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桓溫:為什麼不敢滅掉東晉?

寒袖 發佈 2022-09-24T18:24:42.499501+00:00

可是此次兵變中,司馬懿不怕託孤重臣曹爽等人,而是對當時的謀士桓范更為忌憚,聽說桓范帶兵逃出洛陽,還緊張地問手下:「智慧逃了,該怎麼辦?」。

江山美人,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忍住這巨大的誘惑。

從曹魏代漢到公元249年,一直託病的司馬懿趁著曹爽、曹羲等將領陪同幼帝曹芳外出祭拜祖先之時,悍然發動高平陵事變,將曹魏的軍權和政權牢牢掌控在司馬家族手中。

可是此次兵變中,司馬懿不怕託孤重臣曹爽等人,而是對當時的謀士桓范更為忌憚,聽說桓范帶兵逃出洛陽,還緊張地問手下:「智慧逃了,該怎麼辦?」。

雖然桓范最終因軟弱的曹爽被牽連而受到株連,但在100多年後,就是連司馬懿也想不到,桓范的後代,會對自己子孫的社稷形成那麼大的威脅,甚至還丟了江山。

原來,桓范一家可不簡單,出身於著名的龍亢桓氏,屬於齊桓公的後代,西漢末年,桓榮發跡,被漢光武帝任命為議郎、太子少傅等職,桓氏開始在漢朝嶄露頭角。

桓范雖然被司馬懿所殺,但桓氏後人眾多,到了晉元帝時期,桓彝家中五子都在朝中身居要職,尤其以桓溫、桓沖地位更高。

就是這個一代梟雄桓溫,差一點就將東晉的皇帝拉下馬取而代之。歷史就是有著無數的巧合,但桓溫並沒有真正滅掉東晉,真正滅掉東晉的還是後來的劉裕,而他為什麼不敢滅掉東晉呢?

桓溫逐步權傾朝野

桓溫的父親桓彝曾經與晉明帝密謀平定了王敦之亂,因而獲得了皇帝的賞識。

桓溫是長子,在父親被叛軍殺害之後,15歲的桓溫立志要為父親血仇,3年之後,手刃仇家,被眾人稱許。23歲,桓溫就當上了輔國將軍。345年,桓溫升任荊州刺史,將長江上游的兵權掌控在自己手中。年輕氣盛的桓溫有了軍權,還得立功才能繼續升官。

為此,在尚未獲得朝廷同意的情況下,桓溫帶領兵馬西進巴蜀,決定將日漸衰微的成漢政權拿下。

在東晉朝野一片唱衰的背景下,桓溫出乎意料地打贏了戰爭,並又利用兩年多的時間平定成漢,自己也被封為征西大將軍,憑藉手下所統治的八州之地,開始自行招募兵馬,逐漸形成了半獨立的勢態,讓東晉朝臣上下十分懼怕。

之後,桓溫計劃北伐,但受到阻撓。恰逢此刻其競爭對手殷浩數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給桓溫以口實,上書歷數殷浩罪狀,最終將殷浩告倒,桓溫手中權力再增砝碼,至此,東晉朝中上下,已經無人能夠撼動桓溫的地位。

桓溫的北伐之路有喜有悲,前兩次的勝利讓桓溫更加狂妄,但第三次北伐卻被前燕兵馬設計伏擊而大敗。儘管在仕途上桓溫受到了一點點小的阻擾,但並不影響桓溫在東晉朝中的地位。

桓溫有無篡位的想法

從史料中抽絲剝繭,其實,桓溫真的有篡位的野心。《資治通鑑·晉簡文帝咸安元年》記載有桓溫的一句話:「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就足以證明其內心的真實想法。

但仔細研究桓溫企圖篡權的道路,竟然與許多奪權者並不相同,顯得非常晦澀和曖昧。按照桓溫的想法,當自己成功北伐之後,就自然而然獲得了政治資本,到時候自己已經功高蓋主,東晉皇權不張的皇帝自然會乖乖地進行禪位。

但沒有料到的是,桓溫第三次北伐失利,中間還遇到原部下袁真、袁瑾父子鬧意見,又大費周折處理袁家父子。待這件事處理完畢後,桓溫想,乾脆先廢了現在的皇帝司馬奕再說,於是給了大臣們一個很別致、很無奈的理由——皇帝不能生育,懷疑為太監!

雖然褚太后知道這就是無中生有的原因,但卻不得不下詔將司馬奕廢為東海王,而司馬奕也成為晉朝歷史上唯一一位在位被廢掉的皇帝。之後,司馬昱登基,史稱晉簡文帝。

後來被封為丞相的桓溫採取了緩兵之計,並沒有在朝中主理朝政,而是將異己清除之後,回到了轄地姑孰想著簡文帝將皇位禪讓於自己。皇位的禪讓,除非受到逼迫,要不好好的皇帝誰不想做。

所以,直到簡文帝駕崩,桓溫也沒有得到自己夢想的位置。儘管桓溫說出了那句「否則就遺臭萬年」名言,但卻一直沒有將其落實。後來,桓溫採取了較為溫和的做法,也曾側面暗示皇帝和朝中大臣,在簡文帝的遺詔中,讓自己攝政,而不是輔政。

但桓溫先前的做法太不得人心,簡文帝身邊的大臣堅持只讓桓溫輔政,桓溫白白吃了個啞巴虧。桓溫雖然心中悶悶不樂,卻一時也沒有更好的主意。

所以,就來了個「一不做二不休」,裝聾作啞,既不接受新皇帝要求入朝輔政的詔書,也不接受皇帝的恩賜。

只是在新皇帝繼位的二月,桓溫突然帶兵入朝,當朝的文武百官嚇壞了,以為桓溫要兵變。可沒想到的是桓溫只是要求皇帝給其加九錫之禮,沒有兵變上位的其他舉動。

篡晉奪位成泡影

回顧歷史,王莽曾經被西漢皇帝賜予九錫,隨後西漢結束,短暫的新朝建立。後來,曹操、司馬昭等等統統被前朝皇帝加九錫,這些人在歷史的評價都帶有一個「奸臣」的標籤。

桓溫出生於世家,這些典故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也想效仿前人,平平靜靜,又不「遺臭萬年」地獲得司馬家的皇位。

從性格上看,桓溫是一個優柔寡斷之人,從其帶兵打仗來說,似乎不是,但從想當皇帝,又扭扭捏捏,不乾脆利索的行動來說又側面證明了他確實是。這是桓溫為啥沒有滅晉的第一個原因——優柔寡斷,或者說,內心始終處於矛盾糾結之中。

再者,桓溫家與皇帝司馬家還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親家關係。

要知道,桓氏世代為官,東晉的皇帝為了拉攏這些權臣,多次將公主嫁給桓氏子弟。

桓溫的老婆就是南康長公主,其父親是晉明帝。可以說桓溫是名副其實的駙馬。

桓氏家族的子弟大多數也和司馬家有關係,若是自己採取厲害手段將皇帝拉下馬,肯定會遇到反抗,一旦失敗,自己一大家子可能就會遭殃。

就此而言,與皇室的聯姻無疑是一把雙刃劍,既讓其成為權臣,也束縛了權臣奪位。

儘管桓溫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但其手下卻沒有幾個與其志一條心。他在第三次北伐失敗之後,又讓部下袁真承擔主要責任,造成袁真與其反目成仇。

桓溫此舉大大傷害了手下,對此,桓溫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因此在沒有十足的把握之時,桓溫還是選擇了較為保守的策略,力爭以溫和的方式獲得政權的和平交接,卻被當時謝安、王坦之採用了「拖」字訣,直接將病重的桓溫拖死,此事才罷了。

總結以上三個原因,也是陰錯陽差,桓溫最終沒有登上皇帝的寶座。

但桓溫的兒子桓玄卻沒有老爸那樣想來想去,直接在桓溫去世30年後代晉稱帝,將桓溫追為宣武皇帝,也算是圓了桓溫的一個皇帝夢。

但桓玄的桓楚政權也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就被劉裕所取代,歷史進入到下一個朝代——劉宋。桓溫所擔心的桓氏一大家的命運也因此而分崩離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