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名鎮——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

豫見vvv劉在鄭州 發佈 2022-09-21T20:00:10.726038+00:00

福全古城,位於號稱泉州「三灣十八港」之一的圍頭灣內,東望水波浩瀚的台灣海峽,西鄰逶迤向遠的沿海大通道,北連石圳村,南接溜江村,至今村人都稱之為「所內」。

福全古城,位於號稱泉州「三灣十八港」之一的圍頭灣內,東望水波浩瀚的台灣海峽,西鄰逶迤向遠的沿海大通道,北連石圳村,南接溜江村,至今村人都稱之為「所內」。福全古港為東南沿海要衝,自古就是船舶停泊和貨物疏散的海上重要門戶,在唐代就開始有軍隊戍守,宋代就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大商貿港埠。明朝初年,為防禦倭寇騷擾,於洪武二十年設立了福全衛所,成為了五大衛所之一。2007年,福全村入選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全村常住人口1516人,村轄面積177公頃。

福全古城城郭的北城牆較長,南城牆呈凸狀,整體空間形態呈葫蘆形,故也稱「葫蘆城」,城設四門,為南門、北門、東門和西門。城內街巷縱橫交錯,主要街巷有北門街,西門街,文宣街、泰福街等,街巷呈丁字形連接,故稱「丁字街」。現狀建築沿各街巷散布,以「東部稀疏,北、西、南部密集」為主要特徵。整個古城空間格局呈現:「三山沉,三山現,三山看不見」,即:「三山沉」是指位於城內的龜池、下街池和官廳池,池底有山岩;「三山現」是指城內的元龍山、三台山和嵋山,「三山看不見」是因三座寺廟建在石坡上面而把石坡遮隱起來。

由於歷史的積澱,中原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融,福全古城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有古城牆遺址、古建築、古民居及大量摩崖石刻、碑刻等,並傳承下群眾喜聞樂見的嘉禮戲(提線木偶戲)、布袋戲(掌中木偶)、大鼓吹、南音高甲戲等民居藝術與民居故事傳說。

福全古城現存元明清時期的建築及其遺址71處。其中,福全古城牆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經明永樂十五年、明正統八年和清康熙十六年三次重修,城牆全長2145米,寬4.3米,1937年毀於抗戰,現古城東部、南部保存了部分清代城牆牆埂。蔣氏家廟,始建於明代天順七年,五開間五進,現前四進都已倒塌,僅存後面正廳及其基址,旗杆夾石、石鼓等構件。蔣德璟故居,又稱相國府,位於北門街,建於明代,建築面積1118平方米。總占地7200平方米,為三進三開間、雙月井、雙護厝的單檐硬山式屋頂的古大厝。大門內有一寬闊的大石埕,四周建有出磚入石的牆,規制宏偉,今尚存花園、圍牆、正廳、廂房等建築物。

林氏宗祠,建於道光二十六年,三開間兩落,磚木石結構,為典型硬山頂、燕尾脊閩南石磊厝,現屋頂破損。摩崖石刻、石塔以無尾塔、溜江洞內摩崖造像及福全摩崖石刻為代表。無尾塔,建於明代,位於城東,方形,三層方形實心石塔,築於條石砌成的方形平台上,塔身底層用條石縱橫迭砌,往上逐層收分,二層四角雕方柱,中置堵石,三層四方合石,中雕一圓洞塔頂尚存圓鼓形石,塔剎已損。該塔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溜江洞摩崖造像,建於宋代,位於城南門外近海天然石洞內,佛像依崖而鑿刻,形象古樸傳神,該造像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福全摩崖石刻,為明代石刻,位於古城元龍山,有石刻9處,楷書「天子萬」、「元龍山」、「山海大觀」等,此外,城外三台山「禁約」石刻等,這些石刻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古城內保存了寺廟遺存19座,城隍廟,始建於明初,歷代重修,現為1983年重修,木石結構,歇山頂,面闊三間,有拜廳、大殿、寢殿等組成。元龍山關帝廟位於元龍山山頂,廟宇規模較小,但巍巍壯觀,並且廟中有多處名人題詩和名人楹聯,該廟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