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蘇培盛背叛皇上不是為了自身前途利益,也不是為了崔槿汐

笙簫盡陌 發佈 2022-09-22T22:04:10.773402+00:00

蘇培盛是《甄嬛中》中一個很重要也很複雜的配角。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嚴禁宦官干政,因此沒有形成諸如魏忠賢、汪直、王振一樣權傾朝野、把持朝政的閹黨。

首領大太監

蘇培盛是《甄嬛中》中一個很重要也很複雜的配角。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嚴禁宦官干政,因此沒有形成諸如魏忠賢、汪直、王振一樣權傾朝野、把持朝政的閹黨。

清朝宦官的活動範圍大部分局限在宮廷之內,他們能掌握的財富、權勢也和自己服侍的主子的身份地位緊緊綁定。

作為皇帝身邊的貼身大太監,蘇培盛無疑是紫禁城中最接近權力中心的宦官,皇后、華妃、甄嬛等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看起來風光無限。

和影視劇常常作為大反派出現的「閹黨」形象不同,《甄嬛中》中的蘇培盛不僅不是心狠手辣、毫無底線之輩,反而常常在一些小事上閃現出一些人性的光輝。

縱觀整部劇,蘇培盛的為人處世原則可以概括為八個字——有仇報仇,有恩報恩。

宦官因為特殊的生理原因,難免遭受王公貴族和後宮嬪妃的歧視,即使是首領大太監也不例外。劇中明里暗裡得罪過蘇培盛的人不少,而他無一不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了反擊或者報復。

例如看不起閹人的年羹堯,被蘇公公在雍正面前下了不少眼藥;要對崔槿汐用刑的祺貴人,廢為庶人後被蘇公公下令打死;欺凌蘇公公徒弟小廈子的妙音娘子,被用弓箭活活絞死。

而對於那些善待、尊重自己的人,蘇培盛都給予了同等的善意。比如華妃雖然平時囂張跋扈,但是對蘇公公一直客客氣氣,她落魄以後與祺貴人發生衝突,蘇培盛還為她在雍正面前開脫。

就此來看,在趨炎附勢成風的後宮中,蘇培盛雖然足夠精明世故,但並沒有成長為一個見風使陀、落井下石的小人。

恰恰相反,他能夠明辨是非黑白,懂得投桃報李,多年的宮廷生活並未磨滅他心中的正義感和善心。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樣一個人,在最後卻為甄嬛背叛了自己自小服侍、朝夕相處的君主。

一步一步走向甄嬛

蘇培盛投靠甄嬛、背叛雍正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早期的甄嬛對於蘇培盛來說,和宮裡其他女人並無多大區別。唯一的差異可能就是甄嬛更加得寵,更加需要小心伺候。

而甄嬛自幼家境良好,對待宮人向來都是和氣大方,對待蘇培盛尤其客氣尊重,兩人之間雖然相處和諧,但也沒有過多交往。真正的關係轉變發生在凌雲峰。

彼時所有人都誤以為果郡王已死,為了查清愛人死因、替家族報仇、給遺腹子一個合法身份,甄嬛不得不重新回宮。但是她出宮前與雍正決裂,又遭受皇后嫉恨,想再回宮難如登天。

在這個關鍵時刻,崔槿汐犧牲了自己,利用與蘇培盛的同鄉舊誼和對方對自己的愛慕,幫助甄嬛完成了這場交易。蘇培盛選擇助甄嬛回宮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為了得到槿汐,其二是為了奉承雍正。

雍正在甄嬛離去後,一直沒有真正忘懷與放下這個曾經視為替身之人,甚至在病中喊著「嬛嬛」,只是礙於面子拉不下臉接她回宮。

作為心腹的蘇培盛自然明白這一點,在甄嬛願意給雍正台階下的前提下幫二人和好,是一筆兩面討好的生意。

後來皇后為了打擊甄嬛,利用敬妃戳穿了蘇培盛和崔槿汐的私情,此時後宮所有人都默認了蘇公公是甄嬛的心腹。但此時此刻,蘇培盛仍然是效忠皇帝的。

當時雍正還在壯年,身體也還健康,儲君未定,將來還可能出現新的寵妃和皇子,甄嬛未必能長盛不衰。更何況當時皇后一派還有相當強大的勢力,能與甄嬛分庭抗禮,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在這種情形下,蘇培盛絕對不會將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壓在甄嬛一方,老老實實伺候雍正才是他能做得最穩妥的選擇。

因此,在甄嬛回宮後與皇后惡鬥的劇情中,蘇培盛並沒有過多插手這兩派的鬥爭,雖然和永壽宮往來密切,但依舊在表面維持了一個相對中立的形象。

他在這一時期最出格的行為,就是指使侍衛打死了祺貴人。當時瓜爾佳氏全族覆滅,祺貴人本人淪為皇后的棄子,皇帝也對她的死活毫不在意,蘇培盛殺她僅僅是為了替崔槿汐出一口氣,不會觸及到任何一方的核心利益。

而劇情進展到蘇培盛真正選擇背叛雍正之時,已經到了整部劇收尾之時。

最終的叛變

蘇培盛的背叛是一條劇情暗線,編劇著墨不多,但是觀眾依然通過兩個重要情節感知到人物行為的變化。

第一個情節是在果郡王死後,蘇培盛將這些年王爺寫給浣碧的信交給了甄嬛。此時的蘇培盛已經完整知曉了甄嬛和果郡王的感情,並且察覺到了皇帝賜死親弟弟的真相。他親手交出去的那些信,是暗示自己即將另謀出路的投名狀。

第二個情節就是雍正之死。寧貴人為了報仇一直偷偷給皇帝下毒,等到皇帝臥病不起的時候,已經被完全架空,身邊再無可用之人。甄嬛最後遣散了所有在御前侍奉的人,活活氣死了皇帝。

而作為首領太監的蘇培盛,對這些事情不可能毫不知情,但他對雍正之死採取了完全放任的態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阻止甄嬛等人的「屠龍」行動。至於蘇培盛為何叛變,並不是為了前途利益或者崔槿汐這麼簡單。

說到榮華富貴,自古「宰相門前七品官」,皇帝的貼身大太監不可能缺少財富,受限於生理殘缺,也沒有更多的升職空間。劇里提到了蘇培盛在宮外擁有自己的豪宅和下人,可見錢財對於他來說早已不是稀罕之物。

說到女人,作為一個久居宮闈屹立不倒,在各方勢力間遊走有餘的太監首領,蘇培盛早已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而政治家的每一步行動背後都有精準的利益計算,不可能單純到為了愛情輕易改變政治立場。

那麼歸根結底,能促使他最終投向甄嬛的原因只有一個——保命。

失去信任的下場

蘇培盛在劇情後期已經喪失了雍正的信任,他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打算。蘇公公與永壽宮有特殊交情,是後宮中人盡皆知的事,皇帝自己心裡也有數。

雍正為人聰明絕頂,心機深沉。當初凌雲峰偶遇甄嬛,迎她回宮,看似是機緣巧合,命中注定,可一旦雍正回過神來,他很有可能悟出這場偶遇實質上是一場精心安排的大戲。

而在這場戲裡,最早慫恿自己去甘露寺上香的蘇培盛無疑扮演了重要的中間人角色。

雍正其實對後宮爭寵的手段心知肚明,比如甄嬛第一次失寵後利用蝴蝶復寵,沈眉莊借著找鐲子和自己重修舊好,但他不在乎這些女人為迎合自己耍心機,甚至對此頗為享受。

所以,即使雍正明白了蘇培盛和甄嬛之間的交易,出於當時對甄嬛的寵愛,他也不會責怪於蘇。因為歸根到底,這個奴才還是在逢迎自己,討自己歡心。

但是隨著果郡王之死,甄嬛與皇帝的感情走到了絕境,兩人之間再無和好可能。這個時候,蘇培盛不得不在兩個利益集團中做一個選擇。而促使他最終徹底倒戈向甄嬛的,是夏刈這個人的存在。

自古宦官與皇帝的私人特務組織之間,都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明朝的東廠和錦衣衛;清朝的大太監和血滴子。這二者雖然同為皇帝心腹,直接受皇帝管理,但是彼此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關係。

果郡王死後,因為玉嬈的無心之語,皇帝對六阿哥的身世起了疑心,派出夏刈調查此事。一旦這個秘密被揭曉,熹貴妃一黨都會直接倒台,整個永壽宮和果郡王府一脈會被一網打盡。

蘇培盛是皇帝的貼身太監和心腹,卻在調查六阿哥身世這樣的絕密行動中被完全被排除在外,足見皇帝已經失去對他的信任,甚至直接將他劃到了甄嬛一黨中。

那麼隨著甄嬛的下台,蘇培盛的下場就只有一個——死。無論是為了懲罰他和永壽宮的特殊關係,還是防止這樁皇室醜聞外泄,雍正都不允許他活著。出於對雍正的了解,蘇培盛對自己可能面臨的結局心知肚明。

無奈的選擇

作為打小伺候雍正,陪他走過「九子奪嫡」的腥風血雨,經歷過雍正一朝早期殘忍政治鬥爭的老宦官,蘇培盛比誰都更加清楚「伴君如伴虎」是什麼滋味。

無論是歷史上的雍正還是《甄嬛傳》中的雍正,對待政治敵人都毫不手軟。

早年與其爭奪皇位的八阿哥、九阿哥被削爵囚禁,生不如死;曾在奪嫡中立下大功的隆科多、年羹堯,一個被賜毒酒、一個全族被抄;甚至自己的親兒子三阿哥,就因為替八爺求情就被割去了黃帶子。

而劇里的雍正除了冷酷外,還被賦予了一層虛偽的人格。比如他並未親自動手殺死隆科多和果郡王,而是分別派他們心愛的女人送去毒酒,在事成後又裝出悲痛惋惜的樣子。既借刀殺人,又能保全自己的名聲。

而作為這些事情的冷眼旁觀者,蘇培盛不可能不感到齒冷心寒。

從雍正的視角來看,蘇培盛的定位就是一個好用的、用了多年的奴才。出於從小到大相處的情誼,他可能會給這個奴才一定的特權,但是絕對不會為了他放棄自己一直秉承的處事原則,更不允許他威脅到最高統治者的威嚴。

正因如此,當時皇后揭發了蘇培盛和崔槿汐的私情並將二人打發到慎刑司後,皇帝並沒有表達過多的反對意見。

一方面,皇后行使中宮大權、懲罰對食的宮女太監是符合規矩的,皇帝不好為了這等小事公然與皇后翻臉;另一方面,這件事情也能看出蘇培盛在皇帝心裡的地位不過爾爾,沒了他,再換一個人伺候便是。

如果不是甄嬛到處奔波,費盡心力將二人救出,很可能蘇培盛餘生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御前伺候。與雍正相比,甄嬛顯然是一個更有人情味、更重感情的領導。再加之有崔槿汐這樣一層關係在,甄嬛必然不會虧待他。

更何況劇情最後,雍正病入膏肓,隨時有可能駕崩,而皇后被幽禁,宮中已經沒有人能與熹貴妃相抗衡,她不僅在後宮一手遮天,甚至將手伸到了前朝。

三阿哥已經被割去黃帶子,五阿哥體弱多病,剩下的唯二皇位繼承人一個是甄嬛的養子,一個事甄嬛的親生兒子。無論四阿哥和六阿哥誰登基,甄嬛都是當之無愧的皇太后。

在這種局勢之下,蘇培盛其實別無選擇。背叛皇帝,投靠甄嬛是他唯一的生存之道。

結語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每逢改朝換代,並然伴隨著一次權力的大清洗,無數顯赫一時的高官和世族因為新君的登基一夜倒塌,舊的利益集團被清算,新的利益集團趁機崛起。

在雍正朝和乾隆朝更替之時,蘇培盛能夠審時度勢,憑藉敏感的政治嗅覺,成功在新舊皇帝交接的關鍵時刻及時站隊,最終全身而退,得到了與心愛之人安享晚年的結局,足見這個人物的過人遠見和智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