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派人物變成月宮女神,關於嫦娥的華麗蛻變

鈞儒說史 發佈 2022-09-16T17:40:55.540164+00:00

說到中秋就不能不提起月亮,從唐代開始中秋賞月便成為了人們最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一,月餅更是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秋美食。在人們賞月的過程中,也創造了許多精彩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的廣泛傳播也為中秋節增加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一、嫦娥的傳說提起有關於月亮的傳說,最著名的莫過於嫦娥奔月了。


說到中秋就不能不提起月亮,從唐代開始中秋賞月便成為了人們最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一,月餅更是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秋美食。


在人們賞月的過程中,也創造了許多精彩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的廣泛傳播也為中秋節增加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嫦娥的傳說

提起有關於月亮的傳說,最著名的莫過於嫦娥奔月了。

這個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在《淮南子》中,就有嫦娥偷食后羿的不死靈藥,之後去到月亮的記載。

在最初版本的神話故事裡,嫦娥的形象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她為了自己能夠長生不老拋棄了丈夫。

這樣的人在神話故事裡,往往是需要被懲罰的。

因此在《靈憲》等古籍中便記載了嫦娥達到月宮後,變成蟾蜍搗藥的結局,這足以證明當時嫦娥還是一個典型的負面形象。

▲嫦娥奔月

但隨著賞月熱潮的興起,人們在面對月亮的時候,如果想到上面有一隻醜陋的蟾蜍在搗藥,未免有些掃興。

因此從唐代開始,嫦娥的形象便悄然發生了變化。

在李白、李商隱等詩人的筆下,嫦娥從蟾蜍變回了人形,「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更是將嫦娥刻畫成了一位思念丈夫的痴情女子。

在嫦娥的形象發生變化之後,其奔月的故事也隨之產生了調整。

在後世的「嫦娥奔月」版本裡,在嫦娥和后羿的故事中,加入了一個叫做蓬蒙的反派角色。

傳說他是后羿的徒弟,但心術不正。他聽說后羿把長生不老藥放在嫦娥那裡後,便一直想要將其據為己有。

▲嫦娥與后羿劇照

一次他等到后羿離家外出,便挾持嫦娥要求她把長生不老藥給自己。

嫦娥不願令其得逞,便將藥全部吞下,之後便成仙飛升。

但是嫦娥不捨得離開后羿太遠,便在離地面最近的月亮落了腳。

後來后羿得知此事後痛苦不堪,晚上凝望月亮時他發現上面有一個窈窕的身影酷似嫦娥,便命人在後花園設下香案,並在上面擺上嫦娥喜歡的食物來表達對其的思念。

故事版本的改變,讓嫦娥和后羿變成了一對伉儷情深的戀人。

自此人們在賞月的時候,就會聯想到在月宮上住著美麗的嫦娥仙子,這也讓賞月活動平添了幾分美感。

後來中秋節的節日內涵中,又衍生出了團圓的意象,作為月亮神話的關鍵人物,嫦娥的故事又有了新的改動。

▲月老塑像

在宋代古籍《三餘貼》中,就記載了嫦娥派童子下凡,傳授后羿以米粉做丸,然後放在家中西北角,即可呼喚自己下凡的方法。

兩人最終也在月圓之夜得以相見,這也體現了古人對於團圓的期盼,以及對后羿嫦娥這對苦命鴛鴦的憐憫。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隨著賞月活動的興起,以及中秋節日內涵的變化,有關嫦娥的神話故事也更迭出了不同的版本。

這些故事讓月亮的形象變得更加生動,為賞月增加了趣味。

與此同時,人們也在這些傳說中,為月亮賦予了愛情色彩,這也為後來月老等民間傳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玉兔與吳剛

雖然在後續的故事中,嫦娥有了和后羿見面的機會,但在更多的時間裡她在月宮上,還是孤單的一個人,為了讓她不那麼寂寞,人們在神話故事中又為嫦娥找了兩個伴。

其中第一個,自然是大名鼎鼎的搗藥玉兔,在如今的神話故事裡,嫦娥和玉兔幾乎是密不可分的一對形象,但在最開始的時候,在月宮搗藥的並不是玉兔,而是之前提到的蟾蜍。

而那正是曾經的嫦娥,據傳她在到達月亮後不僅被變作蟾蜍,還接受了搗制不死靈藥的工作。

▲嫦娥和玉兔

但是隨著嫦娥形象的轉變,其自然不用再在月宮中搗藥了,但古人一直認為圓缺變化的月亮,有著令人起死回生的魔力,因此必須有人接替蟾蜍的位置。

此時有文人想到了屈原在《天問》中的「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一句,月亮上的搗藥者,便自然而然地變成玉兔了。

相較於蟾蜍,可愛的兔子無疑和嫦娥的形象更加匹配,而且其搗藥的傳說也為中秋節的賞月活動加上了「厭疫」、「求壽」的含義,這也讓中秋節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了。

可玉兔雖然可愛,畢竟還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小動物,為了讓嫦娥不感到寂寞,人們又為她在月宮找了個新的夥伴——吳剛。

傳說吳剛是一位學道之人,但是其在學習過程中犯了錯誤,便被安排到月宮接受懲罰。

▲吳剛伐桂

他被要求在月宮中砍伐一株巨大的桂樹,這株桂樹不但高達五百丈,而且還有一個特點便是在受到創傷後會很快癒合。

因此吳剛無論怎麼努力都永遠不可能砍倒這株桂樹,所以他也必須要在月宮中永遠陪伴嫦娥了。

這株桂樹顯然有著神奇的魔力,人們也將其視為奇珍異寶。

由於古代科舉的秋試一般安排在八月舉行,因此也有人將「中第」稱為「月中折桂」或者「蟾宮折桂」。

《紅樓夢》中林黛玉就曾經用「蟾宮折桂」,取笑過要去考取功名的賈寶玉。

到了宋代,還有狀元李易在春天看到蟾宮仙女織出皇榜,後來自己就拔得頭籌的傳說,這都讓月亮和考試產生了緊密的聯繫。

在講究天人感應的古代,許多描寫狀元的文章,都會提到他們出生的時候桂花飄香,這無疑也是從折桂一詞中,衍生出來的。

▲美味的廣寒糕

因而在宋代之後,很多應試者的家人都會在中秋時節,用桂花和米粉蒸成「廣寒糕」,並以此贈予考生,取廣寒高中之意。

從此月亮和學子之間產生了強烈的羈絆,科舉出身的文人雅客們,對於月亮又多了一份別樣的情愫,這為「月文化」的興盛,提供了更多的動力。


三、唐玄宗夜遊廣寒

在唐代的時候,關於月宮的神話體系已經基本成型,但月亮對於人間來說依然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這種差距令月亮依然保持著從遠古自然崇拜時便具有的神秘色彩,這難免令人產生可遠觀可不可褻玩的感覺,使得賞月情趣大減。

▲唐玄宗劇照

此時就需要一個新故事來為月亮揭開那層神秘的面紗,而唐玄宗夜遊廣寒宮的傳說就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關於唐玄宗夜遊廣寒宮的故事,最早見於敦煌文獻《葉能淨話》之中。

據傳,一日唐玄宗與道士淨能在宮中賞月,唐玄宗對於月宮中的情形十分好奇,但又苦於不能親自一探究竟。

此時淨能表示自己有辦法讓唐玄宗登月遊玩,還特地叮囑唐玄宗更換厚重的棉衣。

隨後淨能施法,兩人便一同抵達了月宮。

在到達月宮之後,唐玄宗看到了和塵世截然不同的場面。他還見到了身穿華服的仙女。

淨能又領著唐玄宗走到了巨大的桂花樹下面,唐玄宗面對如此奇觀驚訝說不出話來。

雖然唐玄宗對於月宮中的美景流連忘返,但是身著棉衣的他,竟然也漸漸支持不住月宮中的寒冷了,思索再三後,他便要求淨能將自己帶回了人世。

▲舞者在表演霓裳羽衣舞

這個故事在唐代又衍生出了很多新的版本,人們對唐玄宗在月宮上的經歷進行了更加詳細的描述。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和霓裳羽衣曲相關的內容。

據《龍城錄》等書籍描述,唐玄宗在到達月宮後,欣賞了仙女們的舞蹈表演,她們美輪美奐的身影,令唐玄宗沉醉不已。

在回到皇宮之後,唐玄宗便憑著記憶對月宮中的仙樂和舞蹈進行了改變,即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和霓裳羽衣舞,並讓楊貴妃學習表演。

▲關於廣寒宮的繪畫

此後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聞名天下,甚至有人把這段舞蹈和安祿山的起義聯繫到了一起,藉此來諷刺唐玄宗沉迷聲色,這也讓唐玄宗的游月經歷更富傳奇色彩。

在唐玄宗游月的故事流傳開來之後,月亮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存在,這將遠古時期的祭月風俗,從賞月活動中剝離出去,也讓中秋從一個宗教性質的日子,變成了闔家團聚的喜慶節日。

到了宋代,中秋節也終於被認定為官方節日,自此人們在中秋夜賞月的習俗也流傳至今。

中國古代有著豐富多彩的神話,雖然光怪陸離的故事,顯然不可能是真實發生的,但其中的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的演變,卻還是能夠映射出每個年代人們想法和認識的不同。

關於月亮的神話變遷,就能清楚地體現出人們從敬畏月亮到欣賞月亮的情緒轉變,而這也和中秋節節日內涵的變化,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中秋夜景

如今雖然人們已經登上了月球,各類飛行器也證實了月球上既沒有嫦娥也沒有玉兔,更不似唐玄宗描述的那般美麗。

但這依然無法改變月亮在中國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我們還是將月亮視作美麗和團圓的象徵,而這種傳統也一定會永遠傳承下去。


注:

關於我國中秋和月亮神話的相關內容,參考自《中秋文化探究》,董建春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