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志研思,厚德育人——中科院院士于吉紅眼中的恩師徐如人先生

吉報調查 發佈 2022-09-21T01:42:07.139509+00:00

今年是吉林大學化學學科創建七十周年。七十年來,老一輩化學家篳路藍縷、奠基立業,一代代化學人繼往開來、拼搏奮進,吉林大學化學學科早已躋身全國化學一流學科前列。今年也是徐如人執教七十周年。

今年是吉林大學化學學科創建七十周年。七十年來,老一輩化學家篳路藍縷、奠基立業,一代代化學人繼往開來、拼搏奮進,吉林大學化學學科早已躋身全國化學一流學科前列。今年也是徐如人執教七十周年。

徐如人出生於1932年3月,是浙江上虞人,少時雖飽嘗顛沛流離和戰亂之苦,但他沒有放棄任何學習機會。1949年,徐如人考取復旦大學化學系,一年後轉學至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1952年大學畢業後,徐如人懷著滿腔支援邊疆、報效祖國的熱情遠赴東北,隻身來到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化學系任教,開啟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科教事業。在蔡鎦生、唐敖慶、關實之、陶慰孫等老一輩化學家的帶領下,徐如人參與了艱苦的建系工作和化學學科創建工作,成為吉林大學化學系最早的創建成員和化學學科建設發展的最初奠基人之一。

1985年,我高中畢業後進入吉林大學化學系學習,大學畢業後師從徐如人先生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徐如人不僅是我科研的導師,更是我人生的導師。從跟隨徐如人先生學習到與徐如人先生共事,寒來暑往,已經三十餘載,徐如人先生於我而言,亦師、亦父、亦友。徐先生的做人、做事、做學問之道,對我產生了深遠影響。

品格高尚,行為世范。化學系建系之初,當時的工作環境十分艱苦,一些從南方來的同事,最後由於地域、氣候、經濟條件等原因陸續離開了東北,但徐如人堅守了下來,這一守就是70年。每當有人問及原因,他總是堅定地說:「我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國家建設需要,個人得失、條件是否艱苦,我並不會考慮。」徐如人先生經常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做學問一定要先做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把學問做好。他著力言傳,但更加注重身教,一直這樣以身作則。我深受徐先生的影響,成為一名老師之後,我也是一直這樣去教育我的學生,要先做人,再做學問。

人低調謙和,恭而有禮。無論是與學生、老師,還是與陌生人打交道,徐如人從來都是和藹可親的態度。徐如人一直崇尚寧靜致遠,從不爭名逐利。他經常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去做好,不要計較得失,更不要去抱怨,對人要學會寬容。在條件艱苦的年代下,徐如人依然堅持科學研究。

做學問慎思篤行、尤為嚴謹。我做研究生時,發現了陽離子骨架的微孔晶體結構,打破了以往分子篩的傳統概念。為了證實結果的準確性,徐如人先生讓我重複做了一年實驗。2015年的時候,我們首次發現羥基自由基存在於沸石分子篩的水熱合成體系,並可以顯著加速沸石分子篩的晶化。

學識淵博,是教書育人的楷模。徐如人重視課堂教學,提倡作為教師首先要講好課。他以身作則,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主講了普通化學、無機化學、現代化學基礎、稀有元素化學、無機合成化學、固體化學、分子篩科學等相關基礎課和專業課。徐先生善於啟發式教學,靈活地將科研成果、科研思想融會於課堂教學中,這一點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從2019年起,我帶領團隊成員建立前瞻性的本科生課程體系,開設本科生《科學實踐課程》,將國際前沿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實現以科研反哺教學。

一生都在不斷豐富科學理論、著書立說。徐如人在分子篩化學和無機合成化學領域形成了獨特的知識體系,《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化學》《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至今仍是化學人的學習寶典。近二十年來,徐如人一直潛心著書。他不習慣用電腦打字,一直堅持手寫,幾乎每天都要花四五個小時親自手寫書稿,不當之處就一遍遍地擦掉,再一遍遍地重寫,字跡非常工整。我跟隨徐如人先生一起參與寫過三四本書,每次寫書時,他都說「這是最後一本了」,可一旦有了新的想法,再有出版社強烈懇求能不能再版或者再寫一些新的書籍時,徐先生還是堅持要去寫。徐如人覺得哪怕自己再苦再累,只要能為後人提供知識,就十分值得。他這種甘於為科學事業執著奉獻的精神,是出自對科學的熱愛,所以才樂此不疲。

高瞻遠矚,敢為人先。20世紀80年代,在徐如人的帶領下,我們在國際上率先就發展分子篩科學中的三個重要基礎問題開展了最為系統的研究,包括創建新合成路線、開拓新型分子篩,系統研究分子篩與微孔晶體的晶化機理、特定結構分子篩的設計與定向合成。特別是關於特定結構分子篩的設計與定向合成,徐如人是這個科學問題在國際上的首位提出者,引領並推動了國內外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學這一前沿科學領域的發展。在傳統合成中,對於功能材料的研發主要是依賴於研究者不斷重複的嘗試法實驗。徐如人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敏銳地意識到,做無機合成不能總是像炒菜似的盲目合成,對新材料的發現一定要走定向設計合成的道路。定向設計合成就是以功能為導向對結構進行設計、剪裁和修飾,最終實現對指定性能和結構材料的定向合成、製備與組裝。

1998年,我完成博士後研究回國,和徐如人先生一起從事功能材料的定向設計合成。徐如人先生經常跟我說,做研究一定要瞄準最前沿、占領制高點,要超前想到別人還沒想到要做的事情。

徐如人先生的話為我做科研提供了非常好的啟迪。對分子篩材料來說,要實現定向設計合成,可以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當時分子篩研究正處於瓶頸低谷期,特別是介孔材料、金屬-有機骨架(MOF)等熱點材料的出現,使得許多人放棄了分子篩這一傳統材料的研究,但徐如人毫不動搖。為了找到分子篩的合成規律,徐如人讓我們從最基本的工作開始,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系統總結文獻工作,在世界上創建了首個分子篩合成資料庫。通過不懈的努力與堅持,我們在分子篩合成路線上獨闢蹊徑,在國際上較早地提出基於理論模擬、計算機數據挖掘和高通量實驗相結合指導材料定向設計合成的新路線,發展了分子篩材料的合成方法學,成功合成出數種新型分子篩,實現了我國在分子篩拓撲新結構創製零的突破。

徐如人已屆九秩高齡,思維極其敏捷,仍一如既往地投入熱愛的科學事業,思考科學前沿問題。他每周都到實驗室和我們交流,一談到學術問題,他馬上就精神抖擻、充滿激情,可以看出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科學的熱愛。如今,徐如人又矢志創立新興學科——凝聚態化學,將化學學科建設推向新的發展高度。最近,徐如人先生又準備將這幾年用心思考的凝聚態化學建設寫成專著。

春風化雨育桃李,潤物無聲灑春暉。徐如人培養了大批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他曾風趣地將自己早期的部分學生名字作成了一副對聯:「守貴守華東元吉紅接勝,天佑豐收大慶新生啟升」(註:十人中有三位中科院院士,六位「傑青」,一位國家級教學名師)。我們一直在想著如何加個合適的橫批。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不禁想到,《景行如人:徐如人傳》中的「景行如人」不就是一個很好的橫批嗎?徐如人先生家的院子裡種了兩棵李子樹,每當七、八月份李子成熟的時候,他就會召集自己大大小小的弟子到家裡去,擺上「李子宴」,熱情地招呼大家吃李子,大家一起圍坐在李子樹下,如家人一般無拘無束地說著笑著,那種喜悅,真是難得的一種享受,我們就像一個快樂的大家庭一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想,這正是徐如人為人為師、德馨行雅的寫照。

作者簡介:于吉紅,無機化學家,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89年本科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系,1992和1995年在吉林大學分別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師從徐如人院士。現任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吉林大學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吉林省科協主席。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于吉紅

編輯:馬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