榮彈的人是蘇軍士兵,使用的地方是在新疆。

上世紀30年代初,馬步芳和馬仲英在新疆大打出手,有人趁機在哈密發動暴亂。

新疆的金樹仁急忙命令自己的部下張培元和盛世才,組織隊伍平叛。

盛世才帶兵平定了叛亂,趕走了金樹仁,排擠張培元,成了新疆王。

張培元一怒之下,和馬仲英聯手進攻盛世才,將其圍困在迪化,形勢危急。

無奈之下,盛世才向蘇聯求援。

巨大利益面前,蘇聯決定幫助盛世才。

然而他們不敢明目張胆出兵,在1933年底,蘇軍以「阿爾泰志願軍」的名義出兵進入新疆,幫助盛世才。

蘇軍擁有火炮、機槍、坦克等現代化武器,還有空中火力掩護,本以為拿下馬家軍易如反掌。

然而馬家軍騎兵熟悉地形,他們將冰層打破,在此大敗蘇軍。

對於俘虜的蘇軍,馬家軍非常殘忍,割鼻剜心,不擇手段摧殘;這讓蘇軍毛骨悚然,不寒而慄,害怕在戰鬥中成為俘虜。

因此,他們在之後和馬家軍作戰的時候,胸前保留一顆手榴彈,在必要的時候拉響,不做俘虜。

這就是「光榮彈」的來歷。

那麼,兩山輪戰中的「光榮彈」是否存在?

有文章說,在老山前線的前沿陣地上,我軍戰士為了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不被越軍俘虜,不被敵人侮辱和折磨,有關部門專門研製出一種特製的手榴彈。

這種說法乍一聽似乎說得通,其實經不起推敲。

首先是,世界各國軍隊就沒有光榮彈一說。

製作「光榮彈」的理由是充足的,因為越軍確實非常殘忍,對待戰俘極不人道。

然而現代戰爭史上,虐俘的軍隊不只越軍,比如二戰中的日軍。然而迄今為止,並沒有一個國家會去專門研製配發「光榮彈」。

而我軍從1927年建軍,到1984年兩山輪戰的半個多世紀裡,歷經大戰小戰和惡戰苦戰成千上萬次。

尤其是在韓戰期間,戰爭的殘酷程度空前絕後,美軍虐待戰俘是出了名的,但是也沒有聽說研製「光榮彈」。

其次,沒有必要研製「光榮彈」

光榮彈屬於被動引爆裝置,不是遙控引爆,願不願意「光榮」,全在操作者。

換言之,如果不願意的話,「光榮彈」就不起作用。

如果一名戰士視死如歸,不願意當俘虜,即使沒有這玩意,戰士們用普通手榴彈,照樣能夠以身殉國。

比如67式木柄手榴彈,引信時長2.8—3.7秒,殺傷半徑7米。

假設一個戰士在危急的情況下,不願意被俘,他就可以拉響手榴彈,緊緊握在手裡,達到目的。

在手榴彈「嗤嗤」冒著青煙,隨時都會爆炸的情況下,即使敵軍去拼了命地去搶,手榴彈也會在搶奪過程中爆炸。

如果此人不願意那樣做,即使配發再多的「光榮彈」,他也不會去拉響它。

我軍苦難輝煌,湧現出多少與敵人同歸於盡、光榮捐軀的英雄。

「光榮」不光榮,跟一支軍隊的傳統有關,跟戰士的精神面貌有關。

因此,我軍不會研製「光榮彈」,也沒有研製的必要。

專門研製的「光榮彈」是不存在的,無論哪個部門都沒有確定這一說法,無論什麼資料都沒有關於「光榮彈」的研製和配發記載。

但在作戰中,確實有戰士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

換言之,所謂的「光榮彈」,其實就是普通的手榴彈,而非特製的短引信專用「光榮彈」,引信只有1秒時長的手榴彈,根本不存在。

我軍在老山前線使用的手榴彈,主要是67式木柄手榴彈,它的引信時長為2.8—3.7秒,全彈長約20厘米,全重600克,殺傷半徑6到7米。

七十年代,我軍軍火庫里儲存了數億枚67式手榴彈。

當時也有77-1、77-2、77-4和77-5式木柄手榴彈(橢圓彈體),全彈長約17厘米,重量只有370克,殺傷破片270G,殺傷半徑卻超過7米,比67式質量減小了40%,體積減小了18%。殺傷破片多了2.3倍數。

相比之下,77-1式手榴彈殺傷威力更大,攜帶還更方便,非常適合陣地防禦作戰。

除此之外,我軍當時還有一種82-1式手榴彈,它的外形類似於美軍常用的卵形,外表光滑,攜帶方便,重量只有260克,減少了三分之一,比77-1式體積小、單兵攜帶量大,攻防作戰均可。

而且還沒有外置保險銷和擊發柄,拉火方式和木柄手榴彈一樣。

雖然它的延期時間和67、77式手榴彈基本一樣,但是因為便於攜帶,成為戰士作留作「光榮彈」的首選。

但是這種手榴彈當時存量很小,屬於稀缺資源,大多數士兵根本領不到,只有偵察兵或一線進攻拔點分隊才會裝備這些寶貝。

直到兩山作戰中後期,82式手榴彈供應量才慢慢上去。

因此,在兩山作戰的前期,充當「光榮彈」的主要就是67式木柄手榴彈。

老山屬於喀斯特地貌,那裡灌木遍布,遮蔽物和掩體也很常見,視野很受限制,突發情況下,手榴彈比自動步槍更得心應手,使用的頻率也更高。

我軍在老山拔點戰鬥中,突擊隊中往往有相當數量的投彈手,往往攜帶十幾枚木柄手榴彈。

攜帶卵型手榴彈的話,數量翻倍,可帶數十枚。

在陣地防禦作戰或站崗放哨時,對於隱藏在石頭或茅草之後的越軍,或者是在夜間聽到前沿有動靜,用手榴彈是最有效的。

因此,在老山前線,手榴彈是戰士的最愛。

老山作戰使用軍工非常多,尤其在重點攻防區域比例更高。

比如662.6高地和那拉方向,軍工與一線防禦部隊的比例曾經一度達到接近1:1。

比如某師2團2營,他們的任務是負重翻山越嶺,體力消耗很大,攜帶物品不能多了,通常是不攜帶槍枝的,主要是為了多背負些作戰物資,搬運傷員的話,時速也不受影響。

在此情況下,遇到敵人就非常麻煩,幾乎沒有自衛能力,所以要攜帶一枚防身的手榴彈,在必要時拉響它,與敵人拼了,這就是「光榮彈」的來歷。

但在兩山作戰前期,基本上沒有「光榮彈」一說,或者說當時關於戰役的報導很少,還沒有流傳開來。

由於老山前線軍工數量眾多,他們隨身攜帶「光榮彈」也最多,他們經常穿行於犬牙交錯的敵我陣地之間,容易遭到敵人的炮擊和冷槍,還容易和行蹤不定的越軍特工隊不期而遇,或者是遭遇他們的埋伏。

因此戰士們都會攜帶手榴彈,隨時做好「光榮」的準備。

戰士們之所以要這樣選擇,一來是不甘被俘,二來也知道越軍對待戰俘的手段極為殘忍。

比如在老山作戰期間,被越軍俘虜的14軍40師118團2連副指導員汪斌,在越南被囚禁五年,受盡非人折磨,回來的時候,這個27歲的山東大漢,還不到四十公斤。

在兩山作戰的中後期,老山前線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國內眾多媒體前往老山前線採訪報導,鼓舞全國軍民。

參戰部隊的宣傳人員,也作了大量戰場紀實報導。

在此背景下,軍工攜帶單枚「光榮彈」的照片開始見諸報端和電視,「光榮彈」一詞才藉助媒體的力量廣為流傳。

後來出現了我軍配發「光榮彈」的說法。

其實,我軍一沒有配製,二沒有強行要求,戰士們的行為是自發的。

或者說,「光榮彈」的出現是由老山戰場的特殊環境與軍工承擔的艱巨任務決定的。

複雜的地形,特殊的任務,讓我軍戰士不能攜帶太多武器,只能攜帶較為輕巧的手榴彈,進行自衛。

在兩山輪戰中,我軍戰士使用「光榮彈」的情況經常出現。

比如在1985年1月中旬老山142號陣地的戰鬥中,某部2團2營6連戰士張長艷身負重傷,這時候越軍沖了過來,在距離15米左右,他從容後拉響手榴彈與越軍同歸於盡。

無獨有偶。1985年,18歲的偵察兵李蘭華和班長與數倍於自己的越軍遭遇,雙方爆發激戰,班長英勇犧牲。

李蘭華在扔光了身上的手雷,打光了所有的子彈之後,鎮定地從胸前取下一枚「光榮彈」,在越軍恐懼的哀嚎中拉響,壯烈犧牲。

客觀地說,手榴彈作為一種普通武器本身是沒有屬性的,「光榮」與「不光榮」關鍵在使用手榴彈的人。

同樣是一顆手榴彈,在視死如歸的人面前,它就能「光榮」;在留戀生命的人面前,它就「光榮」不了。

並非所有人都有這種魚死網破、玉石俱焚的勇氣,一些惜命之人危急關頭身上即使身上有「光榮彈」,恐怕也不會拉響,這也不能苛求。

「光榮彈」只是老山前線的一個特有現象,不必過度神化,也不必刻意炒作。

世界戰爭史表明,打勝仗靠的並不是「光榮彈」,靠的是部隊的頑強作戰作風,更靠的是戰爭的正義。

比如,日軍作戰兇悍,士兵喜歡「玉碎」,太平洋戰爭中的塞班島和沖繩島戰役都有日軍集體「玉碎」,但改變不了失敗的命運。

資料顯示,作為全軍首批輪戰部隊的1軍,在老山作戰6個月,攻克越軍28個據點,殲敵5300多人,他們沒有丟失一寸國土,沒有一人當越軍俘虜,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反而是越軍士氣低下,不斷有人越境投誠,越軍官兵被我軍俘虜的事更是屢見不鮮。

我軍參加輪戰的各偵察大隊,經常滲透敵後行動,經常抓幾個越軍俘虜回來。

這也就可以解釋,曾經所向無敵,曾經戰勝了法國殖民者和美帝國主義的越南人民軍,為何在後來和中國的戰爭中一敗塗地。

這說明,正義之師打勝仗是必然的,不用「光榮彈」的軍隊也能打勝仗,這才是更大的光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