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人節變成團圓節,一個新階層的出現,賦予了中秋節不同的內涵

鈞儒說史 發佈 2022-09-23T19:47:37.883786+00:00

中秋節自唐朝以來便一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從宋代開始中秋節被賦予了極為濃厚的娛樂色彩,各式各樣的節慶活動層出不窮,逐漸成為了人們在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而在唐代之前,中秋也是十分重要的日子,但其內涵和如今的中秋卻有些許不同。


中秋節自唐朝以來便一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從宋代開始中秋節被賦予了極為濃厚的娛樂色彩,各式各樣的節慶活動層出不窮,逐漸成為了人們在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

而在唐代之前,中秋也是十分重要的日子,但其內涵和如今的中秋卻有些許不同。


一、中秋與婚姻

在上古時期人們對於自然界了解不多,先民們對日月星辰等事物都有著崇拜情結

其中太陽往往被作為主神崇拜,祭典也莊嚴肅穆。

而相對溫和的月亮一般代表著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其祭祀儀式相對活潑,主旨也更加貼近生活。

▲苗族跳月現場

我們知道舞蹈最開始就是在祭典中產生的,現在部分少數民族依然有用舞蹈祭祀或者祈福的習俗。

在中秋這天,不少少數民族的年輕人,就有相聚在一起「跳月」的習俗,其中尤其以苗族最為著名。

每逢農曆八月十五當天,苗寨里的年輕人在和家人團聚並用過晚餐之後,就會來到寨子的空地上與同齡人相聚,他們會圍著篝火載歌載舞,並向有好感的對象傾吐情愫,這一活動就是著名的「跳月」。

這種跳月儀式一般被認為是從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演變而來的,當時這一舉動是為了向月神表達心中的敬畏,之後這一活動則逐漸變成了年輕男女溝通感情的盛會。

除了苗族之外,仫佬族和侗族也都有類似的活動。

▲仫佬族舞者

仫佬族會把中秋節叫做「後生節」,每到這天年輕的男女族人就會身著節日盛裝,帶著粽粑等食物到村子周邊的山上集會唱山歌。

最開始的時候年輕人們會集體合唱,在合唱的過程中如果有人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那麼他們就會走到一起開始對唱。

此時時間一般已經到了晚上,在月光的映照下兩人會一直交流到深夜,如果彼此有意的話他們就會約定下一次約會的時間,這也讓中秋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情人節。

侗族的習俗和其他民族稍稍不同,他們會在農曆八月十六日這天過「趕坪節」。

這天到來的時候,年輕的侗族男女會帶著蘆笙相約在一起,然後共同演奏民族歌曲。

每逢雙年,每個寨子還要選出20名少女進行對歌比賽,這儼然成為了侗族人民最喜愛的文藝盛典。

▲參加歌會的少女們

和苗族的跳月以及仫佬族的後生節一樣,趕坪節也是年輕人戀愛的盛會,在這天年輕男女們可以向自己的心上人表達愛意,無數對眷侶就是在這天相互認識的。

除了少數民族之外,漢族傳統文化中,月亮這一意象和婚姻也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月老就是掌管婚姻的神祇,而這也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


二、中秋與豐收

中秋節顧名思義,即是秋天過了一半的日子。

在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的古代,秋天無疑有著極高的地位,每到秋季來臨的時候,全國的農民們都會忙著在田裡收取莊稼,收成的好壞直接影響了他們未來一年的生活。

先秦時代的中國雖然沒有西方文明中的多神崇拜,但先民們對於自然的敬畏是相似的。

中國文化中一直有感恩的傳統,古人認為秋天的收穫是大自然的無私贈予,因此在秋季人們就會舉辦盛大的祭典來感謝上蒼。

▲古時秋日祭典

由於農曆八月份是收穫的開始,其也被稱作「谷月」,紀念秋收的祭典一般也被安排在此時。

在八月的眾多日子裡,八月十五不但是整個秋天的中間,還有滿月相伴,因此便成為了祭典舉辦時間的最佳選擇。

一直到戰國中期,中國各地都有在中秋節前後酬神、祭祖以及驅疫的習俗,天子和諸侯還會在王宮前表演儺舞,來起到驅鬼逐疫的作用。

當時人們對中秋的重視還和曆法相關,在先秦時期人們對於「年」的概念和如今不同。

許多人將農作物的收穫看做一年的結束,因此對他們來說中秋節的祭典和今天的春節有著相同的重要性,這也讓中秋成為了當時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阿昌族傳統服飾

不過後來隨著中國的統一,曆法也隨之更改,中秋也失去了作為年終的內涵,這讓中秋節的地位出現了一定的下滑,直到唐宋時期市民文化興起之後,其才再次成為重要節日。

但在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依然將中秋節看做一年的節點,並將其作為慶祝豐收的節日。

比如阿昌族就把農曆的八月十五定為「嘗新節」,也就是品嘗新收穀物的節日。

每到這天阿昌族的百姓會將一個新鮮的大芋頭和雙穗的玉米綁在棍子上,然後將棍子放在堂屋的左角和右角。

之後再用新谷舂出的米來做飯,並殺上一隻雞蒸熟,然後將米飯、雞以及甜栗和甜梨擺在一起,供奉「老姑太」。

相傳這位老姑太是一位阿昌族的寡婦,精通農業知識,之前曾經教導阿昌族百姓耕種,因此阿昌族百姓都會求她保佑來年豐收。

▲參加祭典的白族人

白族在中秋前後有一個類似的節日叫做果子節,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百花仙姑在八月十六這天下凡,教會了白族百姓種果樹的方法,自此之後白族百姓過上了衣食富足的生活。

因此每到這天,白族百姓都會設宴擺酒。

在午飯後則拿上月餅,吹著嗩吶,唱著山歌到梨園裡祭拜百花仙姑。

除了上述兩個民族之外,藏族、高山族等民族在農曆八月份也有慶祝豐收的民俗節日。

其中土族中的部分部落,則依然將中秋節看做新年的到來。

從這些民族的習俗中,我們也能看到先秦時期中秋節的縮影。


三、市民文化與中秋節

既然隨著曆法的統一,中秋節的地位在中原地區出現了明顯下降,那麼它又是怎麼變回重要的傳統節日的呢?

這就不得不從唐代說起了,在唐代之前文人雅士們就有賞月的愛好,在經過多年總結之後,這群文人墨客們一致認為:秋天是最適合賞月的季節,其中又尤以中秋最好。

▲中秋夜景

隋唐時期的中國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割據,國家的經濟文化都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尤其以長安、洛陽為代表的一眾都市,更是成為了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

在這些城市中出現了最早的市民階級,相較於農民他們有著更加豐富的娛樂需求。

在這種背景下,中秋逐漸為人們所重視,雖然在唐代中秋節之前包含的諸如婚姻、豐收等內涵都已被淡化,但中秋的月色總是那麼美麗。

因此到了中秋夜晚人們總會相約賞月,品嘗各色美食,雖然官方沒有將中秋節定為節日,但其已經有了獨特的文化意義。

再加上南北朝時期我國的宗教文化蓬勃發展,各類神仙傳說層出不窮,部分遠古神話也得到了新的演繹。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故事都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橋段,這也為月亮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

唐玄宗登月遊玩的故事,更讓月亮成為了唐代眾多文化意象中的「頂流」,據傳唐玄宗在修士的引領下,曾經登上月宮,並在那裡觀看了仙女們表演的舞蹈。

在其回到凡間後,將月宮的歌舞進行了改良,即成為著名的霓裳羽衣舞。

▲楊貴妃在跳霓裳羽衣舞

而後白居易等詩人又將楊貴妃、霓裳羽衣舞和月宮的意象聯合到了一起,將月亮塑造成極為美妙的仙境,這也令賞月之人產生了更多的聯想。

不過在唐代有閒情逸緻在中秋賞月的人,畢竟是少數,對大多數人而言中秋不過是一個平平無奇的日子罷了。

直到宋代建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將中秋定為法定節日,這才讓中秋的地位得到了明顯的上升。

從宋代開始,社會各界百姓都參與到了中秋的慶祝活動中,月餅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成為了中秋節的節慶食物。

宋代有著比唐代更加發達的商業經濟,因此各大城市裡的慶祝活動也要比唐代豐富。

當時各界人士慶祝中秋的活動,在《夢粱錄》中有著詳細的記載:

「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戒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竇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宋代的中秋宴會

和其他傳統節日相比,中秋節的娛樂意味更濃,也是春節之後難得的闔家團圓的日子。這讓中秋節逐漸成為了人們最喜愛的節日。

隨著明清時期日常娛樂的不斷豐富,中秋節也逐漸演變成了以團圓為核心的傳統節日,這讓中秋節擁有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雖然如今中秋節的含義和最早的時候,已經大相逕庭了,不過其永遠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僅此便已經足夠了。


註:

關於中秋節內涵演變的相關內容,參考自《中秋文化探究》,董建春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