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導航掃地機器人「鼻祖」賣身亞馬遜,iRobot和命運再賭一局

ai掘金志 發佈 2022-09-26T21:30:49.732201+00:00

亞馬遜以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掃地機器人龍頭iRobot,目前正在接受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反壟斷調查。去年,亞馬遜推出了首款家用服務機器人Astro和數款智能硬體,在家庭領域邁出了一小步。

iRobot 32年的「明」與「暗」。

作者 | 路遙

編輯 | 余快

亞馬遜以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掃地機器人龍頭iRobot,目前正在接受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反壟斷調查。

此次收購是新CEO安迪·賈西上任後的第二筆收購案,也是亞馬遜歷史上第四大筆交易。

去年,亞馬遜推出了首款家用服務機器人Astro和數款智能硬體,在家庭領域邁出了一小步。

截止目前,iRobot旗下產品已在全球累計銷售4000萬台,收購iRobot,讓亞馬遜在家用機器人領域一舉擁有了32年的深厚積澱。

事實上,過去幾年中,兩家公司的合作關係愈漸密切。

2016年,iRobot將其關鍵任務型平台遷移到亞馬遜AWS伺服器上。iRobot家喻戶曉的Roomba產品也採用了亞馬遜的語音助手Alexa。

iRobot創始人兼CEO科林·安格爾表示:「亞馬遜與我們一樣熱衷於深思熟慮的創新,我想不出還有什麼地方比這更適合我們的團隊繼續完成我們的使命。」

目前尚不清楚通過反壟斷調查後,雙方將以何種形式合作,但可以確定的是,亞馬遜希望科林·安格爾繼續擔任iRobot的執行長。

32年長征路:從太空探索機器人到家用機器人行業巨頭

讓亞馬遜一擲千金的iRobot ,是1990年從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走出來的。

創始人是當時實驗室的教授羅德尼·布魯克斯和他的兩個學生科林·安格爾、海倫·格雷納,取名iRobot,是為了致敬著名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Robot》是其代表作之一。

不同於如今在消費級家用機器人領域的聲名大噪,iRobot最初是在太空領域初露鋒芒。

公司成立次年,就研製出了旨在月球進行探索的六足仿生機器人「Genghis」。

六足仿生機器人「Genghis」

這款機器人在外觀上模仿六足昆蟲,每條腿都內置了傳感器及編程了一些基本行為,十分適合在有障礙物的未知環境中行走。

1997年7月4日,NASA第一台火星車「旅居者號」攜帶iRobot自研的行為編程技術,在火星成功著陸,為人類傳回上千張火星地表圖片,以及採集到的火星岩石樣本數據。

目前,「Genghis」被保存在華盛頓國家航空科學館,刻有科林·安格爾名字的「勇氣號」火星車也被陳列在NASA,足可見iRobot在太空機器人探索的意義。

這是一次革命性的勝利。但作為一家以獲利為最終目的的商業公司,瑰麗的太空夢並不能支撐企業的正常運轉。

接下來的十年裡,iRobot開啟了漫長的商業探索,嘗試了十幾種商業模式,洋娃娃機器人、小型偵查機器人、水下無人航行機器人、救災機器人、油井探測機器人等等,但大多沒有獲得太多的商業成績。

救災機器人PackBot算得上商業上較為成功的項目,它可以爬樓梯,能適應不同地形,後來還參與了9·11世貿中心的搜救工作,日本福島核泄漏時檢測核輻射量的工作,以及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上的排雷工作,使得iRobot奠定了早期在行業中的市場地位。

雖然 PackBot 項目一度成為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但總的來說,國防軍事項目並不好做,科林·安格爾曾說「跟美國政府打交道總是有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在整個財務上非常不穩定。」

出於多方面的考量,經歷了從實驗室、到軍事應用、再到工業領域的漫長探索之旅,科林·安格爾決定將iRobot多年積累的導航及自主移動技術,最終應用於民用清潔賽道。

iRobot第一次將機器人技術用在清潔上,是1997年與著名清潔公司莊臣公司合作研發的清潔商場地面的機器人。

科林·安格爾嗅到了商機。

如今回首,這無疑是Roomba系列出現的一個重要契機。

2002年9月,歷時五年研發的第一代掃地機器人產品Roomba正式上市。

當時家用產品並非公司的主營業務,但Roomba還是具有一些開創性意義。

它是第一款由專業機器人公司推出的掃地機器人;並且開創性地應用了隨即碰撞式導航,以保證覆蓋大面積區域的清潔任務;它還將價格降至當時同類產品的1/10,為掃地機器人進入商業化階段打開了通路。

2008年後,國防類機器人訂單減少,掃地機器人項目開始受到團隊重視。

之後,團隊又研發出自動脫困、污垢探測、自動集塵、vSLAM(視覺導航)等技術,累計擁有超過1500項專利。

2015年,iRobot推出世界上首台以視覺導航為工作原理的掃地機器人「Roomba 980」,由於結合了iAdapt 2.0智能導航技術與vSLAM技術,這款產品的導航效果大幅提升。

2016年,iRobot軍事合同部門剝離為Endeavor,2019年初該部門又被FLIR系統收購。

另一邊,iRobot也進行著自己的收購,去年年底收購了聯網空氣淨化公司Aeris,以使其掃地機器人和智能家居設備等產品更加多樣化。

事實上,掃地機器人產品的想法本身沒有多少創新性,Roomba系列成功的關鍵在於,團隊掌握了將高效清潔、複雜機器製作、區域探知等各要素恰當組合的方法,並最終整合出了一個具有價值且價格合理的產品。

憑藉超前的技術和先發優勢,iRobot奠定了在家用機器人領域的龍頭地位。

截止目前,旗下產品已在全球累計銷售4000萬台,是最為大眾熟知的家用機器人產品之一。

失意的版圖,與奮力自救

根據Euromonitor數據,2016年,iRobot在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占據64%的市場份額。相當於身後科沃斯、小米、石頭科技份額之和。

但也差不多從這裡開始,iRobot在全球市場走起下坡路,市場份額逐年走低。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隨著雷射雷達等技術的成熟,中國公司科沃斯、石頭科技、追覓、雲鯨等快速崛起。

中國作為掃地機器人行業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被行業普遍看好,科林·安格爾也曾表示:要將中國市場發展為iRobot最大的市場。

今年上半年,在中國市場,科沃斯、石頭科技、雲鯨、小米和追覓科技位居行業前五,市場份額超過八成,而iRobot的占有率只有不足3%。

為何蜚聲國際的iRobo,難以成為國內消費者在相關產品上的首選?

作為機器人領域靠技術起家鼻祖品牌,iRobot的創新能力毋庸置疑,但其至今仍堅持掃拖分開和緩慢更新的策略,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本土清潔機器人公司,大都已經標配掃拖一體,這就使得iRobot產品在國內消費者眼中,不夠給力。

此外,售價昂貴,缺乏渠道,營銷不足,相比國內品牌售後服務趨於弱勢等,也都是造成這種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

這些年,iRobot也在不斷展開積極自救。

針對家庭服務場景,其做出了許多嘗試,比如洗地機器人Scooba,專門用來清潔泳池的機器人Verror,能夠清潔排水溝的機器人Looj,會拖地的機器人Braava,以及會修剪草坪的機器人Terra等。

不難看出,iRobot試圖讓這些消費類機器人在未來成為公司業績的新增長點。

但從結果來看,這些不斷孵化的新興項目,其結果不是併入其他業務,就是被直接砍掉,沒有一個能夠重現Roomba的成功。

以草坪機器人Terra為例,歐洲人力成本高,住宅草坪面積較小,草坪面積較為規整,因此需求旺盛,但Terra是一個晚局者,歐洲的市場已經被原有品牌瓜分完畢;至於自己的大本營美國,由於草坪面積較大,且形狀不規則、極端天氣時間長等原因,又對技術提出了極大挑戰。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4月iRobot解僱了70名員工,約占其全球員工總數的5%,草坪機器人項目隨之被宣布暫緩上市。

因為業務不及預期,今年Q2財報中,iRobot又透露「公司正在採取裁員(10%)等降本措施」,將裁掉 140 名員工。

好消息是,在上個月的推特論壇上,安格爾透露了關於最終推出Terra的消息,他說:「我們正在研究非清潔地板的機器人。」

如今,有了亞馬遜的海量資源做後盾,無論技術、人員儲備還是營銷和渠道都會更有底氣,可以彌補自身技術單一的問題,加快Roomba系統以外的研發速度。

亞馬遜涉足機器人領域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自2012年收購美國機器人公司Kiva Systems開始,至今十年間,亞馬遜推出了負責倉儲工作的機器人Kiva 、Prime Air 無人機項目等,一直在積極布局機器人賽道。

儘管當前亞馬遜的機器人部門只專注於其倉庫和配送業務,但iRobot的加入無疑會在倉儲物流等領域,帶來相關技術的補充。

智能家居市場領域,亞馬遜也有布局,已經推出了智能語音助手Alexa、Echo 系列智能音箱等,收購iRobot 無疑將為該板塊注入極大活力。

iRobot的價值對亞馬遜來說不言而喻,但iRobot能否成就亞馬遜的機器人業務,下一步還是要靠產品說話。

東方網力滑鐵盧,劉光的「征途」與「錯付」

利潤大跌、股價低迷,高新興「迷之操作」背後:集成商轉型之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