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人」中的楊玉環到底有多美?

青年文摘 發佈 2022-09-27T18:37:43.844864+00:00

當年,冰心老人在《關於女人》裡說,世界上若沒有女人,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夜讀·開卷有益

女性是個永恆的話題。


當年,冰心老人在《關於女人》裡說,世界上若沒有女人,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拋開比例不談,真、善、美也是人類的永恆追求。


我希望這本書里有屬於歷史的真,屬於詩詞的美,還有屬於價值觀的善。


希望我們和我們的前輩一樣,不僅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采,有「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風度,更有「長揖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的眼光,有「蜀錦征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的豪情,只有這樣,我們才終能堅信:「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學者蒙曼

《蒙曼女性詩詞課 哲婦》自序


楊貴妃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作者:蒙曼


唐朝貢獻了兩位在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女性。一位是最有權勢的女皇武則天,還有一位,就是最迷人的美女楊貴妃。


楊貴妃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很廣,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她是個肌膚豐艷的胖美人,她先是嫁給了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琩,然後才被唐玄宗父納子妻,據為己有。因為她的專寵,娘家人都跟著雞犬升天,她的堂兄楊國忠更是一路當到了宰相。


然而,樂極生悲,安史之亂突然爆發,楊貴妃暴死在馬嵬坡前,大唐的開元天寶盛世也隨之戛然而止。


本文不想再描述她人生中的這些大關節、硬指標,而是要跟大家分享另外兩個話題:


第一,楊貴妃生前為什麼能得到唐玄宗的寵愛?

第二,楊貴妃死後,為什麼又能得到歷代老百姓的同情?


楊玉環 /《唐明皇》劇照,林芳兵 飾


楊貴妃為什麼能得唐玄宗的寵愛?一個最通俗的理由,就是她長得美。


詩仙李白曾經寫過三首《清平調》,專門誇讚她的風采。就拿流傳最廣的第一首來說吧: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什麼是「雲想衣裳花想容」?看見雲彩,就想起你飄動的衣裳;看見牡丹,就想起你嬌艷的臉龐。衣袂如雲,美人如花這樣的比喻早就用爛了,詩仙卻另闢蹊徑,既不說人像物,也不說物像人,而是說看見那最美好的風景,就能聯想到那最美好的你,這是多麼新奇,多麼富有感染力的說法呀!


「春風拂檻露華濃」呢?所謂春風,既可以指自然的春風,也可以指皇帝的恩寵,因此,這句詩既可以理解為在春風的吹拂之下,帶著露水的牡丹隨風搖曳,盡展芳華;也可以理解為貴妃在皇帝的恩寵下綻放青春,展現出迷人的風采。這就叫人花一體,一語雙關。


這句詩還啟發了後世的翻譯家,當年,美妝品牌 Revlon 進入中國,被翻譯成「露華濃」,真是神來之筆。


接下來呢?「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群玉山和瑤台,都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女神的世界。這樣美艷的妃子到哪裡找呢?應該不是在群玉山,就是在瑤台吧?這其實是把楊貴妃比作了神仙姐姐,說她超凡脫俗,驚為天人。


這首詩寫得辭藻華麗,氣象高華,當然體現了詩仙的水準。不過,這畢竟是唐玄宗點名讓李白唱讚歌,所以難免帶點應制詩的空洞,寫得比較抽象,我們看完了,還是不大明白楊貴妃到底是哪一種美。


其實,美本來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普天之下,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審美標準。個人覺得,唐玄宗喜歡楊貴妃,不是籠統地因為她美,而是因為她有一種特別的天真之美,藝術家之美。



什麼叫天真之美?說白了,就是她只想玩樂,不想政治。


此前談到過,皇后也好,妃子也好,不僅是皇帝的伴侶,更是個重要的政治身份。所有成熟的后妃都應當明白國家大事,而且,還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國家政治。


比如長孫皇后,聽說唐太宗要殺魏徵,就要穿上華服,祝賀唐太宗君明臣直,敦促唐太宗納諫;再比如班婕妤,知道皇帝要專門製作雙人座的豪車,和她一起遊玩,就要拒絕皇帝,還要提醒他多和大臣交流,不要整天在後宮瞎混。


可是楊貴妃不一樣。皇帝要辦晚會,她就興致勃勃地彈琵琶、跳舞;皇帝和親王下棋,她雖然棋藝不精,但也重在參與,一旦看到皇帝要輸了,她還要把懷裡的獅子狗放到棋盤上攪局,哄皇帝開心;甚至,就連皇帝生氣了,她也不是脫簪待罪,而是比皇帝翻臉還快,氣得唐玄宗兩次把她送回娘家,卻又捨不得,放不下,還得兩次再把她接回來。


接回來之後呢?白居易《長恨歌》說得最好:「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接回來之後,她還是玩,而且玩得更歡快了。


她從來沒思慮過政治,也沒幹預過政治。就連她的堂兄楊國忠當宰相,也不是因為她施加了什麼影響力,而恰恰是因為她和唐玄宗一起玩樗蒲,楊國忠在旁邊算輸贏,帳目算得又快又好,這才引起了唐玄宗的興趣,讓他從財政官員做起,一路做到了宰相。


在這個過程中,楊貴妃既沒有像歷史上有些皇后那樣拼命提拔外戚,也沒有像獨孤皇后、長孫皇后那樣自覺抑制外戚,她只是順其自然而已。


這是不是天真?當然是。所謂天真,就是心地單純,率性而為,這種不成熟的狀態,其實並不符合后妃的身份,但它恰恰是一種青春的誘惑,讓人,特別是已經過於成熟的中老年男性心動不已。


圖 / 《蒙曼女性詩詞課 哲婦》

作者:呼蔥覓蒜


什麼又叫藝術家之美呢?就是她並非傻玩,而是能玩出花樣,玩出水平。


一個妃子,如果只仗著傻白甜來吸引人,那麼,這種吸引力維持不了多久。但是,楊貴妃盛寵十多年,馬嵬之變的時候已經三十八歲,依然能夠讓唐玄宗全心全意,倚仗的就不只是天真的誘惑了。


事實上,楊貴妃是一個能讓人找到精神共鳴,拔高精神層次的人,因為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家。除了眾所周知的《霓裳羽衣舞》之外,楊貴妃彈琵琶更是宮廷一絕,差不多的貴婦都在她手下受過訓練,自稱貴妃琵琶弟子。


除此之外,楊貴妃的藝術鑑賞力也非同尋常。《太平廣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楊貴妃手下有一個舞姬叫張雲容,跟楊貴妃學會了跳《霓裳羽衣舞》,而且跳得婀娜多姿,特別動人。楊貴妃專門為她寫了一首詩,就叫《阿那曲》,後來收錄到《全唐詩》裡,改名為《贈張雲容舞》。詩云:


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裊裊秋煙里。

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


你的衣袖舞動掀起香風,飄蕩不已。你的身姿是那麼亭亭玉立,像一枝紅蓮搖曳在秋天的水霧裡。你的嬌軀舞動,像輕雲剛剛被一陣柔風吹出山谷,又像是柳條被清風拂動,劃破了池水,盪起了漣漪。


這首詩水平如何呢?客觀說來,並沒有那麼好,因為它只講姿態,不講感情,做不到情景交融,在佳作迭出的唐詩中排不上名次。


但是,她描摹舞姬的姿態動作,卻非常傳神。一句「羅袖動香香不已」,就讓我們知道這是一支慢舞,舞蹈的動作一定不大,甚至好像是靜止的;但其實,那舞姬的衣袖卻一直在輕輕抖動,否則,又怎麼會有那一陣陣香風飄蕩不已呢?


這就是行家看行家,行家說行家,只有真正懂舞蹈的人,才能把舞姿寫得那麼曼妙,而且自然而然地,對舞蹈者流露出那麼一種我見猶憐的欣賞。


這種「我見猶憐」的感覺,不也正是唐玄宗看楊貴妃的心情嗎?唐玄宗本身就是一位高明的藝術家,他在楊貴妃身上看到了藝術家的天分,找到了知己之感。


圖 / 《蒙曼女性詩詞課 哲婦》

作者:呼蔥覓蒜


我為什麼要強調這兩點呢?其實是想說,楊貴妃作為四大美人之一,是否真的美出天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這種天真之美和藝術家之美太符合唐玄宗晚年的心境了。


唐玄宗最愛的女人,前後換了三個。第一個是結髮妻子王皇后。當年,唐隆政變,生死存亡之際,出身武將家庭的王皇后曾經親自參與謀劃,他愛王皇后的剛勁之美。第二個是武則天的侄孫女武惠妃。開元盛世時代,頭腦清醒的武惠妃為他出謀劃策,他也愛武惠妃的智慧之美。這兩位皇后,一個尚武,一個崇文;一個創業,一個守成,都曾經是他的重要幫手。


可是,到開元末期乃至天寶時代,唐玄宗功成名就,已經不思進取,只願享樂了,這時候,他尋找的也就不再是政治幫手,而是享樂夥伴了。誰是這樣的夥伴呢?當然是楊貴妃,她腦子裡只想著玩,又能玩出花樣來,這樣的人讓老皇帝沒有心理負擔,而且有精神追求。甚至,連她那豐滿艷麗的體態,都讓年過花甲的老皇帝感受到了青春的朝氣,他怎麼可能不喜歡她呢?


有一年八月,太液池裡千朵白蓮怒放,唐玄宗帶著王公貴戚都來賞蓮。那些人都嘖嘖稱讚說,沒有比這更美的花了。這時候,唐玄宗微微一笑,指著楊貴妃對左右說:「爭如我解語花?」什麼花能比得上我這朵會說話的花呢?這就是「解語花」的來歷。


唐玄宗不是擅長譜曲嗎?他把自己譜的一首曲子命名為《得寶子》,還對旁人解釋說:「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


從這「解語花」和《得寶子》,我們就能品出大唐盛世的動人之處來了,歷史上得寵的后妃也不少,又有幾個能夠得到皇帝如此直白、如此甜蜜而又如此率真的讚美呢!


圖 / 《蒙曼女性詩詞課 哲婦》

作者:呼蔥覓蒜


然而,如此迷人的貴妃,如此動人的愛情畢竟被安史之亂撞了個粉碎。


安史之亂不僅僅是大唐王朝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的轉折點。此後的王朝,也曾疆域遼闊,也曾經濟活躍,但是,若論整體影響力,卻再也沒能恢復到大唐盛世的局面。本來,擔負著讓一個王朝敗落的罵名,就已經足夠被人稱作「禍水」了,更何況是撬動了整個古代社會由盛轉衰的關鍵!


楊貴妃無疑是經典意義上的「紅顏禍水」,然而,神奇的是,一說到楊貴妃,大家率先想起的卻不是「禍水」,而是「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相比褒姒、妲己這一類「前輩」,為什麼楊貴妃會更得歷代老百姓的同情呢?我想,有兩個原因至關重要。


第一,人們太留戀開元天寶盛世了。

第二,白居易太會寫詩了。


圖 / 《蒙曼女性詩詞課 哲婦》

作者:呼蔥覓蒜


開元盛世是什麼?那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一個夢。


這個夢並不是從現在做起的,事實上,自從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從盛世的巔峰跌落下來以後,人們就開始對開元盛世充滿浪漫幻想了。


偉大的詩聖杜甫有一首《憶昔》,最能代表那個時代的評價: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什麼意思呢?想當年開元盛世,任意一個小城市都有萬戶人家。南方的稻米和北方的粟米都喜獲豐收,糧食裝滿了公家和私人的糧倉。天下太平,道路上再無寇盜,即使是出門遠行,也不必特意挑選什麼黃道吉日。川流不息的大車小車把精美絕倫的齊紈魯縞販運到全國各地,老百姓們男耕女桑,各安其業。


詩中描述的景象多美好啊,簡直就像是桃花源。這當然不完全是真的,就算是開元盛世,也照樣有貪官污吏,有懷才不遇,有流離失所。但是,離開這個時代越久,人們就越懷念它,也就在內心裡把它描繪得越美好,越神奇。


這麼神奇的高光時刻,由誰來做形象代言人呢?


有兩個人脫穎而出了。男的是李太白,女的就是楊貴妃。


李白為什麼能入選?「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麼自由傲岸,不正象徵著開元盛世的精神高度嗎?


楊貴妃為什麼能入選?「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這麼風華絕代,不正象徵著開元盛世的雍容華貴嗎!


其實,無論是李太白還是楊貴妃,大放異彩的年代都主要在天寶,而不在開元,但是,人們還是願意把他們和開元盛世聯繫在一起,覺得他們就代表著那個時代的錦天繡地,滿目俊才。


既然人們不願意否認這樣一個黃金時代,又怎麼會忍心否認這個時代的形象代言人呢?


這樣一來,我們就會自覺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記憶,雖然楊貴妃身上同時存在著優秀的藝術家和不合格的妃嬪兩種形象,但我們總是更願意想起霓裳羽衣舞,而不是「從此君王不早朝」。


這不就和我們回憶少年時代,總覺得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樣嗎?



再看第二個理由,白居易太會寫詩了。


我們現在一說起楊貴妃,首先想到的就是《長恨歌》。


白居易為什麼要寫長恨歌?根據陳鴻的《長恨歌傳》,他本來是有一個「懲尤物,窒亂階」的大主題。所謂「懲尤物,窒亂階」,就是讓人們以史為鑑,警惕紅顏禍水。白居易的文藝主張一直是希望文以載道,希望文學能夠為現實服務。寫一首有教育意義的詩篇,應該也算是白居易的願心。


可是,白居易畢竟是個詩人,而唐代的詩人都是深於情的。寫著寫著,他就忘了願心,回到本心了。


於是,唐玄宗與楊貴妃那卿卿我我的愛情就滲透進去了,兩個人生離死別的悲情也滲透進去了,甚至,唐玄宗在人間「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苦苦追尋,楊貴妃在天上「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戀戀不捨也都滲透進去了,最後,人們印象最深的已經不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變亂,而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深情。


這深情是屬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但它也可以屬於劉蘭芝和焦仲卿,屬於陸游和唐婉,屬於人世間所有兩情相悅的甜蜜愛人,也屬於人世間所有愛而不得,或者得而不久的苦惱人生。


這樣一來,人們再看《長恨歌》,看楊貴妃的故事,就會不由自主地把自身的感情和人生經驗都帶入進去,而一旦帶入深厚的情感,也就恨不起楊貴妃來了。不僅恨不起來,反倒是對她充滿了同情。


甚至,後人還根據《長恨歌》中「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詩句,幻想著楊貴妃渡過了馬嵬之變的難關,輾轉到了日本。這哪裡是事實,這分明就是情感的力量啊!


所以說,白居易太會寫詩了,他不僅懂得技巧,更懂得人心。他把楊貴妃塑造成了一個搖擺的形象,她明明是危險的,可是,她又實實在在地吸引著你。


楊玉環 /《唐明皇》劇照,林芳兵 飾


說起來,楊貴妃真是一個生錯了年代,也生錯了環境的女子。


她沒有長孫皇后那種「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的自信自覺,也沒有上官婉兒那種「自言才藝是天真,不服丈夫勝婦人」的驕傲倔強。如果生在民間,她本來可以成為一個撒嬌發嗲的小家碧玉;如果生在今天,她也可以成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優秀藝人。


她只要美就夠了,她就不該成為一個政治人物。


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她沒有身處大唐盛世這個大時代,沒有參與到波詭雲譎的政治變動中,她在歷史上也就不會留下名字,留下波瀾起伏的生活軌跡,留下感天動地的愛情傳奇。


這可能就是歷史的殘酷,同時也是歷史的慈悲吧。



摘自《蒙曼女性詩詞課 哲婦》,講述詩詞背後28位女子的精彩人生,以及她們背後的中國史。《詩經》說「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有本事的男子成就一個國家,有本事的女子毀掉一個國家。這是歷史的偏見,反映了古人觀念上的不完整和不公平。女子有的成城,有的傾城,成城和傾城間,比男子有更多的幽微隱曲,也因此產生了更多的詩詞和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