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這麼現代,不會是穿越過去的吧?

中華網文化 發佈 2022-09-27T13:16:40.452009+00:00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穿越劇鼻祖《尋秦記》裡,西安兵馬俑坑的考古學家們發掘出了一件看起來很高科技的「文物」——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穿越劇鼻祖《尋秦記》裡,西安兵馬俑坑的考古學家們發掘出了一件看起來很高科技的「文物」——

在劇情設定中,這是男主項少龍穿越要用的時空通訊器。

雖然影視作品的內容是虛構的,但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有時候可比藝術「魔幻」多了。

比如前幾年俄羅斯的考古學家就在一座約2100年前的古匈奴墓葬中,發掘出了一件神似「iPhone」的文物——

圖片來自時差視頻

只見這個黑色長方形物品上鑲有綠松石、紅玉髓和珍珠母,尺寸也和智慧型手機差不多。新聞一出就有不少網友腦洞大開:

@iBingo:賈伯斯:我的靈感來自2000年前

@夏目大叔_:墓主人可能還在等孩子電話

@Y王一博的85號小摩托:相信我,穿越應該不是夢了

也有網友懷疑這是蘋果公司的一種營銷手段,還由此引發了一波吐槽:

@盧得名:廣告植入的沒毛病

@看女廁的劉大爺:我尋思著除了都是長方體還有哪裡像了?

@皮皮皮娜醬:為啥不像華為不像小米不像oppo不像板磚,偏偏像蘋果

而實際上,它只是墓中女性的陪葬腰帶配飾。

儘管說它長得像「iPhone」有些勉強,但看起來就像是穿越過去的文物可有不少呢!

01

2019年五月份,有網友曬出了一張上海嘉定出土文物展中的文物照:

網友們看了都忍不住調侃說「這不是啤酒蓋兒嘛!怕是是盜墓賊落下的或者穿越過去的吧。」

畢竟大家印象中的香盒是這樣的——

銀制香盒,高麗時期,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或者這樣的——

清乾隆,銅鎏金攢刻花卉香盒

而長成啤酒蓋式的銀香盒還真是頭一回見,把它放大一看——原來盒蓋上還寫著一個「香」字。

明,銀香盒,上海博物館藏

據悉,這隻銀盒是在2007年嘉定江橋鎮李新齋家族墓中出土的,墓主人是明代的一對夫妻,男主人名叫李汝節,號新齋,是明代萬曆年間的一位登州同知。

這座墓葬很幸運,數百年來未曾有盜墓賊光臨過。除了這枚銀香盒,棺柩中還有不少髮簪、銅鏡、金銀飾品等隨葬物。如此看來,它應該就是盛放香粉用的。

那時的香粉其實就是添加了植物香料或香草的妝粉,宋代的李廷忠曾在《生查子》一詞中寫過

「玉女翠帷熏,香粉開妝面。」

工匠們把香粉盒子做得小巧玲瓏,是為了方便使用者隨身攜帶。

02

中國人很早就有了刷牙、漱口的習慣:

《禮記》:「雞初鳴,咸盥漱。」;

元郭任《靜思集》:「南州牙刷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直。」

元許國故《御藥院方》:「陳希夷刷牙藥……用刷牙子蘸藥(即牙粉)刷上下牙齒,次用溫水漱之……」

唐,敦煌壁畫

許多史料都表明,古人曾藉助手指、齒木、揩齒布蘸取鹽水、牙藥等清潔牙齒。

植毛牙刷的使用在日本名僧道元的《正眼法藏》中也有記載:

「余於大宋國嘉定十六年癸未四月,首次到中國各山寺參觀時,得知……僧侶們除漱口之外,尚用剪成寸余之馬尾,植於牛角製成的器物之上,用以刷洗牙齒。」

唐代牙刷,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藏

1985年,成都市博物館考古隊和四川大學博物館在成都市指揮街遺址清理唐代灰坑時,發現了四把骨質牙刷柄,上圖這把刷頭上有兩排共十二個植毛孔。

這一發現把我國植毛牙刷的發展史推進到了中唐,看著這和如今相差無幾的設計,還真是不得不感嘆一句: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無窮!

03

理工科的朋友們在測量一件器物的長度、深度和內外徑時,通常都會用到遊標卡尺。

最具現代測量價值的遊標卡尺一般被認為是法國的約尼爾·比爾發明的,但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大中華的工匠就已經用上了外形、功能和用法都與之極其相似的青銅卡尺,兩者的工作原理更是幾乎沒有區別。

青銅卡尺,揚州市博物館藏

晚清時期吳大澄的《權衡度量實驗考》和容庚所編《秦漢金文錄》裡都有相關的記載,當中還有卡尺的拓本,但由於原物流失未能得到證實。

直到1992年,揚州邗江縣甘泉鄉(鎮)的一座東漢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銅卡尺的實物,經鑑定系造於王莽新朝時期,這才確定了遊標卡尺最早是起源於我國的。

說起王莽,那可是一位「神奇」人物。他雖然篡奪皇位代漢建新,卻在統治期間推行了許多惠民政策。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他是「巨奸」,但隨著封建帝制的結束,許多史學家開始用新時代的的視角看待他。

王莽在位的新朝時期,科技水平十分發達,渾天儀、地動儀和水排等圓軸類零件都相繼問世。他的許多治國理念也很超前,比如土地國有、均產和廢奴政策等,使得胡適都忍不住為他「平反」,稱他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

如此先進的思想,也難怪不少網友都要調侃說,王莽可能是穿越過去的呢!

04

三星堆二號祭祀坑曾出土過不少讓人感到疑惑的文物,其中這件青銅太陽輪的用途和象徵意義至今還沒有一個定論,我們只知道它誕生於三千多年前。

青銅太陽輪,現藏於三星堆博物館

只見它長得像個方向盤,圓心部分是凸起的,周圍分布著放射狀的五根芒條,芒條和暈圈的銜接處以及圓心部分都有鑽孔。

這件青銅太陽輪自出土以來就受到不少關注,各路考古專家對它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如「車輪說」、「盾牌說」、「陳設說」等等。不過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它是「表現太陽崇拜觀念的一種裝飾器物」。

也有學者在此基礎上對它做了深化析讀,認為它「是一種具有幾何學考量的、能展示季節概念的、有實用價值的太陽回歸年具象物,是一具來自遠古的十月太陽曆年輪。」

按這種邏輯進行推演的話,當時的人在使用這個青銅太陽輪時,很有可能是要先把它固定或者嵌在木板上,再在鑽孔里插上竹竿。

這麼一來人們不僅能夠根據竹竿日影長度的變化確定一天的時辰,還能根據竹竿日影兩次最長(短)所需的時長來確定回歸年的天數,這件青銅太陽輪就同時具備了圭表和日晷的功能。

當然了,這一切都只是猜測,事實究竟是怎樣的,還需要更多的發現、時日和研究才能揭曉。

05

1976年,位於河南安陽的殷墟婦好墓里出土了一套前所未見的、神似煤氣灶的複合炊具,考古學家們將其命名為「三聯甗(yǎn)」。

商,婦好三聯甗(yǎn),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甗(yǎn)就相當於如今的蒸鍋,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流行於商代至漢代。起初甗是用陶製成的,後來逐漸演變為青銅製品。有了它以後,我們才做出了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

甗共由兩部分組成:上半部分是甑(zèng),也就是籠屜,用來放置被蒸的食物,底部有許多透氣的小孔;

陶甑,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下半部分是鬲(lì),用於盛水,相當於現在的湯鍋;

饕餮紋鬲,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延伸閱讀:一口氣讀懂青銅器:鼎鬲簋觚爵甗觶斝匜簠盨罍瓿彝觥卣……)

甑跟鬲組合在一起就叫甗,有連體的,也有分體的:

四蛇飾(分體式)甗,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至於這套可以同時蒸煮多種食物的婦好三聯甗,不僅實用性強,顏值也很高——

每個甑的甑耳都是圓雕獸頭的模樣,甗口是兩組聚首相對的夔(kuí)龍,龍和獸刻畫得都威風凜凜;

甑下面的方案頂面上是三條纏身龍紋,四角則是牛頭紋,案四周的側面分別是在一周垂三角紋上部鑄出十二條動態極強、面目猙獰的夔龍,其間又隔以大圓渦紋;

中間鬲口內壁、甑內壁及兩耳下外壁上刻有"婦好"的銘文,再加上腹足還留有煙跡,所以專家推測,這套炊具很有可能是婦好生前宴饗或祭祀時使用的。

06

說到廚房用具,1984年出土於三國東吳大將朱然墓中的這件越窯青瓷方格盒,還跟學校食堂的餐盤撞了臉呢:

如果說生活用具長得像還比較容易理解的話,那下面這些電子科技產品的「同款」們就真的讓人一臉震驚+懵逼了——

比如這件和智慧型手機相似度高達99.9999999%的石鏟,如果沒有標識,誰能想得到它竟然誕生於二里頭文化時期?

還有這件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院、用途待考的「雲紋五柱器」,怎麼看都像家裡裝的路由器呀!

以及這件西周時期的四足帶蓋方鼎,網友們看了都在問,這真的不是安卓機器人的原型?

你看,這不查不知道,一查竟然查出了這麼多「現代感十足」的文物。

所以平常要是沒事兒就多去博物館逛逛好了,總有一些小驚喜在等你發現哦~

註:文中圖片如未標明出處,均來源於網絡

參考文獻:

《說匵——中國早期的婦女用品:首飾盒、化妝盒和香盒》

李華峰《中國古代妝粉的種類和製作工藝研究》

李剛《我國古代牙刷的發明和發展》

潘素娟張闖輝《植毛牙刷發明小考——從內蒙古博物院藏植毛牙刷柄談起》

吳大澄《權衡度量實驗考》

彭元江《三星堆青銅輪形器與十月太陽曆》

吳樾《婦好三聯甗——神巫文化與人本文化思想的交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