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的最高段位,是直接改變規則?美國社會學教授揭示精英家庭的「巔峰對決」

外灘教育 發佈 2022-09-18T03:40:14.837855+00:00

看點 從美國眾多大學陸續採取「標化可選」政策,到頂尖高中的「搖號上學」,在塔夫茨大學社會學教授娜塔莎·瓦里古看來,這一系列弱化標準化考試重要性的舉措, 在看似追求錄取多樣性和公平性的背後,其實也是亞裔移民和白人精英家庭之間的教育競爭。

看點 從美國眾多大學陸續採取「標化可選」政策,到頂尖高中的「搖號上學」,在塔夫茨大學社會學教授娜塔莎·瓦里古看來,這一系列弱化標準化考試重要性的舉措, 在看似追求錄取多樣性和公平性的背後,其實也是亞裔移民和白人精英家庭之間的教育競爭。當亞裔亮眼的升學表現,對郊區白人的地位產生威脅時,一場有著不同雞娃領域和方法的巔峰對決就開始了。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周瀅瀅 編丨Jennifer


過去的三年裡,美國大學陸續放棄對標化成績的硬性要求,轉而採取更全面的錄取考察模式。哈佛大學更是直接宣布,在2023-2026年申請季,依然延續「標化成績可選」政策。


許多取消SAT考試要求的大學表示,這是為了實現多樣性和公平,並且不再強調硬性學業競爭。


與此同時,美國的頂尖高中,也在開展轟轟烈烈的「入學改革」。


2020年,「全美名校」托馬斯·傑斐遜科技高中(簡稱托馬斯高中)決定取消入學考試,改為「搖號上學」,一度引發熱議。這所被寄予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的名校,一度是美國精英教育的代表,也是國內入學競爭最激烈的高中。


有輿論認為,在這樣一所「冠軍高中」搞搖號,是在以犧牲教學質量為代價,長遠來看甚至會影響美國未來的科技競爭力。此舉只是為了保證「教育公平」嗎?


答案,或許見仁見智。


不過,在塔夫茨大學社會學教授娜塔莎·瓦里古看來,從大學到高中,錄取規則改變的背後,離不開亞裔美國人和白人精英群體之間的競爭和博弈。


塔夫茨大學教授 娜塔莎·瓦里古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白人承認,我們評價學生的標準,尤其是標準化考試,存在嚴重缺陷。可是,幾十年來,像SAT這樣的考試,一直存在面向非裔學生的『錄取不平等』現象。為什麼現在才認真對待這一問題?」


瓦里古直言,白人群體開始質疑SAT的價值,正是因為亞裔移民的表現開始超過他們。


她還提醒我們注意這樣一組數據:


首先,在以白人精英家庭為主的美國郊區小鎮,正在湧入越來越多的亞裔群體(主要來自中國和印度),且大多是受過良好教育,從事科技行業的中產階層。


以她所研究的某郊區為例,1970年當地95%的人口是白人。從1990年開始,來到這裡從事科技行業的亞裔移民人口迅速攀升,大約占當地人口的三分之一。


其次,這些富裕的郊區以優質學區而聞名,教學質量優異,讓白人精英家庭的孩子能夠順利進入到美國頂尖大學。而重視教育、擅長雞娃的亞裔家庭的到來,正在打破這種平衡。


過去的10年裡,亞裔和白人高中生的標化考試成績差距一直在擴大。2018年,亞裔學生的SAT成績平均竟比白人學生高出100分。2021年,這一差距更是擴大到了127分。


當亞裔動了白人精英階層的「奶酪」,一場雞娃大戰,不可避免。瓦里古教授在她的新書《Race at the Top》中將其描述為,亞裔移民和白人正在美國優質的郊區學校里,展開一場「巔峰賽跑」。



在這場賽跑中,如果說亞裔家庭的殺手鐧是課外補習、拼命雞娃,那麼白人精英家庭則是直接推動遊戲規則的改變。


擅長「雞娃」

卻給亞裔帶來了新困境


過去的三年時間裡,娜塔莎·瓦里古在一個化名為「伍德克雷斯特」的郊區做調查研究。她在這裡採訪了學校的工作人員、家長和學生。


這是一個典型的環境優美宜人、擁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小鎮。無論是白人精英,還是亞裔移民,都傾向於搬去這些地方,把孩子送到當地最好的公立學校,她將之稱為「伍德克雷斯特高中」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亞裔所面臨的問題是被排斥、嘲笑和欺負,40年後的今天,隨著亞裔移民在學業上的「強勢雞娃」和競爭優勢,亞裔開始陷入一種新的「歧視」。


亞裔移民對學習,特別是對STEM領域的表現,有著超乎尋常的執念。他們通過讓孩子參加課外補習,以提高學業成績。亞裔當中也一度產生很多「虎媽」角色,震驚美國家長。



印度裔和中國父母的社交聚會和社交媒體上,最常見的問題是「要把孩子送到哪一個校外數學輔導班?」「孩子正在上哪個級別的課程?」「選哪些科目的榮譽課程或大學預修課程?」


在亞裔父母看來,高階數學和榮譽課程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努力去爭取的。而在白人父母眼中,這類課程是為有數學天賦或對對特定學科感興趣的孩子準備的。


結果是,亞裔孩子的表現的確亮眼。無論是標準化考試成績,還是精英高中、頂尖大學的錄取,亞裔孩子的表現都超過了白人孩子,甚至畢業後的平均收入也更高。


在伍德克雷斯特這樣的頂尖高中,瓦里古觀察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亞裔學生取代了以往只屬於白人學生的地位,占據了學術等級的頂端地位。


托馬斯高中舉例,人數只占當地學區20%亞裔學生,卻能在這所超級牛校占據70%;東海岸的紐約名校——史岱文森高中亞裔學生比例一度攀升至73%



這種趨勢也可能會導致亞裔群體和白人父母之間的緊張關係,甚至引起了恐慌。於是,美國頂尖高中以考試為基礎的選拔制度,開始受到質疑。大學校園裡亞裔比例過高,也被指責為「種族不平衡」。


在白人社交圈裡,常聽到這樣的交談——「不敢相信,我女兒的一個韓國朋友,在SAT考試中得了1560分,但她的父母居然讓她重考。為了複習SAT,他們全家甚至放棄了度假。」


伍德克雷斯特高中的校長則表示,亞裔父母和學校的主要互動,一般都是圍繞孩子的學業,尤其是數學和科學等STEM領域。甚至在亞裔父母看來,如果老師沒有推薦孩子參加 AP課程,簡直像是對孩子智力的侮辱。


就這樣,亞裔群體背上了「雞娃」「虎媽」的標籤。部分白人家庭為了逃離競爭,開始轉向競爭壓力更小、亞裔孩子更少的私立學校。在過去五年裡,伍德克雷斯特的白人高中學生人數減少了 12%,而亞裔學生人數增加了 40% 以上。



而有一些白人家庭則選擇了影響和改變規則


就在瓦里古開始研究的不久前,當地高中決定通過停止班級排名、降低課程要求、減少家庭作業等方式,減緩競爭壓力。此舉得到了大多數白人家庭的稱讚。


據瓦里古觀察,這就是白人家庭推動和影響的結果。相比亞裔移民,白人精英家庭非常善於通過自己的意見表達和社交影響力,推動學校政策的改變。


「減少作業和學業壓力,這非常符合白人孩子的需求,他們經常要參加一支或多支運動隊,每周練習和比賽要占用十幾個小時,因此沒有太多時間留給家庭作業。」


然而,這卻和大多數亞裔家庭的訴求相衝突。很多亞裔父母認為,作為優質學府,應該對孩子的學業提出更嚴格的要求。甚至學校現有的一些課程難度,尤其是數學,遠遠比不上亞洲的精英學校。


一位來自印度的移民告訴瓦里古,「印度小學的數學可比這裡難多了」。每當她回印度,看到哥哥的孩子正在學習更高難度的數學內容,她就感到很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落後了。於是,她送自己讀二年級的孩子參加「俄羅斯數學學校」(RSM)補習班,這是一個在美國非常火的課後數學輔導班,以「超前學」和「高難度」著稱。



現實是,在影響學校政策方面,亞裔家庭的需求卻很難得到滿足。


一位華裔母親就曾向學校提議,增加一些休閒的、非正式的體育運動。她發現,校園裡高強度的運動項目,因為要求投入很大的精力,往往成了少數人的特權。剛開始她的兒子加入了越野隊,每周要參加六次。最終她的兒子因為無法騰出這麼多的時間,只能放棄。


很多亞裔家庭都認為,校園體育完全可以提供一些非正式的運動,滿足孩子的基本活動量,也可以幫助孩子們鍛鍊身體、健康身心。


從學校政策到大學錄取規則,當白人家庭占據遊戲的主動權,亞裔家庭再怎麼擅長「雞娃」,恐怕都會顯得被動。


「亞裔比其他族裔更重視教育」,

或許是個偽命題


與亞裔家庭比起來,白人家庭似乎要「佛系」很多。在推動孩子達到更高學術水平上,似乎並不上心。


當一位白人孩子說他想學習AP歷史,父母反而問他「為什麼?從來沒有聽說你對歷史感興趣啊。」如果孩子的想法是,「因為我所有的朋友都在學它。」這對於白人父母來說,並不是一個足夠好的理由。


當孩子在學業上感受到壓力,白人父母首先想到的,是建議學校減少家庭作業、甚至降低學術上的強度,以減輕孩子的學業負擔;相反,亞裔家長則不希望學校限制孩子在學業上的抱負和興趣,他們會去嘗試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效率,鼓勵孩子面對挑戰。


可這就代表白人家庭對孩子要求寬鬆、更「佛系」嗎?瓦里古認為並非如此。在她看來,白人家庭其實同樣「雞娃」,只不過方向和領域不同。



比起學習,白人父母更在乎的是課外活動上的優異表現,比如體育比賽和戲劇表演。尤其是體育運動,不同於亞裔孩子「鍛鍊身體」「培養業餘愛好」的基礎需求,白人父母更熱衷於鼓勵孩子參加高強度的校隊,追求卓越… …


體育,對於白人家庭來說,的確是一個可以實現彎道超車的賽道。


從伍德克雷斯特高中升入頂尖大學的學生中,有近 10% 是體育特長生;在全美頂尖的文理學院,有五分之一的錄取學生有運動員身份。


而哈佛錄取數據直接表明,相同GPA和 SAT 分數的前提下,亞裔申請者的錄取率低於白人,因為白人申請者被招募為運動員的可能性更高。



正如一位印度裔媽媽吐槽說,「難道白人父母不拼嗎?他們擔憂的是,如果我的孩子不能參加XX體育俱樂部,他可能就進不了校隊,從而失去競爭力。所以這有什麼區別呢?」

當然,除了「雞娃」領域不同,方式也不同。


總體而言,白人家庭比亞裔更傾向於強調孩子的自我表達和自主性,他們認為,一個孩子的自主性,直接影響他們的情緒健康和學習動力。因此,在選擇參加某一項課外活動上,白人家庭的孩子會得到更大的自由;而亞裔父母更傾向於對孩子做出明確的引導。


瓦里古認為,不同育兒方式之間,需要相互理解,這背後是兩種教育價值觀的碰撞。


能在富裕郊區有一席之地的亞裔移民,大部分來自中國和印度的中產以上家庭。「這些父母大多在中國和印度上學,學術表現優異。在亞洲國家,標準化考試是進入精英大學的唯一路徑,尤其在是數學和科學方面的成就,是進入精英階層的絕佳途徑。」


因此,「學習刻苦=成績好=成功」就像是亞裔家庭刻入骨髓的文化基因,並潛移默化中傳遞給下一代。



而白人家庭的「教育價值觀」可不是這樣的。他們不在學術上「雞娃」,並不代表不重視教育。


就拿伍德克雷斯特鎮來說,大多數白人精英家庭的父母,也曾就讀於美國各頂尖學校。他們深知,這些精英大學想要的,是更全面發展的學生。比起學業,學習之外的其他才能,比如體育特長、領導力等,將更能得到招生官的青睞。


白人父母深知並理解這種差異,因此他們更樂於鼓勵孩子,在學業以外有更多追求,為課外活動,特別是體育活動騰出空間。


在瓦里古看來,「亞裔比其他族裔更重視教育」這樣的說法,或許是個偽命題。不同種族都重視教育,只是方式方法不同,這取決於在不同文化背景里,通往成功和幸福的路徑是什麼。



「教育競賽」的盡頭,

是精英階層的自我複製


白人精英家庭和亞裔移民展開的教育競爭,正在將當地學校,變成一口巨大的「壓力鍋」。


在一項面向全校的調查中,超過一半的學生表示他們每晚花在家庭作業上的時間超過3個小時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每晚睡眠時間只有4小時;40%的學生在一年內至少參加一次AP考試… …


一名印度裔少年,8年級開始從鄰近的一個州搬到伍德克雷斯特,他發現這裡的普通班水平趕上其他學校的榮譽班級,每個人都有壓力,想要上學校最高級別的課程。


「我覺得自己以前是小池塘里的大魚,不需要那麼努力就能得到完美的分數。但是進入伍德克雷斯特後,突然之間,我就變得平庸了。」


很多孩子表達了類似的感受。學霸雲集的環境,讓他們很有壓力,飽受「自己不如別人」的心理折磨。


在巨大的競爭壓力和心理落差下,中上階層孩子的情緒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



有數據表明,在德克雷斯特高中,六分之一的學生在過去一年裡曾「考慮過自殺」。高強度的學業競爭,正在導致青少年面臨一定的心理壓力和家庭衝突,中上階層的孩子也更容易患上抑鬱症和焦慮


儘管如此,依然有很多家長樂此不疲地搬家來到這裡,付出高昂的居住和生活成本。


畢竟,作為優質學區的代表,伍德克雷斯特的升學成績,是如此亮眼。


90%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可以進入排名不錯的大學,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能就讀於美國頂尖大學;這裡的孩子很小就知道自己未來要被常春藤盟校錄取;討論上哪一所名校,是他們成長文化中的一部分。


瓦里古表示,在美國精英大學現有的錄取規則下,亞裔移民和白人精英家庭,無疑擁有令人羨慕的優勢——


父母基本都上過大學,甚至是名校畢業生,讓孩子成為「二代大學生」;


他們有經濟財力,負擔得起優質學區的房產,並能支付昂貴的課外活動、私人導師和補習費用;


甚至,他們也有時間作為志願者,參與學校管理,為孩子贏得先機……


以上種種優勢,就已經將拉丁裔、非裔、以及低收入群體的孩子,排除在了競爭之外。


無論是亞裔家庭,還是白人精英家庭的孩子,其實都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可謂「出生即巔峰」,是現有精英制度的受益者。


因此,美國富裕郊區的教育競賽,就像是一場爭奪社會頂層權力和特權的巔峰較量。精英階層在這過程中,保住下一代特權,完成自我複製。



而對於亞裔中產家庭來說,他們在追求學術卓越的同時,還要小心翼翼維護現有的優勢。畢竟「擇優的標準和規則」不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當然,想要贏得主流價值觀的認同,他們還要破除「雞娃」「虎媽」「呆板學霸」等刻板印象……這將是一條漫長的路。


瓦里古的書也揭示了,我們應該更客觀、理性地看待不同族裔之間的教育競爭。


無論是「雞娃」的亞裔,還是看似「佛系」的白人,都是企圖用自己的背景經驗和資源條件,幫助孩子獲得成功和幸福。


在這一點上,全世界父母都一樣。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