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中國載人航天正青春

中國航天科普 發佈 2022-09-22T03:31:45.432006+00:00

三十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圓滿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飛行任務,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首次」,將中國人送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將中國航天事業推向了更高的高峰。

三十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圓滿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飛行任務,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首次」,將中國人送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將中國航天事業推向了更高的高峰。

本篇,讓我們回首往事,追溯歷史,看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如何誕生的。

前期啟動:機緣來自「863」

1986年,「863」計劃啟動,中央為發展高技術決定撥款100億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大的投入,其中,航天技術領域占40%之多。

1987年,在國防科工委的組織下,成立了863-204和863-205專家組,負責提出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途徑和總體方案。

1989年7月,863-204專家組完成了《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可行性及概念研究綜合報告》,提出充分利用我國返回式衛星回收技術,以較少的經費和較短的周期研製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飛船,使我國儘快突破載人航天技術,解決有無,滿足初期空間應用需要。

1990年5月,「863」計劃的863-2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最終確定上報了「投資較小、風險也小、把握較大」的飛船方案,利用我國現有的長征2E運載火箭發射一次性使用的載人飛船,作為突破我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

至此,我國載人航天以飛船起步的發展途徑邁出了第一步。

論證與決策:神舟飛天拉序幕

1991年4月,航空航天部召開會議,研究載人飛船工程技術指標和技術要求,進行飛船方案論證工作。

一、載人飛船方案

1991年11月,專家們提出了3類飛船方案:

返回艙在前,軌道艙居中、推進艙置後的三艙方案。由於這類方案返回艙底部無法安裝艙門,阻礙航天員往來於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因此未採用。

軌道艙在前,返回艙居中、推進艙置後的三艙方案。該方案有利於各項任務實施,任務完成後,軌道艙還可留軌繼續進行科學實驗,採用。

返回艙在前、推進艙在後的兩艙方案。安全性差,難以完成各項任務,未採用。

1992年1月8日,中央專委召開第五次會議。會議決定,在過去論證的基礎上,由國防科工委組織進行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中國載人航天的序幕就此拉開!


國防科工委的論證組下設工程總體、航天員、空間應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和著陸場8個論證小組。全國各相關單位抽調約200名專家和科技人員分別參加各小組的論證工作,在每個參加論證人員的背後都有參與單位的大量科技人員作後盾,提供著更詳細的分析計算和論證材料。


二、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方向

集中論證工作於1992年6月底圓滿完成,提出了《載人航天工程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報告》。這份報告凝結了中國航天人的集體智慧,確立了我國後來幾十年內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方向。報告中也體現出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三步走的發展藍圖

第一步 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 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 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2.多用途軌道艙

我國載人飛船為三艙式串聯模式,採用返回艙居中、軌道艙置前、推進艙置後的結構。其中,軌道艙被設計成多功能艙:

實驗艙

執行任務期間作為空間實驗艙,搭載各種科學儀器。

留軌拓展

飛船返回地面時,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之後繼續留在軌道上,進行空間科學實驗。

氣閘艙

航天員出艙活動時,軌道艙作為出艙過渡用的氣閘艙。

對接

飛船與其他太空飛行器對接時,軌道艙使用前端安裝的對接機構進行對接。

貨運

向空間實驗室或空間站運送人員是,軌道艙可搭載貨物同時運送。

3.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為了克服搜救難的問題,提出利用飛船自身動力把落點調整到幾個相對較小的區域。經過反覆論證,確定了我國東海、琉球群島以東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以北的3個區域。

4.巧布地面測控網

為確保對飛船從上升段到入軌的全過程進行測控,保證制動返回段關鍵區域的測控覆蓋。還要考慮到海上測控船造價貴、費用高的問題,確定黃海、南太平洋、大西洋上布置3艘測控船,在印度洋布置1艘通信船,再加上國內現有的測控站,基本滿足對飛船的測控要求。既節省經費又能滿足要求。

5.先進的「三垂」模式

運載火箭和飛船在發射場進行垂直狀態下總裝、垂直狀態下測試和垂直狀態下整體運往發射區的三垂模式。改善了操作環境,提高了運載火箭和飛船的可靠性,更縮短了發射區占位時間,有利於應急發射。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屆常委會第195次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會議正式批准載人飛船工程立項上馬,代號「921」工程,要求成立專門機構,對載人航天工程實施專項管理。

會議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這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等都有重要意義。載人航天是綜合國力的標誌,要堅持不懈地、鍥而不捨地去搞。」對開展載人航天工程的必要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這是讓中國航天人激動不已的日子!自此,向載人航天進軍的號角吹響了,實現中國人千年飛天夢想的浩大工程由此正式展開


30年過去,中國人不僅飛出地球,出艙太空,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也將建成。讓我們共同回憶中國載人航天的高光時刻,祝願未來中國載人航天能夠繼續向太空進發,走得更深、更遠!

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中國第一位航天員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飛上太空。楊利偉成為中國首位航天員。

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出艙

2008年9月25日,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乘坐神舟七號進入太空。9月27日,神舟七號乘組圓滿完成中國首次出艙活動,航天員翟志剛成為中國首個進行出艙活動的航天員。

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2011年11月,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成功對接,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自主掌握空間交會對接的國家。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

2012年6月16日,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搭乘神舟九號飛船進入太空。劉洋成為中國首位女航天員。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

2013年6月,神舟十號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中成功為中小學生進行了太空授課。

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

2017年4月20日,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成功發射。飛行期間,成功完成中國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

空間站工程首個太空飛行器

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工程天和核心艙由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中國空間站首批訪客入駐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入駐天和核心艙,成為首批入駐中國空間站的訪客。

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

2021年11月,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執行出艙任務。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12月,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天和核心艙中進行了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

問天實驗艙

2022年7月24日,世界最大單體載人太空飛行器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點火起飛。


素材來源/《夢圓天路》(中國宇航出版社出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

編輯/楊斯爽

審核/楊潔

監製/徐春梅


如需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