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養生,記住「三宜」和「四防」

保健時報 發佈 2022-09-24T21:57:03.711151+00:00

秋分養生的宜與忌本報記者 燕聲秋分9 月 23 日9月23日是秋分節氣。秋分是天地間陽消陰長,氣候由熱轉寒的過渡時期,草木開始凋零,自然界盡顯肅殺之氣。與此同時,人體的陽氣也由夏季的向外宣發轉變為向內收斂,呈現陽氣減弱、陰氣增強的趨勢。

秋分養生的宜與忌

本報記者 燕聲

9 月 23 日

9月23日是秋分節氣。秋分是天地間陽消陰長,氣候由熱轉寒的過渡時期,草木開始凋零,自然界盡顯肅殺之氣。

與此同時,人體的陽氣也由夏季的向外宣發轉變為向內收斂,呈現陽氣減弱、陰氣增強的趨勢。中醫講究天人合一,養生強調「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三宜

進入秋分節氣後,早晚溫差會逐漸拉大,山西省晉城市第二人民醫院內科程芳芳曾在其文章中介紹最宜做到3點。

暖足

此時要及時增加衣物,尤其要注意對腳部的保暖。進入秋分後,儘量每晚都進行泡腳,讓腳部處於一個溫暖輕鬆的狀態。

添衣

由於早晚氣溫較低,中午氣溫偏高,要注意及時增減衣物,避免溫差過大導致感冒。

早睡

進入秋分之後,每晚都應早點入睡,讓身體進行一個系統的恢復和調理,讓陽氣充足的在體內存留,這樣我們就不會出現睏乏的情況。

四防

此時秋風瑟瑟,江蘇省中醫院普內科主任中醫師陸為民建議做到這幾點:

防寒

秋分時節雖涼風習習,卻不甚寒冷,是秋凍的最佳時期。因此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嚴,防止厚衣覆蓋而致身熱汗出過多,損陰傷陽,同時也無助於提高人體禦寒能力。體弱多病、怕冷易感冒的病人則不能過於勉強「秋凍」。

防燥

燥為秋季的主氣,在飲食攝養上應掌握「燥者潤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則,儘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秋分的「燥」與初秋之溫燥不同,屬「涼燥」,因此,可適當多吃有溫潤、濡養功能的食物,如蜂蜜、芝麻、核桃等,另外還宜進食一些帶有酸味的食品。此時還要補充充足的水分,以溫開水為佳。

防悲秋

秋分過後,蕭瑟秋風、綿綿秋雨、萬物凋零,容易引起「季節性情感障礙」。此時應調整精神狀態,保持心情愉快,胸懷豁達,寧神定志,收斂神氣。要多到戶外,經常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培養廣泛的業餘愛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

防秋乏

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做到起居有時,勞逸適度,保證充足的休息,以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適應人體陰陽消長的變化。需要注意的是,心臟病患者不宜「起早」。

多注意

秋季往往還是許多疾病的高發期,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中醫科趙奉茹建議,以下幾類疾病要重點預防。

呼吸系統疾病

一方面,秋分後天氣轉涼,若下雨的話,氣溫下降更為明顯。冷空氣會刺激皮膚,人體因著涼而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寒邪,容易出現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支氣管炎等,嚴重者可能出現肺炎等。另一方面,秋季乾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症狀。

消化系統疾病

古語有云:「白露身不露,著涼易瀉肚。」天氣漸漸涼爽,食慾會有所增加,有的人易暴飲暴食,致使胃腸負擔加重,功能紊亂。所以,秋冬季要防脾胃受寒,不可赤膊貪涼。

心腦血管病

秋季早晚溫差大,對於不穩定型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心腦血管急性事件來說,太冷太熱都是誘發因素。因此,在季節更替之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別注意。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 燕聲 萬濤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轉載及投稿 || 010-62969002轉8486

郵箱:wt11390@cnki.net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