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端為什麼會「大事不糊塗」他的故事能給我們多少處事的大智慧?

老樊說史 發佈 2022-09-27T14:11:18.979992+00:00

李贄是明代思想啟蒙運動的第一人,他為官、做學問、講學傳授知識,樣樣不誤,他創立的思想和學說,不亞於思想大家王陽明。

呂端以「大事不糊塗」的美譽傳頌後世,得益於明代思想家李贄。

李贄是明代思想啟蒙運動的第一人,他為官、做學問、講學傳授知識,樣樣不誤,他創立的思想和學說,不亞於思想大家王陽明。他寫下一副自題聯來勉勵自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在李贄筆下,呂端與諸葛亮齊名。

呂端出身於官宦貴族世家,憑藉祖上功勳,在宋太祖、宋太宗時期,做過多地官吏,歷任知縣、州通判、太常少卿、成都知府等。宋太宗即位後期,升任宰相之職,此時的呂端,已年逾六旬,朝內朝外歷練了三、四十年之久,練就了成熟、穩重的性格,與世無爭,氣度非凡,堪當重任。

在普通人眼中,呂端平時糊裡糊塗,得過且過,不與人一爭長短,他被拜相時,難免有人小瞧,只有宋太宗趙炅慧眼識才,他堅信,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並不糊塗。《宋史•呂端傳》記載:「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大臣們認為呂端糊塗,是源於一件事。早年,呂端在魏王趙廷美的開封府尹擔任通判,有一次,趙廷美的親信喬璉來找呂端,請求他關照,幫助自己私販一批竹木,為王府賺些私錢。呂端是趙廷美的手下,又與他關係頗好,面子上過不去,便答應了他們,給他們販賣竹木行了方便。後來,販賣竹木的事情被人揭發,所牽涉到的人全部都受到朝廷懲處,只有呂端自身正沒有伸手拿錢,僅僅是貶官了事。

所謂小事糊塗也救了呂端。後來魏王趙廷美因反叛罪行,開封魏王府高官全部受到牽連,一大批親信被處斬並抄家,所屬官員盡皆流放,可呂端由於竹木事件早先被貶出開封府,這次倒安然無恙。

呂端為人正派,寬厚待人,處事忠恕,善交朋友,仗義疏財。 他為政多年,經驗豐富,處理政務的能力非常強。宰相趙普就曾稱讚呂端說:「我見呂公奏事,得到皇上的嘉許,看不見他顯出得意;受到別人的挫抑也看不見他顯出沮喪或恐懼。他喜怒不形於言色。真是做宰相的人才啊!」足以說明,呂端在君臣心目中不但是傑出的,而且還是完美的。

至道三年(997年)二月,宋太宗趙炅病重,朝廷面臨平穩傳承的關鍵時刻。本來襄王趙元侃被立為太子,承襲大位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宋太宗的貼身太監王繼恩卻另有打算,他曾經和太子之間有過過節,受過太子斥責,擔心太子即位後對自己不利。太宗病危時便著手策劃政變,他巧妙聯合李皇后、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知制誥胡旦等,密謀由宋太宗長子趙元佐繼位。

這一切呂端看得清清楚楚,為了確保皇位平穩過渡,宋太宗駕崩之後,呂端情急之下把前來告知皇帝死訊的王繼恩,反鎖在自己的府中,設專人嚴加看管,一下子切斷了串聯政變的幾個人之間的必要聯繫,才沒有發生蓄謀已久的政變,使太子趙恆穩穩坐上皇位。正是呂端關鍵時刻的當機立斷,避免了一次宮廷之內的殘酷鬥爭,減少了流血犧牲和社會動盪。呂端「大事不糊塗」,又一次閃爍了人性的光輝。

在一次宋夏戰爭中,宋朝的軍隊抓住了西夏王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準備下令處死她,以此鎮壓打擊西夏的反叛勢力。於是呂端親自上朝奏議,建議不得斬殺李繼遷母親。他為了說服皇帝,引用秦、漢之爭,項羽欲殺邦之父的故事相勸。他說:「李繼遷是個反叛之人,今天殺了他母親,明天能逮住李繼遷本人嗎?如果不能的話,不就結下了更大的冤讎了,不就更加堅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嗎?」太宗聽了呂端的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問道:「照你這麼說,對李繼遷的母親該當如何處置呢?」呂端進一步建議,應該把李繼遷的母親好好供養起來,讓李繼遷回心轉意,放棄反叛。

朝廷最終採納了呂端的建議,李繼遷的母親被供養起來,李繼遷和他的兒子也不再反叛朝廷,慢慢歸順了宋朝。呂端的「大事不糊塗」,為朝廷贏得了和平和發展的黃金時段。

呂端一生實踐小事隨意、大事不糊塗的處世原則,暗含一定的哲理,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不糾纏於小事,集中精力攻克大事、難事。分清輕重緩急,分清大事小情,節約時間,節約資源,解決人生當中最要緊、最值得的事情。

2、重大事情面前絕不含糊。關鍵階段、重要事情來臨,要毅然決然,全力以赴,不得優柔寡斷、輕描淡寫,隨意應對,要把事情解決得完美無缺。

3、把公共利益始終放在個人利益之上。所有的人都是社會人,人的社會屬性不可掩蓋,災難來臨,只有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選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