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4年的那一箭,造就了真正的三國鼎立

撕書賊 發佈 2022-09-27T15:29:37.835676+00:00

公元214年,一位不知名的小兵向對面攻城的隊伍里射出了生命中的最後一支箭,卻不想這支箭改變了三國的歷史,甚至說真正造就了三國鼎立。在三國里,總有一些小小的事件,改變歷史的走勢。比如說馬躍檀溪的「的盧」,比如說郭嘉的早夭,又比如說孫策的被刺,還有今天我們說的這一箭。

公元214年,一位不知名的小兵向對面攻城的隊伍里射出了生命中的最後一支箭,卻不想這支箭改變了三國的歷史,甚至說真正造就了三國鼎立。

在三國里,總有一些小小的事件,改變歷史的走勢。比如說馬躍檀溪的「的盧」,比如說郭嘉的早夭,又比如說孫策的被刺,還有今天我們說的這一箭。

214年那一箭,誰射出來的並不重要,重要的他射中的人是龐統。

龐統,又稱鳳雛,三國蜀漢著名謀士,在臥龍鳳雛還沒成為搞笑名詞之前,他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

話說赤壁之戰後,劉備占據了荊州,建安十六年,法正奉劉璋之命,請劉備入川打張魯。私底下,法正向劉備獻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

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跟他分析了荊州的劣勢和益州的優勢,又說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應變。

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自己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

打完張魯後,曾經給劉備獻地圖的張松被兄長告發,劉璋處死了張松,導致了劉備和劉璋之間的合作關係破裂。這時候龐統向劉備獻了「上中下」三條密計。

上計挑選精兵,晝夜兼行偷襲成都,一舉拿下;

中計,假裝回荊州,誘殺附近的蜀中名將和精銳部隊,然後宣布進兵成都;

下計回荊州,勵精圖治,再慢慢進圖益州。

如果猶豫不前,將會有大難,不能在此地久留。劉備最後選擇了中計,進攻成都。也正是這次選擇,改變了龐統的命運。

214年,劉備在攻打雒城時,龐統被飛箭射中身亡,時年三十六歲,死後葬於落鳳坡。

因為龐統的死,劉備急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帶兵西進,最終拿下成都,後來蜀國的基本輪廓由此形成。

諸葛亮等人離開荊州後,現在的荊州就只剩下關羽鎮守了。

咱們再來說說荊州不是一個城,而是一片區域,共分七郡,關雲長單刀赴會後,基本上孫權與劉備一邊占領三個郡。另一個郡在曹操手裡。

順便科普一下,劉備借荊州借的是南郡,這是荊州府治所在地。就像現在市政府所在地。

這個荊州太重要了,往北可以打曹魏,往西可以打蜀漢,沿江東下呢可吞吳。所以圍繞這個荊州三家都在作文章。除了東吳,另外兩家誰得荊州都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關羽,後世尊稱武聖人。但是他本人多多少少還是有點缺點的,按陳壽的話說是剛而自矜。由他來守荊州不是最好選擇。尤其是他在江夏打敗文聘後,乘勝追擊進行北征,有了後面著名的「水淹七軍」的故事。

人都是這樣的,你在前面進攻,後防一定空虛,而這時候,偷襲後防的是孫權。彼時的孫權在逍遙津吃了大虧,眼光全放到荊州上來了。呂蒙白衣渡江,拿下荊州。

而北征的關羽腹背受敵,在遲遲拿不下的樊城,被徐晃所敗,丟了荊州,只能敗走麥城,準備突圍回益州,結果被孫權的軍隊所擒殺。

關羽不死,三國不立。至此,孫權拿下荊州,魏蜀吳三足鼎立正式形成。

現在我們再回去捋一下,如果沒有那一箭,龐統不會死,龐統不死,諸葛亮就不入川,而是協助關羽守荊州,荊州也不會被呂蒙偷襲,所以說,公元214年那一箭,造就了真正的三國鼎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