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的前世今生

邢臺小農民 發佈 2022-09-24T23:37:26.836426+00:00

平時去很多人的家裡,經常在大門口看到有一把艾草,很多人不知道這是為什麼,這其實是有很多講究的。歷經無數次的反覆觀察,終於發現負責掌管火種的這家人,甚至在這家人附近住的人都可以沒事,他們仔細檢查了這家人與其他人家的不同之處,發現這家人土屋的牆上掛滿了艾葉,這家保管火種的人在每年的春夏之交、艾葉生長最茂盛時上山採摘大量艾葉,掛到自家牆壁.上晾乾,以備取火及保存火種之用。

平時去很多人的家裡,經常在大門口看到有一把艾草,很多人不知道這是為什麼,這其實是有很多講究的。

艾草又稱艾蒿,其莖具有明顯棱條,被白色短綿毛;單葉互生;莖中部葉卵狀三角形或橢圓形,有柄,呈羽狀深裂;兩側2對裂片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裂片邊緣均具鋸齒,上面暗綠色,密布小腺點,稀被白色柔毛,下面灰綠色,密被白色絨毛;莖頂部葉葉全緣或分裂。頭狀花序排列成復總狀,總苞卵形,密被灰白色絲狀茸毛;筒狀小花帶紅色,外層雌性花,內層兩性花。瘦果長圓形、無冠毛。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作為端午節重要的習俗之一,端午插艾可謂由來已久。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呢?人們認為艾草有辟邪、招福的作用,端午節把艾草掛在門上以求家人吉祥平安。

年年重五近佳辰,蒲艾一番新」,一幅年年常新的端午節景躍然紙上。南北朝的風土誌《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著五月五日這天,人們在天亮前就要出門去采艾草,「懸於門戶上以辟邪氣」或是「以五彩絲繫於臂上,除瘟滅疫。」

端午懸艾,不單單是有美好的寓意,還有防病驅蚊的效果,重點在於後者。自古就有「端午門口插艾草,不用郎中家裡跑」的說法。端午前後正是艾草力量強盛的時候,因此,家家戶戶端午采艾草,吃艾草、掛艾草的老傳統流傳至今。

1.艾葉的名字由來

傳說唐朝名醫孫思邈自幼好學,從5歲開始跟隨父親走街串巷給人看病,經常到山. 上採集藥品。一天孫思邈和幾個小朋友到山上一起玩耍,有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腳崴了,腳腫得很厲害動彈不得。小朋友疼痛難忍,坐在地上哇哇直哭。怎麼辦?孫思邈靈機一動就從地.上拔了一把草放在嘴裡嚼爛糊在小朋友疼痛處,過了一會兒,小朋友不哭了,而且腫痛也在逐漸消失。其他小朋友問孫思邈是什麼藥,孫思邈思索片刻,他想,小朋友哭的時候總是哎哎的,就把這種草藥叫「艾葉」吧。從此「艾葉」這種藥一直用到今天。


2.艾葉治病功效的傳說

古時有個叫莫徭的人,見一頭老象臥在蘆葦叢旁,痛苦地呻吟著。老象一見莫徭,便舉起前腳,那腳上扎著一個尖銳的竹釘。莫徭急忙走到老象身旁,用力將竹釘拔出,鮮血隨即湧出。旁邊的小象拔起一把艾葉,舉向莫徭。莫徭將艾葉塞在老象的傷口上,不多時血便止住了,老象竟能站起來走動了。後來老象常帶小象為莫徭耕田犁地,更為重要的是,人們從此懂得了這普普通通的艾葉是一種天賜良藥。

3.艾葉辟邪傳說

「艾葉能辟邪」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形成的認識,今天,許多人都知道,端午節懸掛艾葉就是為了避邪,有關艾葉辟邪在民間有多種傳說,但很少有人知道古代關於艾葉辟邪的認識是怎樣形成的?有關艾葉辟邪的傳說有多種,但流行最廣泛、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民間傳說故事》所載的「五月五掛艾蒿』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一位神仙來到了人間體察民情,他把自己扮成一個過路的人,來河邊的一個小村一對富裕的年輕夫婦家裡。神仙向那個女主人討要一點食物充飢,女主人不僅不給食物,還譏諷他,甚至放出惡狗咬他。神仙氣壞了,心想:這真是一個既吝嗇又狠毒的女人,我一定要給她點顏色看看不可!神仙讓這個不懂情理的女人看牆壁.上顯出四行白字來:五月初五,天火呼呼,大火過後,此村焦土。很快,這件事情在村里傳開了,大家一聽這件事,都埋怨那個女人太不懂情理,但大家都想不出辦法,全村人只好收拾好東西準備逃命。


五月初五那天一大早,神仙懷裡揣著水、火和電三個神瓶,又裝扮成一個行路人來了,他正要把瓶子裡的神火倒出來將這個村子燒掉時,看到一個老太太背著大孩子領著小孩子正在非常艱難地過河。她為什麼背著大的而領著小的呢?神仙心中十分納悶,便迎著老太太喊道:「身背大孩領小孩,若想快些過河去,幾時才能到對岸,應背小孩領大孩」。老太太沒有回答,只顧艱難地趟著水往前走,來到對岸,她才把大孩子放在地上,嘆了一口氣說到:「一人不善眾遭難,孩子離娘多悽苦,天火今日燒俺莊,不能讓他遭禍殃。帶著孩子來逃命,親生兒子不當緊,巧遇大孩失爹娘,領著過河理應當。」

神仙看著善良的老太太和兩個孩子,再摸摸自己懷裡的火瓶,便有些為難了:怎麼能燒她家的房子呢?神仙想來想去,躊躇再三,最後對老太太說:「 帶著孩子快回莊,紅綢綁艾栓門上,艾蒿一束綢一方,你家可以免災殃。」不待老太太細想,突然颳起了一陣風,把老太太和兩個孩子送回了村里。她知道是遇見了神仙。一回村,就去割艾蒿,找紅綢,老太太想的不僅是自己的家,而是整個村莊,她把家家戶戶的門前都用艾蒿和紅綢做了標記,連村頭那個很壞的女人家也給掛上了。村子裡的房子一幢也沒燒掉,人們都非常感激那位好心腸的老太太。從那時起,民間就流傳了五月初五掛艾蒿的習俗。

4.艾葉辟邪的真實起源

古代人們發現了艾絨是一種很好的易燃物,因而用其做取火材料,無論是冰塊取火,還是鑽木取火,或用火石、火鐮取火,都有可能是用艾絨做取火材料。後來還發現艾絨對於保存火種也是一種很好的材料,因而,古代人們不僅在取火過程中應用艾絨,而且在保管火種以及在火種遷徙過程中也大量的採用了艾絨。據說那時保管火種或傳遞火種用的就是艾葉,所以,保管火種的人還要經常. 上山採集艾葉涼曬乾製成燃火材料艾絨,用來取火或保存延續火種,這就有了《詩經》)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的記載。其後,人類不斷受到疾病和瘟疫的攻擊,當一種烈性傳染病發生時,往往整個村子或整個部落的人大部分人都死亡了,人們無法理解這是瘟疫流行造成的,以為是妖魔鬼怪邪氣來侵。

但人們發現,在每次災禍發生時也總是有一些人卻能安然無恙。歷經無數次的反覆觀察,終於發現負責掌管火種的這家人,甚至在這家人附近住的人都可以沒事,他們仔細檢查了這家人與其他人家的不同之處,發現這家人土屋的牆上掛滿了艾葉,這家保管火種的人在每年的春夏之交(端午節前後)、艾葉生長最茂盛時上山採摘大量艾葉,掛到自家牆壁.上晾乾,以備取火及保存火種之用。難道是這些妖魔鬼怪邪氣怕艾葉嗎?他們又經過多少次反覆的實踐,終於確認了懸掛艾葉是可以免受妖魔鬼怪邪氣侵害的,慢慢就有了「艾葉辟邪」的認識。

各地的人也有了在春夏之交時節採摘艾葉懸掛於自家房屋牆上或門窗之上的做法,到後來也就逐漸形成了端午節掛艾葉的習俗。艾草也在我們的生活有有了越來越重要的用途。艾草的生產地蘄春有一句民謠:

荒坡艾葉噴噴香,

溪邊菖蒲伴石長,

青煙劍葉能驅疫,

歲歲端午站門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