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鄧穎超在周恩來隨身多年的皮夾找到一張照片:總理一生之痛

歷史啓蒙 發佈 2022-09-27T12:17:05.933596+00:00

這時,侄女周秉德走了進來,自從周總理走後,周秉德就經常來陪伴沉浸在悲痛之中的鄧穎超,看到鄧穎超坐在台階上感傷,她淡淡的喊道:「七媽……」

1976年5月24日傍晚,鄧穎超如往常一樣坐在中南海西花廳門前的台階上,手上捧著一個黑色皮夾,若有所思地想著往事。

這時,侄女周秉德走了進來,自從周總理走後,周秉德就經常來陪伴沉浸在悲痛之中的鄧穎超,看到鄧穎超坐在台階上感傷,她淡淡的喊道:「七媽……」

鄧穎超微笑示意,將手上的黑色皮夾遞給了周秉德。周秉德打開皮夾後發現在裡面放著一張充滿褶皺陳舊的老照片,此人正是周總理的父親周貽能。

在照片的後面,寫著周總理親筆寫的四個字:

「爹爹遺像」

見「七媽」睹物思人,周秉德安靜地坐在她的身旁,聽她說起了這張照片背後的一些往事。而在鄧穎超的話里,道不盡的都是周總理對於父親的遺憾與悲痛。

聚少離多的父子情

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於1874年7月11日出生在了江蘇淮安,按理來說周恩來祖上一家都是師爺老師,家庭狀況應該不差。

但是周貽能為人太過老實,雖然高中秀才卻不想與當時的世俗之人同流合污,於是多年的學識也沒能用在「正處」

所以在周恩來的祖父去世之後,家中的經濟情況就越來越差。出於生計,周貽能只能外出給人家當家庭老師或者做文書一類的工作,大多輾轉於江蘇、河北等地。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窮書生」卻娶到到了大戶人家的貴小姐萬冬兒。先後有了長子周恩來、次子周恩溥、三子周恩壽。

雖然說周恩來是長子,卻因為家庭關係與父親聚少離多。

周恩來不滿周歲,就因為叔父周貽淦生病垂危被生母萬冬兒以「沖喜」為由過繼為嗣子,周恩來便去到了叔父家中。

自從周歲過繼後,周恩來就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周貽能。

不過「沖喜」並未起到作用,周貽淦在周恩來過繼後不久就因病去世了,導致周恩來就與周貽淦的妻子陳氏相依為命。

所以在過繼的父親周貽淦去世後,周恩來又回到原來的家中,只不過在那個時期周恩來就算有著兩位母親,生母萬氏和繼母陳氏。

三個孩子及兩個母親的生活就只能依靠周恩來的生父周貽能及伯父周貽庚來維持。

周貽能靠到處做老師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可是收入微薄所以也是非常困難,而伯父周貽庚遠在東北,只能時不時地寄些錢回來補貼家用。

周恩來在出生後的幾年內,都很少能見到父親,因為周貽能要不停地為生活奔波。

後來1907年夏天,生母萬冬兒因病去世,當時才31歲。就算是妻子去世,周貽能也沒有見到她最後一面。

母親萬冬兒離世,小小的周恩來終於有了見到父親的機會,可是父親一回來,萬冬兒的喪葬又成為了周貽能的一大難題。

周貽能趕回家鄉後,周恩來的外婆也就是萬冬兒的母親便來到了家中,打算和周貽能商量喪葬事宜,她對周貽能要求說:

「棺木必須要是楠木,必須是十二朵正花的,要五層麻布七層漆,還要白綾纏屍,還要大規模的喪葬儀式……」

然而此時周貽能的經濟情況已經是捉襟見肘,岳母口中的喪葬規模無疑是一筆高昂的費用,可是這個扛著整個家庭的父親,卻在這苛刻的條件面前點了點頭。

由於沒有能力按照岳母口中的條件安葬,周貽能只能把萬冬兒的靈柩暫時厝在她娘家的一座寺廟中。

在萬分的悲痛下,他告別了10歲的周恩來,含淚踏上了在外奔波為生計打算的路。從那時起,他不僅要扛起家庭,還要籌錢安葬妻子。

沒有固定的工作,家中貧困不堪,這讓10歲的周恩來不得不過早地承擔起照顧兩個弟弟和操持家務的重擔。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父親常年在外奔波的年歲里,在生母萬冬兒和養母陳氏的努力下,周恩來幼年時期還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萬冬兒雖說是富貴人家的子女,但是家中封建思想的影響卻從未識字,但是萬冬兒在未過門前,就在家中掌管著大大小小的事物,為人謙虛和氣,她也以身作則教導周恩來,讓周恩來也養成了謙卑中肯的性格。

再說養母陳氏,陳氏有著相當先進的思想,為了教育好周恩來,她與萬冬兒一起給周恩來求來了私塾老師,並傳授給他書本的知識,時常對周恩來說:「只有多讀書,才能有才幹。」

周恩來對於父親雖然交集不多,但是父親作為支撐家中的「頂樑柱」,周恩來很小就理解了父親的辛勞,對於他的父親他一直非常尊敬。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一家人的相聚也成了奢靡,而周恩來幼年時期,正是在與父親聚少離多的情況下成長起來。不過隨著周恩來的成長,二人見面的次數就越來越少。

周總理:「他一輩子沒做過壞事,而且他還掩護過我」

1918年,周貽能輾轉到了京兆地方京兆尹公署任職收發工作,這本是一件好差事,甚至可以說「混得好」肯定是個鐵飯碗。

但是周貽能因為沒有一個非常好的背景,還有他從不攀附權力的性格而不得上司的滿意。不久之後,就被上司以「辦事不力」的藉口將其辭退。

風風雨雨四年後,他在兄弟周貽庚的介紹下,來到了東北的齊齊哈爾做了菸酒事務局的辦事員,這是在漂泊十多年後第一次有了固定的收入,雖然與家中聚少離多,但是也還算穩定。

然而好景不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人在東北地區的勢力逐漸擴大,周貽能也失去了工作。

為了躲避戰亂,他又一次被迫從東北輾轉天津,通過同鄉介紹,為了維持生計周貽能又前往了上海。

周貽能這次來上海,除了工作之外,還與正在領導地下鬥爭的兒子周恩來有了短暫的相聚。

曾經在齊齊哈爾工作時,周貽能就能在報紙上看到蔣介石重金懸賞周恩來的通告,作為父親自然對自己的兒子擔心不已,在那段「白色恐怖」時期,周貽能整日難以入眠。

當叔伯周貽庚看到通告後,便和周貽能說:「他這是胡來啊,怎麼能做這件事呢?」

而周貽能卻說:「他有著自己的想法,我並不能去為他選擇,還是不要多說得好。」

由於擔心周恩來的安危,周貽能還特意寫信囑咐,信中多提及對周恩來的關心,但是從未表述過想要了解周恩來所做的事,更沒有勸阻的意思。

來到上海後,周恩來在閒暇之餘,也多次派人看望父親。最終在二人的互相配合下,父子二人還是有著多次的會面。

除此之外,他還幫助周恩來做了些秘密通訊聯絡工作,為周恩來傳消息,為組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周總理對於父親的感情非常深重,除了父親的角色,他們還是「戰友」。周總理時常會和侄子侄女們提及他的兩位母親,但是很少會說起父親的事,在晚年時,周總理才說過:

「我對你們的爺爺(周貽能)是很同情的,他雖然沒有什麼大本事,但是他為人樸實,從我幼年時期起他就沒拿過超過30塊的工資。但是他一輩子沒做過壞事,而且在上海時還掩護過我。」

每每談及父親,周總理都飽含熱淚。

後來父親幫助周恩來做地下工作的事情,還是有了些風聲。周恩來擔心父親的安危,便讓父親回到了天津。

在周恩來叔伯周貽庚去世後,周貽能在周貽庚朋友的引薦下,在安徽有了一份可靠的工作。此時,他依然沒有忘記還厝在寺廟中萬冬兒的靈柩,為了履行自己的承諾,依舊節衣縮食。

1935年,周貽能回到了清江浦將妻子萬冬兒的靈柩帶回了淮安,葬在了淮安東門前的周家祖墳。此時萬冬兒母親早已去世多年,但是周貽能依舊按照岳母生前條件,用盡半生積蓄:

「十二朵正花楠木棺木、五層麻布七層漆。」

葬禮聲勢浩大,體面壯觀。周圍的村民們都在討論周貽能苦了大半輩子,居然把錢都用在了這個葬禮上,都替他感到不值,而周貽能卻說:「這是我的心願,如今終於了卻了。」

1935年時,距離周恩來的生母萬冬兒去世已經有了28年,28年間周貽能除了生計,所有的錢都為了按照岳母的條件下葬妻子。

總理一生之痛

七七事變後,周貽能因為年紀較大沒了工作也沒有積蓄,在那個故土淪喪、兵荒馬亂的歲月里漂泊。

但是這時周恩來已經是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曾經撐起家庭的小「頂樑柱」已經能夠坦然地站在國家天地之間,相對穩定的他時時關心著父親的動向。

1937年12月,周副主席率中共代表團來武漢與國民黨代表進行談判。在談判之餘,他還通過組織關係,尋找著顛沛流離的父親。在多方勢力的努力下,在1938年中旬有了父親的消息。

當時周恩來正在漢口出席會議,在周恩來上台演講時,門外的崗哨突然進來和周恩來傳達了找到周貽能並且已經來到漢口的消息。

周恩來公然聲淚俱下,激動不已,在講台上他含著眼淚說:

「因為老父親今晚將到漢口。暴敵使我們受了損失,遭了不幸,暴敵也使我的老父親被迫南來。生死離合,全出於暴敵的侵略。生死離合,更增強了我們的團結,各位告辭了。」

說罷便匆匆向門外走去,台下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父子二人相見,激動不已,看著父親輾轉漂泊的「狼狽」,周恩來再次流淚。

1938年10月,國內形勢愈下,因為日寇侵華局勢擴大,直逼武漢。周貽能和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被送到了重慶。

來到重慶紅岩後,周恩來本想讓父親安心養老,但是周貽能堅持拒絕,他想為工作人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年事已高,所以就只能做些看守倉庫、打掃衛生的雜事。他和周恩來一般謙和,與所有工作人員都相處和睦,像是一家人一樣。

周貽能平常多關心別人,唯一的愛好就是喜歡喝酒。

在平時周貽能都是自己一個人喝,但有的時候周恩來在閒暇之餘也會來陪他喝。父子二人對酒「情有獨鍾」,經常聚少離多的兩個人在這個時期也有了非常多的交集。

有一次,周貽能高興時多喝了幾杯,酒勁上頭,連走路都要人攙扶。這時正好周恩來前來看望父親,看到這一幕周恩來用責怪的語氣說父親:

「這裡大家都很忙,喝多了會傷害自己的身體,你那麼大年紀了長點記性,你看現在要人家照應你,多不好。」

周貽能也知道自己不能多飲酒,沒有多說什麼。後來周恩來換工作人員攙扶著他回屋休息,他通紅的臉上一直洋溢著笑容。

1942年6月,68歲的周貽能因為多年奔波落下的病根,病倒在倉庫門前,7月9日時,年老的周貽能病情惡化,就一天晚上的時間,在重慶紅岩村與世長辭。

然而很不巧的是,在周貽能發病的六月,周恩來也因為小腸疝氣發炎住進了醫院,進行了手術。

手術雖然成功,但是周恩來還是非常虛弱。就在調理身體之際,他的父親周貽能卻悍然離世了。

鄧穎超、董必武等人知道周恩來和周老先生感情深重,如果周恩來得知父親離世的消息,必然會受到刺激,這樣不利於周恩來身體的恢復。

於是在幾人商議之下,決定先暫時對周恩來隱瞞周老先生離世的消息,想要在他身體有所好轉之後在告訴他。

可是周恩來在手術過後就知道父親生病的消息,在養病時多次詢問父親的情況。鄧穎超他們怕走漏消息,就讓童小鵬和吳克堅去探望周恩來。

果然不出所料,二人一進門周恩來就問起了父親的情況。二人早在路上時就已經商量好,一定要沉住氣完成任務。

周恩來目光如炬,看著二人問到:「父親的病如何了?」

他們違心回答道:「病情有了好轉,請放心。」

雖然兩人回答得極其僵硬,但是周恩來倒也沒有起疑,讓他們匯報了些工作,便「放過」了他們。

兩人從來沒有對周恩來撒過謊,所以緊張的汗流浹背。

其實在父親去世的前前後後,同樣病重的周恩來無時無刻都在關心著父親。在7月6日時,周恩來親自寫信給鄧穎超要注意周貽能的生日:

「如果他願意在生日那天請人吃麵,那就不必等我了,他很封建的,生日必須在當天過,我這個兒子在不在都是次要的,希望你能將就他一下。」

7月11日是周貽能的生日,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在頭一天就離世了。後來,鄧穎超依舊保存著那封周恩來寫給她討論父親生日的信,想起時也莫名的傷感。

7月10日,周貽能在凌晨就已經去世,因為周恩來不知情,又一次寫信給鄧穎超說:

「爹爹的病狀,除瘧疾外,還宜注意他的年事已高,體力雖好,但他過分喜歡飲酒,難免沒有內虧。所以主治的辦法必須先清內火,消積食,安睡眠。東西愈少吃愈好,吃的東西必須注意消化與營養……」

然而這件事情終究還是沒能瞞住,7月12日,周恩來早上還寫信給鄧穎超說:「我聽說爹爹的病好了,謝謝這幾日你的照顧。」

在下午時分,給他送報的報童在和周恩來談話時不小心說到:「倉庫的老大爺死了,現在外面可忙了……」

周恩來一聽,突然察覺到父親可能已經出事,同志們為了他的身體可能會故意將此事瞞著他,此時此刻他心急如焚,他沒有告訴鄧穎超就讓醫院辦理了提前出院。

7月13日,周恩來急匆匆的趕回了紅岩村,一進屋就問起了父親的去向。見鄧穎超低著頭不說話,周恩來疲憊的坐在了椅子上。

鄧穎超見事情已經無法隱瞞,就如實說了情況。周恩來得知父親去世已經3天,立刻悲痛欲絕,在椅子上哭泣不止。

他平生很少和與鄧穎超發火,而這次他憤怒的說到:

「別人不了解我,你還不了解我?你為什麼要瞞著我?」

鄧穎超也只能流著眼淚向他認錯,周恩來知道他們的良苦用心,便也沒在說什麼,只是傷心的前往父親的靈堂。

當晚,周恩來不顧自己的身體,執意為父親守靈,那一晚他一句話沒有說,知道第二天清晨。

毛主席、蔣介石都親自向周恩來表示悼慰之情。

父親臨終,作為兒子周恩來卻沒能見到父親最後一眼,這也成為了周恩來心中一生的痛。

尾聲

在周恩來的堅持下,周貽能老先生只舉行了簡單的葬禮,只立了一塊小小的碑。

在建國後,周總理為了國家的發展,帶頭推到祖墳,將祖墳所占變成了農田。隨後將周貽能、楊振德等棺木挖出進行火化,將骨灰裝在罐里埋在水田旁。

周總理特別強調:「不准留痕跡,只准在田頭立一塊小碑。」

那張照片一直被周總理隨身攜帶,直到終年。

在那一片片的蠟黃和一道道皺褶下面,存放著道不盡的父子之情。

永遠懷念周總理!為國為民傾盡所有,最終將自己獻給了祖國的山川河海。

參考文獻:

《簡論家庭環境對周恩來早期性—為紀念周恩來百年誕辰而作》.王旭東

《周恩來的人情味》.江濤

《周恩來對父親的至孝親情》.秦九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