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官方認證可以放心大膽買買買」?水果的「名頭」大有來頭

京報網 發佈 2022-09-24T22:39:28.595052+00:00

秋天來了,正是酥香多汁的水果最豐富的時節。在消費者嘗鮮時,常常也感到困惑,就是那些新頭銜。除了人們剛熟悉的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富硒水果、地理標誌農產品等之外,又來了一個新潮流——中國氣候好產品。

秋天來了,正是酥香多汁的水果最豐富的時節。在消費者嘗鮮時,常常也感到困惑,就是那些新頭銜。除了人們剛熟悉的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富硒水果、地理標誌農產品等之外,又來了一個新潮流——中國氣候好產品。

記者調查發現,為了賦予農產品更高的附加值,不同部門出台了自己獨有的特色農業品牌認證體系,再加上部分商家自己添上的宣傳噱頭,選購水果難免「霧裡看花」。

買水果像是開盲盒

「有官方認證當然更好了,可以放心大膽買買買」

小李前兩天買的巫山脆李終於到了,他迫不及待取回快遞。

這是一種重慶特產,產自巫山縣,產地位於長江三峽庫區的腹心地帶。「這個李子是中國氣候好產品。我琢磨著跟生態搭邊,應該不錯。」小李說著,麻利地拆開包裝,給同事一起分享。

一時間,「咔哧」的脆響此起彼伏,飄著水果特有的清香。「嘿,真挺好吃的。」「酸甜口,汁水挺多。」大家對這個新鮮物讚不絕口。

不過,小李說,要想買到好吃的水果,並不是每次都這麼幸運。「就拿果凍橙來說,在網店、直播間買過,也在線下的實體店、批發市場買過,有好吃的,也有『踩雷』的,就算同一家店買來的同一袋橙子,有時候口感也是天差地別。」小李吐槽「就跟開盲盒一樣」。

為什麼會這樣呢?「像水果這類農產品,受自然條件影響太大了,光照、雨水、溫度……稍微差點,就直接反映到果實的口感上。」一位經營蔬果超市多年的店主說,「到了售賣的這個環節,果子大小、有沒有磕碰,一打眼能看見。真要是想挨個測出來都是什麼味,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農產品的生產特徵決定了它不能像工業品一樣標準化,生產過程的信息不對稱,也讓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更像是在開「盲盒」。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看,最關心的無非是一個核心問題——好不好吃。

「最靠譜的還是得看產地、看節氣。」小李分享了自己的購買經驗,「有官方認證的當然更好了,比如地理標誌農產品、中國氣候好產品這些,可以放心大膽地跟著買買買。」

「國字號」品牌真有用

有了「名頭」更容易推介

京郊也有不少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果品,被登記為全國地理標誌農產品。在這一「國字號」品牌的加持下,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間和推介機會。

「不是所有的西瓜都叫『大興西瓜』,只有真正在這片土地上長出來的,才有那沙甜爽口的獨特味道。」瓜農老宋說。

作為西瓜之鄉,大興西瓜久負盛名,以龐各莊為代表的10個鄉鎮大面積種植,是西瓜的主產地。該地區多為沙性土,每年5月至7月的月平均氣溫為20至26攝氏度,恰是西瓜生長的最適溫度,6月中下旬的降水量也達到了西瓜需求的最佳條件。再加上數代種瓜人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從而孕育出以沙、甜、脆著稱的大興西瓜,成就了「中國西瓜之鄉」的美譽與佳話。

2007年3月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大興西瓜」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19年11月15日,大興西瓜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截至今年,大興西瓜節已成功舉辦了33屆,依託大興西瓜節和全國西甜瓜擂台賽持續打造的品類名片,讓大興西瓜聲名遠播。

同樣受益的,還有平谷大桃。

早在2006年,平谷大桃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是北京市第一個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平谷大桃的好味道,得益於其獨特的地域優勢與區域小氣候:三面環山,水質優良、土壤沙質且富含微量元素,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從而孕育了風味獨特、個大、色艷、甜度高、桃味濃的平谷大桃。

在峪口鎮西營村,桃林間的青青綠草沒過膝蓋。「為了涵養土壤,我們定期在林下種植油菜花、大豆等豆科作物,碾碎後直接填埋,讓土壤吃上『營養餐』,提高有機質含量。」金果豐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海合說,「平谷大桃是我們的招牌,如何擦亮這個招牌,讓它優中更優,也是我們這些桃農沒事兒就尋思的。」

平谷大桃還是進入歐盟的10個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之一,品牌價值逐年上升,2016年品牌價值達到94.39億元。今年平谷大桃又入選了全國「商標富民和運用地理標誌精準扶貧十大典型案例」,並亮相第八屆世界地理標誌大會。

除了地質條件和種養殖技術,變幻莫測的氣候條件也是影響農產品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2019年起,全國多個省份開展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目前已認定了11個國家級的「中國氣候好產品」,包括巫山脆李、綦江趕水草蔸蘿蔔、德昌桑葚、蒙頂山茶、洞口雪峰蜜橘等。

與此同時,各省的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也在陸續開展。據有關媒體報導,貼上了氣候品質認證標籤之後,山西省洪洞縣趙城牡丹產業園出產的「汾河牡丹」牡丹花蕊茶、全花茶售價提高20%以上。黑龍江省五常市阿里郎合作社種植的水稻通過氣候品質「特優」等級認證後,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就能查到水稻種植期間的天氣,每畝稻田多掙1400多元。浙江綠野仙蹤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紫筍茶葉擁有「特優」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後,接到了歐盟的500萬歐元茶葉訂單。

摸清「標籤」不容易

多頭管理誕生多種認證體系

在農產品品牌的孵化階段,要讓消費者從不知道到知道,就需要有信服力、有影響力的響噹噹的「名頭」,而經由官方機構認證的品牌可信度更高。給農產品「貼標籤」的行為,本意是加強產品的差異化、品牌化,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避免穀賤傷農。賣「名頭」其實質是在賣信用。

在農產品的質量認證領域,有「三品一標」的說法,主要指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地理標誌,代表著由政府主導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而在實踐中,在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銷售環節,由於多個部門都具有監管責任,從而衍生出了較為複雜的認證體系。

記者梳理發現,僅地理標誌這一項,就有兩個部門共同進行管理。國家知識產權局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對地理標誌保護申請予以審查,對於符合條件的地理標誌有權予以認定。與此同時,農業農村部出台了《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辦法》,以登記的方式認定農產品地理標誌。雖然名字相似、內容也相似,但標誌圖案完全不同,監管體系也各不相同,分別由地方智慧財產權管理部門與農業農村局進行日常監管。

而我們常說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則是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與地理標誌不同的是,認證環節開放給有資質、經過批准的獨立第三方機構來進行認證,地方認證監管部門對轄區的認證活動進行監督檢查,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

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更複雜一些,分為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兩類,產地認證由省級農業行政部門負責,產品認證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授權的認可機構負責。

光是「三品一標」,就有農業農村部、知識產權局、國家認監委三個國家級部委來主管,各有交叉。隨著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的期待越來越高,從「吃得上」向「吃得好」轉變,農產品的品牌認證也跟著一起升級了,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進入人們的視野。

簡單來說,通過當年的氣候條件,對比設置好的認證指標,來綜合評價確定天氣氣候對生產階段的農產品品質影響的優劣,最終評定出農產品氣候品質等級,分為特優、優、良、一般四級。相比「三品一標」,這一認證更加靈活,因為每年的氣候會有所不同,氣候品質認證有效期為一年,可進行多次認證。「中國氣候好產品」的認證和管理是由中國氣象局下屬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負責。

但普通消費者想要弄清其中的門道,真是不容易。總而言之,無論是傳統的「三品一標」,還是新興起的氣候產品,其根本目的是讓優質的農產品脫穎而出,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從而促進農民增收,並不斷產出更加優質的農產品,帶動整個產業的升級。從這一點上來看,繁雜的「名頭」,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原標題:水果的「名頭」大有來頭)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王可心 製圖 馮晨清

流程編輯:u02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