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需要獨立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十點讀書圖書旗艦店 發佈 2022-09-23T08:14:05.447135+00:00

在她看來,現在的孩子太嬌弱了,經不起風吹雨打,一點也不獨立。非常心痛地發現,在我們國家的很多地方,最需要獨立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前兩天,和朋友聊著聊著,就一個問題吵了起來。


在她看來,現在的孩子太嬌弱了,經不起風吹雨打,一點也不獨立。


「生活條件這麼好,父母創造了一切,為什麼他們怕苦又怕累,沒有我們以前的勇敢無畏?」


我說,你已經給出了答案,恰恰是因為父母包辦了一切,因為父母不信任孩子,沒有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身為一名高校老師,又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觀察和接觸了上萬名孩子,以及他們背後的家庭。


非常心痛地發現,在我們國家的很多地方,最需要獨立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看了一檔情感節目,一個女孩流淚傾訴,她被母親掌控了26年的人生。


她從小和好朋友出去玩,就想建立一下友情,母親堅決不允許,無視她的眼淚。


她跟男生出去吃個飯,母親就認為她有問題,把她的頭髮拽下一大把,擊碎她的自尊。


當女孩長大,參加工作,覺得自己的工資可以養活自己,非常自豪,可是母親依然站出來阻攔,認為她什麼都干不好。


然而,面對女兒的哭訴,這位母親又是怎麼做的呢?


她不為所動,口口聲聲都在說自己當初生養女兒的不易,認為自己的干涉是出於溺愛和照顧女兒。


絲毫沒意識到,她已經把女兒越推越遠,也消磨了女兒獨立的勇氣和信心。



遺憾的是,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父母,總希望把控孩子的一切,不願意讓出一些空間,留給孩子去體驗、試錯、思考和成長。


孩子玩玩具,他們一直在旁邊打斷,要求孩子跟著自己的節奏來學習;


孩子去參加興趣班,他們始終緊盯孩子的身影,沒想過應該慢慢放手;


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他們就會難掩失落:「我為你付出了一切,我為了你而活,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樣的付出,是源於父母的「自我」太小,他們沒有充分實現自己,所以無形中把期待和關注都放到了孩子身上。


不禁想到那句話:


「媽媽如果活得不開心,孩子是不敢快樂起來的,因為他認為媽媽痛苦,而他快樂的話,這將是對媽媽最大的背叛。」


如果父母總是牢牢控制著孩子,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還會剪斷孩子的翅膀,讓孩子失去飛翔的信心和動力。


與此同時,父母也會感覺疲憊不堪,怨聲載道。


畢竟,精力時刻緊繃著,身心時刻操勞著,一切圍著孩子打轉,又怎麼能活出輕盈曠達的自己呢?



記得兒子剛上幼兒園時,我的心裡百味雜陳。


看到那個小小的身影,背著書包,慢慢往前走,邁向更大的世界,我自然很開心。


但一想到,他先前還依偎我懷裡,滿心滿眼都是我,如今卻越來越遠,和我拉開了距離,我又忍不住傷感。

還是老公一句話點醒了我:
「孩子總要長大,總要適應社會,我們也該專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是啊,孩子在長大,父母在成長,各自掛念著,但又留有空間,不正是最美好的親子關係嗎?


如果我總把孩子留在身邊,總是圍著孩子打轉,那麼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我不經意間就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忽視了自己的真實訴求和長遠成長。


換句話來說,我雖然名義上做了母親,但沒有在心理上真正獨立和成熟,自然也無法引領孩子成長。


當有一天,孩子習慣了以我的感受為行為準則,圍繞著我的需求而行事,他失去的,也是更開闊豐滿的人生。


想起Papi醬分享的一件趣事。


媽媽聯繫她,問她的近況。前一句還在表達關心,心疼女兒工作很辛苦,下一句卻瀟灑萬分,說自己要開心和老姐妹去KTV唱歌了。



papi醬一點也沒有生氣,反而是愉快吐槽,並由衷勸誡天下父母:


「希望所有父母們都能這樣,有自己愉快獨立的生活,這樣我們做子女的也會更安心。」



是啊,父母先愉快了,孩子才能更放鬆。父母先獨立了,孩子才能更成熟。


對孩子來說,過多的關注、控制和包辦,讓他們感受到的不是愛和溫暖,反而是無窮無盡的負擔。


反之,父母將眼光放回自身,多關注自己,多照顧自己,那麼孩子在對外探索時會更少擔心,前進的步伐也會更堅定一些。



誠然,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順遂平安,渴望為孩子遮風擋雨。


但太多事實告訴我們,只有父母先鬆開緊繃的額頭,先舒緩焦躁的內心,先照顧好疲憊的自己,才能給孩子提供源源不斷的成長能量。


以下三點,不妨從現在開始做起。


01 尊重孩子的感受


紀錄片《零零後》導演,張同道分享了一件小事。


冬天裡,4歲的兒子在洗手,他提醒兒子「水不燙」。兒子卻認真地回答他:「那是你的感覺,我覺得燙。」


那一刻,他覺得兒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特別值得尊重。


無論孩子多大,他們的感受都需要被看見,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


當父母放下判斷和控制,允許孩子表達,允許孩子體驗,孩子才能遵從自己的內心,勇敢做自己。


02 適當退出孩子的世界


當孩子慢慢長大,需要進入校園和社會,這時候,父母一定不能焦慮,甚至阻攔孩子的步伐。


而是應該告訴自己,我們是成年人,要學會放手,並得體退出。


必要的時候,甚至還得猛推一把,讓孩子打破內心的恐懼,學會走出舒適圈,從而開闢新的成長領域。


而父母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和更豁達、更豐盛的自己相逢。



就像那句話所說: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03 好好照顧自己的生活


當孩子長大成人,作為父母,我們也應該把慢慢心收回自己身上,多關心自己的感受。


時常問問自己:我還好嗎?我過得快樂嗎?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


當我們學會關照自己,習慣照顧自己,無形中也給孩子傳達了一種信念,那就是:我很重要,我值得被愛。


如此,孩子也能明白,學會愛,傳遞愛,才是真正的獨立和成熟。



常聽身邊人說,中國式親子關係,總是令人感動,也稍顯沉重。


我想,隨著越來越多教育觀念的普及,隨著越來越多反面案例的警醒,我們是時候該松鬆綁了,給彼此都減減壓。


那些聰明的父母,都懂得讓自己獨立的同時,也讓孩子獨立。


那些優秀的孩子,都是找到內心所愛,並能堅持下來的人。


父母和子女,原本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


真心期盼,每位父母都能把心放大一點,給孩子嘗試的土壤,探索的勇氣,前行的決心。


真心祝願,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愛,得到信任,得到實踐和鍛鍊,逐步走向勇敢和獨立。


作者 | 許小貓,公眾號:奇思妙想許小貓(ID:xvxiaomao2018)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