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援助越南始末:(9)軍事顧問團奔赴戰場——邊界戰役(上)

子名歷史 發佈 2022-09-24T23:44:01.539850+00:00

陳賡向越南高平走去的時候,在中國雲南、廣西境內整訓的越軍主力共計1.2萬餘人,正打點歸國行裝,準備投入戰鬥。

陳賡向越南高平走去的時候,在中國雲南、廣西境內整訓的越軍主力共計1.2萬餘人,正打點歸國行裝,準備投入戰鬥。

1950年7月中旬,除了正在硯山、龍州整訓越軍的人員以外,中國赴越軍事顧問團,全部集中到了南寧,韋國清宣布顧問團正式成立,他擔任團長,梅嘉生任參謀長,鄧逸凡任政治部主任。

顧問團下設三個組,梅嘉生任軍事顧問組組長,鄧逸凡任政治顧問組組長,馬西夫任後勤顧問組組長。梅、鄧、馬三人分別擔任越軍總參謀部、總政治局、總供給局顧問。韋國清本人擔任越軍總軍委和總司令顧問。

軍事顧問團成立了黨委會,由韋國清、鄧逸凡、梅嘉生、馬西夫、李文一、鄧清河組成,韋國清為書記,鄧逸凡為副書記。


在南寧,韋國清、梅嘉生、鄧逸凡一起擬定了《軍事顧問團工作手冊》,經毛澤東批准後立即頒布,要求全體赴越人員模範執行。

韋國清向全體顧問宣布:這次到越南去,顧問團領受了三大任務,就是幫助越南軍隊打仗、建軍,宣傳毛澤東的軍事思想。

軍事顧問團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援助越南人民的解放事業,等到正在中國的越南主力部隊整訓結束,就隨同他們進入越南。

1950年7月下旬,裝備精良的越軍第308師由中國顧問引導,從硯山開拔,沿中越邊境線向東,經雲南文山、麻栗坡、廣南縣,進入廣西靖西縣境內。

韋國清率領中國軍事顧問團也於8月9日秘密出發,黃文歡從北京趕到南寧陪同顧問團入越。

廣西黨委第一書記、韋國清的老上級張雲逸驅車送顧問團出了南寧,在顧問團車隊前後,是廣西軍區的護送部隊。

車出南寧,在一個僻靜的山野,軍事顧問團成員下車整隊,張雲逸來到隊列前,做了臨別講話:

「你們就要離開祖國到越南去了,本來,我應該召集南寧軍民為你們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向你們致敬。但是,你們的使命是秘密的,不能公開歡送了。那麼,就由我來代表廣西的黨政軍民來為你們送行,祝你們一路順利!同志們,你們正年輕,努力吧,你們是我們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往外國派出的軍事顧問團,你們只能幹好,不能搞壞……我相信你們,等你們勝利歸來的時候,我一定來歡迎你們!」

張雲逸的話音在山谷間迴旋消失過後,韋國清命令:「全體立正,向首長告別,敬禮!」

四野寧靜,微風輕拂,歷史凝視著這一刻。

顧問們登車直向靖西駛去,與第2野戰軍派出的顧問會合,第308師則隨即越過邊境線,回到自己的國土上,向高平西北地區機動。

此前,韋國清已和廣西軍區司令員李天佑一起來過中越邊境線上,還曾進入越南境內與武元甲、陳登寧會面,商定中國軍事顧問團進入越南的安排。

8月10日,李天佑再次入越,與武元甲、陳登寧會商邊界戰役期間,中方對越軍作戰進行後勤保障的問題。

1950年8月12日拂曉,中國軍事顧問團顧問79人,隨行工作人員250人,在濃濃夜色里,進入越南。

武元甲、陳登寧在邊界線上迎候中國軍事顧問團,除部分護衛部隊外,他倆還帶來了民工,其中不少是婦女。她們熱情地來到中國顧問身邊,搶著搬運行李,許多人用不熟練的漢語說:「同志中國!同志中國!」

中國軍事顧問進入越南後在肅靜中繼續西行,於天亮前到達越軍總部所在地廣淵,高平之戰已箭在弦上。

吳效閔帶領團、營顧問安庭蘭、張祥和第308師參謀長阮士澄冒著熱帶雨季的迷茫大雨潛至高平法軍防線前進行陣前偵察。

事先,他們了解過情況,當地老百姓都說,高平不好打,工事堅固極了,不但城前的河道被挖深了,河上用的是吊橋,而且連整個大山都挖空了,吳效閔說,那就一定要看一看。

雨很大,隔遠了什麼也看不清楚,只聽到雨簾那邊有汽車聲,也有人聲,吳效閔徑直朝前摸去,阮士澄參謀長生怕顧問被俘虜,輕聲勸阻。

吳效閔還是帶著安庭蘭、張祥朝前沿走,前面有一條小河,河水齊胸深,三個顧問蹚了過去。

這才看清楚,高平是座小城,背依大山,三面環水,沿河開闊處設置了綿密的障礙,修築了永久性工事,各個火力點能夠相互支援。

吳效閔趴在雨水裡,舉著望遠鏡看了很久,直到天色向晚才返回,當夜來不及趕回部隊,他們幾人夜宿民家,吳效閔對安庭蘭和張祥說:「看來老百姓說的有道理,高平還不好打哩。」

越方進攻高平的決心很堅決,7月25日,印支共中央決定成立以武元甲為書記的前線黨委,武元甲還擔任戰役總指揮和政委。

印支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越軍總供給局主任陳登寧直接負責後勤保障,動員了7萬民工冒雨搶修道路,運送彈藥和糧食。

越軍總部準備調用剛剛從中國整訓歸來的精銳部隊投入戰鬥,這一切,一直準備到8月上旬之末,只等著正從太原趕來的中共中央代表陳賡審定,雙方取得一致意見後付諸實施。

武元甲發電催促,陳賡急急趕往高平前線,8月14日傍晚,陳賡來到廣淵的越軍總部,韋國清、梅嘉生、鄧逸凡也在這裡等候。

廣淵——這個與中國緊緊相鄰的小村落,一時間將星雲集,僅中方就聚集著兩位兵團級、兩位軍級戰將和一群師、團級軍官。

當晚,陳賡住地燈火閃閃,顧問團師以上幹部在地圖前向陳賡匯報當前情況。呈現在大幅越北地圖上的是一番什麼樣的交戰態勢呢?

當時,法軍正在推行所謂的「雷沃斯計劃」,在印度支那擁有的總兵力為23萬人左右(包括保大軍隊),其中法國本土部隊4—5萬人,歐(洲)非(洲)籍僱傭兵6—7萬人。

在越北,隸屬於法軍越北司令麾下的陸軍總兵力是7.5萬餘人,大部分分散守備,機動兵力為10~12個營。

另外,印度支那法軍空軍約有150架飛機,戰鬥機和運輸機各占一半,三分之二集中在越南北部,並有三四個傘兵營可以用作機動力量。

法軍通過1950年的春季攻勢,在占領了太原、府里、寧平等省會後,基本上控制了紅河三角洲產糧區。

在靠近中越邊境的廣西方面,法軍則處於守勢,大致上沿著橫向的第4號公路沿線重點設防,守軍共有13個營大約1.1萬人。

越軍方面,人民軍總參謀部介紹說,包括地方部隊,總兵力約16萬人,有一部分活動在越南南方。

由總部直接掌握的戰略機動部隊就是第308師和第174、第209兩個獨立團、一個炮兵團,以及幾個獨立營,總共2萬餘人,現在,都集中到高平附近。

因此,在高平地區,面對法軍守兵2000餘人,越軍占絕對優勢,目前的問題是,何時打高平,怎樣打高平。

中國軍事顧問吳效閔匯報了對高平的偵察結果。

陳賡的目光在地圖上凝住了,吳效閔關於高平工事堅固,進攻將引起重大傷亡的看法不由他不重視。

吳效閔說:「法軍可能察覺了高平將受到進攻,因此守備兵力已經增加到了3個營,並且由原來駐守七溪的薩克東上校趕往那裡指揮……」

吳效閔所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7師是第4兵團的主力師,吳效閔身經百戰,是陳賡麾下一員虎將。

聽了他的匯報,再加上入越後,沿途了解的情況,陳賡凝視著地圖,戰役構想變化了,他的目光,從高平順著公路南移45公里,在東溪停了下來。

東溪是一個極小的鎮子,四面環山,中間一塊小盆地,鎮子則建在盆地北部隆起的小高地上,距離東面的中國邊境布局關,僅10餘公里,4號公路呈西北往東南走向穿鎮而過,西北面是高平,南距法軍的重要據點七溪鎮25公里。

東溪所在的位置,正好卡在了從廣西水口關經布局關進入越南公路的交叉點,封住了這個方向的中越通道。

根據越軍情報,法軍在東溪駐紮了一個加強營,約七八百人,比高平守敵少一多半。

兩個多月前的5月25日,越軍第174團進入廣西整訓前,曾集中兵力圍住東溪打了兩天,重創法軍後一度占領了東溪。

但是,法軍立即反撲,於28日清晨霧氣飄散後,在東溪四周空投了一個傘兵營,乘越軍立足未穩發起猛攻,奪回了東溪。

這次戰鬥,越軍傷亡300多人,法軍也有兩個連遭受毀滅性打擊,兩相權衡,法軍的士氣已經受到了重創。

陳賡的眼睛發亮了。對手已經被擊倒過一回,再打一拳怎麼樣?

在連綿起伏的大山之中,高平至七溪的公路也大體是西北、東南走向,公路兩側的山上長滿樹木,正好布置伏兵。

一個完整的作戰計劃腹案產生了,第二天,陳賡找武元甲商談戰役計劃,他說:「我的想法是先打東溪。」

武元甲感到有些意外,為什麼不打高平?這個決定不是已經做出一個多月了嗎?

在陳賡面前,武元甲表示他自己對即將到來的戰鬥尚無成熟的意見。

陳賡清楚,要改變先打高平的戰役計劃,應該首先說服武元甲,再統一越軍幹部的思想。

陳賡的湖南腔漢語談吐清晰:印度支那的法軍總數雖然還在20萬人以上,但是成分十分複雜,大部分兵力分散守備,機動兵力很有限。

再加上受國內反戰力量的影響,要從本土大規模增兵已經不可能。這是法軍無法解決的問題,對越軍非常有利。

那麼,越軍能不能充分利用法軍的弱點呢?

陳賡對武元甲說,現在的越軍正面臨著三個轉變的過程:

由分散的游擊隊轉到部分集中的正規軍,由分散的游擊戰轉到適當集中的運動戰,由過去的消耗戰轉到殲滅戰的過程。

要順利完成這種轉變,必須慎重初戰,第一仗打不好,會嚴重影響士氣。

高平工事相當堅固,三面環水,一邊靠山,易守而難攻,以目前越軍的戰鬥力,要攻占高平是很不容易的,即使僥倖攻下高平,也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陳賡的意見是,先不打較大的高平據點,而是先打較小的東溪,孤立高平,迫使敵人增援,越軍則爭取在野外運動中消滅敵人的援兵。

這樣,在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同時,也可鍛鍊和提高越軍的戰鬥力,圍困而不馬上攻擊高平,則使它原先堅固的據點不能發揮作用,這就便於爾後攻殲之。

武元甲為之釋然,說他感到陳賡的想法有說服力,沒有別的意見了。

陳賡擬定了作戰部署:

以第174團和第209團分南北兩路進攻4號公路上的東溪,將第308師放在東溪以南,設置一個口袋陣,準備打從七溪出援的法軍。

同時,派出兩個營到七溪以南阻擊諒山方面援兵,再以少量兵力圍困和監視高平之敵。

打下東溪後,如果七溪之敵出援,第308師就全力聚殲,如果七溪守敵不出動,就在東溪戰鬥結束後,揮師南下,集中力量圍殲。

最後,以全部主力進攻高平,儘可能迫敵出逃,在野戰中消滅之。整個戰役預計30到40天完成。

8月22日,陳賡將作戰計劃呈報毛澤東。

陳賡在電報中說:和武元甲、韋國清等人研究後確定,預計戰鬥發起後法軍可能由陸上及空中增援四個營的兵力,以越軍現有之兵力及準備情形,可能殲滅其守敵與援敵,勝利完成邊界戰役。因此,邊界戰役的指導原則為:

一 只打殲滅戰,不打消耗戰、擊潰戰,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

二 集中優勢兵力、火力,突擊一點。將越軍裝備完善的五個團始終集中使用,使每一次戰鬥均處於優勢兵力,以對付敵之傘兵與地面援兵。

三 先打較弱據點,再打較強據點,先打縱深據點,再打前鋒據點, 以出敵不意。

陳賡擬訂的戰役計劃是:

一 、戰役由進攻東溪開始,希望殲滅七溪來援之敵,爾後攻占七溪,最後攻占高平。

二 、在東溪戰鬥中,除以一部分主力(兩個團)進攻外,另以一部分主力(三個團)準備打援,而以兩個小團(營)置於七溪以南,阻擊諒山方向之援兵,另以兩個小團(營)圍困監視高平。

三 、在東溪戰鬥中,如七溪之敵出援,則在東溪有利地形殲滅之,然後進殲七溪守敵。如七溪守敵不出援,則在東溪戰鬥解決後,乘勝全力圍殲之。

四 、在東溪、七溪戰鬥後,如諒山之敵來援,是否打援,視當時情況而定。戰鬥結束後稍加整頓,總結經驗,即以全部主力進攻高平。這時以兩個小團(營)布置在七溪以南,選擇要點,破壞橋樑,監視與阻擊諒山方向的法軍。

五 、最後穩紮穩打,在充分準備之後進攻高平,逐次奪取外圍據點,控制機場,占領周圍某些制高點,修建陣地,然後選擇有利方向,集中兵力、火力,一舉攻殲之。

六 、整個戰役預計30—40天完成。其中東溪、七溪戰鬥,力求在7—10天內完成。整個戰役大約開始於9月中旬。

邊界戰役計劃完成之時,胡志明也趕到了廣淵,印支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了陳賡提出的作戰計劃。

1950年8月23日,武元甲召集越軍團以上幹部會議,進行東溪戰鬥動員,但是,動員並不順利,一些越軍指揮員有疑慮,為什麼不按照最先的計劃打高平?

次日,武元甲請陳賡到場釋疑解惑。

陳賡到會後,一位越軍指揮員說,我們力量有限,一開始應該集中兵力消滅高平之敵。這樣打,雖然犧牲可能大一些,但可以完成任務。如果先打東溪、七溪,到再打高平的時候,我們的力量就消耗得差不多了,就不一定能打下高平了。不奪取高平,法軍的邊界封鎖線還是不能打開。

陳賡回答,想解放高平,首先要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否則即使勉強攻下高平,也鞏固不了。打東溪比打高平容易得多,比較有把握。首戰勝利了,對戰局影響很大。在東溪把敵人打痛,七溪和諒山的敵人可能增援,這就會給我軍一個在野外殲敵的好機會。既然在作戰中我軍會消耗一部分力量,這就需要有計劃地準備補充兵員。

有人提出,一開始就進攻高平,敵人沒有準備,來不及增援。如果先打東溪、七溪,敵人就會加強高平的工事和兵力,再打不就困難了嗎?

陳賡說,高平三面環江,背靠大山,工事堅固。進攻高平要渡江作戰,而且只能從一面進攻,既要打敵縱深,還要準備打增援的傘兵,困難很多。當然,乘敵不備,突然進攻,在開始的時候會有一定作用,但是還不能解決我們在戰術和技術上的全部困難。如果先在東溪和七溪消滅越東北邊界地區敵人的一部分有生力量,高平之敵陷於孤立,則會軍心動搖;我軍則屢戰屢勝,戰鬥經驗多了,勝利信心就會更足。那時再打高平,就不會是更加困難,而是更加容易。

又有越軍指揮員向陳賡提出,我們沒有連續作戰的經驗,體力又不好,這樣連著打仗,恐怕堅持不下來。

陳賡笑了:「既然如此,更不應該先啃硬骨頭,而應該先進攻敵人比較弱的據點。先打弱的,再打強的,強的也就變弱了。至於部隊沒有連續作戰的經驗、體力差,解決的辦法一是改善伙食,二就是在戰鬥中取得經驗。」

越軍幹部的意見提完了,陳賡接著談了越軍存在的缺點和改進的辦法,前後整整講了4個小時。

越軍軍官們開頭還有竊竊私語的,到後來完全被陳賡的見解說服了。當晚12時,武元甲打電話給陳賡:「你講得太好了,講了那麼多中國戰爭的寶貴經驗,毫無保留,解決了我們幹部好多思想問題,我們都非常高興。」

就在同一天,8月24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軍委名義復電陳賡:「同意你們的作戰計劃。」

接到中共中央軍委同意邊界戰役計劃的電報,陳賡的心完全踏實了,既然各種情況都已經考慮到了,他命令顧問團立即著手戰鬥準備。

行事嚴謹的梅嘉生制訂了詳盡的作戰方案。

鄧逸凡率領鄧清河、李文一等人組成的政治顧問組到達越軍總政治局後,即與阮志清主任、黎廉副主任等共同研究了戰役政治工作的部署,對戰役各階段的政治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阮志清、黎廉十分重視中國顧問的意見。

擔任主攻任務的越軍第174團舉行了有炮兵配屬的攻堅演習,第308師則開向東溪以南的山谷設伏。

偏偏在這個時候,吳效閔病倒了。從那天冒雨抵近高平偵察歸來,他就感到不舒服,後來又染上了瘧疾,病得昏昏沉沉,陳賡即令王硯泉接替吳效閔擔任第308師顧問。

第174團和第209團到達了集結地域,兩個團的顧問都是解放軍第4野戰軍派出的,第174團顧問張志善,第209團顧問郝士忠。

戰鬥計劃確定,進攻前越軍先進行炮火準備,梅嘉生叫來了炮兵顧問竇金波說:「你速去越軍山炮第95團,在不暴露總意圖的前提下,幫助他們進行戰鬥準備。然後隨同這個團一起去作戰地點,到作戰時以一個山炮營配屬給第174團。戰鬥開始時間大約在9月中旬。」

竇金波趕到第95山炮團,在政委黃鳳和副團長「約」的陪同下檢查部隊裝備時,這位山東漢子的眉頭微微皺起來了。

廣西軍區為這個團裝備了兩個營的美式山炮,一個營的41式山炮,配齊了騾馬。但是進入越南不過一個月,因為越軍缺乏飼養經驗,又不夠愛惜,騾馬已經病死了一些。

餘下的,幾乎全沒有豆類精飼料,光靠放牧吃野草,大都瘦弱不堪, 載火炮的能力大大下降,約副團長看出了顧問的憂慮,對他說:「我們很少用馬,過去行軍,都是戰士抬炮。」

「那就要遲緩多了。」到了這時候,竇金波自然是無可奈何,但有一點,竇金波已經打定了主意,以他在華東戰場的經驗,根據東溪據點碉堡比較外露的情況,他要求,在攻堅戰鬥中,用一部分火炮抵近前沿,採用直接瞄準射擊的方法摧毀敵人火力點。

「這不是讓大炮也去衝鋒嗎?」約副團長有些疑慮,他過去曾經在法軍中當過炮兵中尉,法軍可從來沒有這樣打過。

黃鳳政委也模稜兩可,倒是第3營營長尹歲對竇金波的指導問長問短,態度很積極。

竇金波說:「這個方法,舊軍隊是不用的。但是在實戰中,火炮伴隨步兵行動,出敵不意,收效大,傷亡小。」

他又問了尹歲幾句,原來,尹歲是老游擊隊員,越南抗日戰爭初期入伍,打過不少仗,文化雖然不算高,但是顯得幹練。

竇金波暗自下了決心,到時候就以他這個營配合第174團攻堅。

竇金波又發現,廣西軍區派出教授炮兵技術的一個副連長和兩名戰士也來到了越南,他立即從尹歲的營里抽出一個連,由這三名中國教員幫助訓練,從火炮接敵、隱蔽發射位置到瞄準進行講解,然後實地演習。

竇金波囑咐他們:「幫助訓練,但作戰時不隨這個連行動。」

為了運送邊界戰役所需軍用物資,解決戰役的後勤保障問題,解放軍總後勤部於1950年8月6日在南寧設立了辦事處。

由馬西夫率領的軍事顧問團後勤顧問組於8月22日到達越方總供給局,中國方面很快確定,傾全力幫助越軍籌劃邊界戰役的後勤保障,爾後逐步在越軍供應系統建立規章制度、培訓後勤幹部。

8月底,邊界戰役所需的糧食、彈藥從中國境內陸續運進越南,由廣西軍區培訓和裝備的越軍第一個汽車運輸隊60輛汽車星夜兼程,加入了運送物資的行列。

根據中國方面統計,1950年4月至9月期間,從中國向越南境內運入的各種步槍、手槍約1.4萬餘支,輕、重機槍及衝鋒鎗1700餘支。

中國還向越軍提供了山炮、迫擊炮、60炮、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300餘門(具),糧食2800餘噸,還有大量的彈藥、藥品、被服等軍用物資。

廣西省委派出人員,在中國水口關內設立了後方醫院,根據軍事顧問團急電,廣西還緊急調撥來一批膠鞋,只是,越南士兵慣於赤足行軍,這批膠鞋沒有派上大的用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