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宋朝時的城市建設

地理歷史冷知識 發佈 2022-09-27T15:14:02.045449+00:00

吳越西府杭州、南宋都城臨安府杭州,五代時為吳越國都城西府,又是未經唐末戰亂破壞的少數城市之一。城西的西湖經唐代白居易主持開修,五代時又多次疏浚,再現西湖的美景,促進了杭州的繁華。



吳越西府杭州、南宋都城臨安府杭州,五代時為吳越國都城西府,又是未經唐末戰亂破壞的少數城市之一。

北宋時,仁宗稱讚為「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城西的西湖經唐代白居易主持開修,五代時又多次疏浚,再現西湖的美景,促進了杭州的繁華。北宋歐陽修在嘉祐四年(1059)時,盛讚杭州「今其民幸富完安樂,又其俗習工巧,邑屋華麗,蓋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於江濤浩渺煙雲杳靄之間,可謂盛矣」。說明當時的杭州是座風景如畫,居有五六十萬人的繁華的外貿港城市。尤其是元祐五年(1090)蘇軾主持的大規模的疏浚西湖,是一次帶根本性的水利建設,奠定了西湖的基本格局,增添了為後人稱美的蘇堤及六橋,使西湖景色更為秀美。

南宋初年,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南宋定都臨安,此後修宮殿,建城池,雖遠不能與舊都開封相比,但繁華興盛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稱之為「行在所」,只是表示「首都」名義上仍是東京開封府而已。

南宋臨安府城是在五代吳越國的西府城基礎上修建的,北部緊縮而東南部擴大,並改土城為磚城,南北長而東西窄,呈腰鼓形,俗稱腰鼓城,城周36里。宮城是原杭州知州的牙城所改建,在臨安城內東南部的鳳凰山下,前朝後寢,前朝主要宮殿為文德殿,是最主要的大殿,始建於「紹興和議」簽訂之際,因用度不同而更易殿牌,文德、紫宸、大慶、集英四殿及明堂,實為一殿;也建有收藏先帝文集的閣,雖有龍圖、顯文等九閣名,實只一閣,宮城是南宋最輝煌的建築群。

臨安也有一條貫通南北的御街(天街),由於南宋宮城建在臨安城的南部,這條御街因而從宮城的北門「和寧門」開始,首先是南宋朝廷的中樞機構都堂、樞密院、中書門下省、尚書省及六部等,御道兩側也是商業中心區,茶館酒樓更是遍布全城各商業街區,每日清晨五更早市開始,直到後半夜三四更才停業,而有一些飲食店更通宵營業,晝夜不停。也有集各種雜技、說唱藝術於一地的瓦子,主要集中在御街兩側及附近地區,有大瓦子(又名上瓦子)、中瓦子、下瓦子(又名北瓦子)、南瓦子等,以北瓦子為最大,有勾欄十三座,有說書、講史、雜技、樂舞、木偶戲,以及早期雜劇、說唱等,瓦子中或附近通常有大小酒樓,著名的熙春樓在南瓦子,三元樓在中瓦子,日新樓在下瓦子等,城外郊區也有不少瓦子。還有不少專業性的商業街道,供應這百萬人口大都市的各種貨物,北關外的米市橋、黑橋,新開門外草橋下南街的米市,是供應全城食米的集散地。


此外,如炭橋的藥市、官巷的花市、融和坊南官巷的珠子市,以及肉市、菜市、布市等等。華北的主要都市唐代後期的財賦幾乎完全依靠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通過運河將江南財賦運往關中,地處運河要津的汴州,成為中原地區的重要經濟中心,並成為軍政要地。後梁建都汴州,改為東都開封府,而以洛陽為陪都建為西都河南府,雖然後唐時改都洛陽,而以長安為陪都,但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都以汴州為東京開封府,作為首都;以洛陽為西京河南府,作為陪都。長安、洛陽在唐末、五代逐漸衰落,到北宋時才又逐漸繁榮起來,河南府(洛陽)是京西北路首府,是華北僅次於首都開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河東地區的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是唐代的北都,後梁時是晉王李克用父子據有河東時的首府,後唐、後晉、後漢都以此為據地而奪取政權,為興王之地,建為北都、北京,後周時北漢割據河東,以太原府為都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五月,滅北漢後降太原府為并州,平毀舊城,移治榆次(今屬山西);七年二月,移治陽曲縣唐明鎮(今太原),後為河東路首府,是河東地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嘉祐四年(1059)十月又升為太原府。

大名,唐末為魏州(今河北大名東),是魏博節度使駐地,為河北地區重鎮,後唐莊宗即帝位於此,建為都城東京興唐府,滅後梁以後,移都於東都洛陽,魏州改為鄴都,作為陪都之一。後晉改為廣晉府,後漢改為大名府,後晉、後漢、後周都曾建陪都於此,稱為鄴都,直至後周太祖末年才廢。北宋時為河北東路首府和大名府路帥司所在地,慶曆二年(1042)建為北京,成為陪都之一,此地地處河北平原南部中心地帶,西臨黃河,是水陸交通要衝,河北南部的經濟中心,城市規模略次於開封、洛陽。

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唐末為鎮州,是成德軍節度使駐地,西控井陘,為河東、河北交通門戶。後唐初建時,曾以鎮州為北都,升為真定府。後晉末,遼太宗攻占中原地區時,曾建為中京,作為攻取河東的基地。北宋時為河北西路首府、真定府路帥司駐地,是河北中部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五代後梁宣武軍(後唐改歸德軍)節度使駐地,為大運河上的重鎮,後周疏浚運河後,日益繁榮。它是宋朝的興王之地,後升為南京應天府,京東路、京東西路首府,是京東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著名的應天府書院,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

京兆府(今陝西西安),唐代的首都,由於五代、宋代全國政治中心的東移,宋代經濟重心已南移,京兆府在全國的地位下降,後梁改為大安府(一作雍州),設佑國(後改永平)軍節度使,降為地方性城市,後唐時升為西京京兆府(陪都),廢節度使軍額,再次成為中心城市。後漢、後周雖仍稱京兆府,又設節度使軍額,已作為地方城市。北宋時為西北地區首要軍事重鎮,雖稱京兆府,但長官只稱知永興軍,軍事因素遠重於經濟因素。直至北宋末「宣和二年(1120),詔永興軍守臣等銜不用軍額,稱京兆府」。北方的軍事重鎮還有秦州(今甘肅天水)、延州(今陝西延安)、定州(今屬河北)等。

南方主要城市揚州(今屬江蘇),地處長江、運河交匯處,唐末遭戰亂破壞,加上運河北段淤塞,一度衰落。五代時吳國割據淮南、江南地區,建都揚州,改為江都府,經濟逐漸恢復。南唐建立,遷都西都江寧,以江都為東都。後周時占領江都,復稱揚州,運河重新修通。北宋時揚州是兩淮東路首府,再次成為東南財賦的匯集轉運地,也是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唐代為昇州,五代時吳改為金陵府,南唐建為都城,改為江寧府。自隋滅陳,六朝故都建康被平毀,南唐重建府城,成為政治、經濟中心。宋初又降為昇州,是江南路,江南東路首府,後升為江寧府。南宋時成為陪都,改為建康府,與鎮江(今屬江蘇)同為江防重鎮,是江南的重要經濟中心。

蘇州(今屬江蘇),五代時屬吳越國,宋屬兩浙西路,北宋末改為平江府,是唐宋時期的東南財賦中心,農業、手工業發達,商業興盛,北宋末成為外貿商港,南宋時更為繁榮,是最繁華的都市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說明蘇州與杭州的富庶與繁華。而「蘇湖熟,天下足」,又說明以蘇州和湖州(今屬浙江)為代表的江南農業之發達程度,為蘇州等城市的繁榮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明州(今浙江寧波),唐代後期即是外貿港口城市,五代時屬吳越國,繼續得到發展,宋代達到鼎盛時期,南宋升為慶元府。設有外貿機構市舶司,是宋代,尤其是南宋與日本、朝鮮友好往來與通商貿易的主要港口,與東南亞和廣東、福建的貿易也很興盛,是與廣州、泉州並列的三大海港,還是重要的海船建造基地。

泉州(今屬福建),自唐代中葉建城後,不久即成為東南沿海的四大外貿海港之一。五代時閩國雖以福州為都城,而海外貿易仍以泉州為主。閩國滅亡後,留從效、陳洪進相繼割據漳(今屬福建)、泉地區30多年,即以泉州為首府,海外貿易更是其重要的經濟活動。但是,北宋前期只在廣州、明州、杭州設外貿機構市舶司,遂使唐末五代繁華的泉州,不能公開地進行海外貿易。元祐二年(1087)才設立市舶司,外貿得到迅速發展,到南宋後期成為最大的外貿港口,超越了長期占首位的廣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