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不蹈覆轍——二戰德國猶太人大屠殺中的科學家

你保證別打死我 發佈 2022-09-27T19:17:01.383934+00:00

從古至今,歷史上發生的屠殺數不勝數,但納粹大屠殺一直是學者關注的重點,除了因為納粹大屠殺死亡人數眾多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國家舉國之力對另一個種族實行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種族滅絕,這樣的事件發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的歐洲文明最為發達的德國,現代與原始、科學與愚昧、法治與文明交織。

科技是把雙刃劍。

科學家也是。

他們可以是身披聖光的天使,

也可以是令人膽寒的魔鬼。

本文帶您了解二戰德國猶太人大屠殺中那些以科技為名、行魔鬼之事的科學家的往事。

銘記歷史,不蹈覆轍。

長文預警,本文約14300字,閱讀時間約10-15分鐘!


一、納粹大屠殺的歷史淵源

從古至今,歷史上發生的屠殺數不勝數,但納粹大屠殺一直是學者關注的重點,除了因為納粹大屠殺死亡人數眾多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國家舉國之力對另一個種族實行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種族滅絕,這樣的事件發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的歐洲文明最為發達的德國,現代與原始、科學與愚昧、法治與文明交織。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樣的種族滅絕在第三帝國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阻力,這意味著納粹控制了絕大多數人的思想,或者更確切地說,包括科學家在內的大部分德國人從內心厭惡猶太人甚至支持屠殺猶太人。科學家幾乎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們的思想遠比普通人更加成熟和堅定,他們為何支持納粹大屠殺?

其實,納粹大屠殺與反猶主義有直接的關係,反猶主義是納粹大屠殺最深刻的歷史源頭。反猶主義有長久的歷史,並非始於納粹,但是納粹大屠殺將反猶主義推向頂端,並且衍生出支持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核心理論一種族主義。

西方學界將反猶主義分為宗教反猶主義、世俗反猶主義、種族反猶主義三類,可以說,反猶主義是由宗教、經濟、哲學等多方面原因造就的。

首先,宗教鬥爭為反猶主義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宗教反猶主義由來已久,基督教和猶太教之間的矛盾極其深厚。基督教是在猶太教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自從基督教脫離猶太教母體之後,便與猶太教對立起來,新興的基督教通過打擊猶太教試圖獲得地位以及信仰,維護其統治。

在這之後,馬丁•路德開創了新教,他企圖讓猶太人皈依新教,此願望破滅之後,他轉而言語攻擊猶太人,路德發表的《猶太人與他們的謊言》一文,沉重打擊了猶太人。他向當局提出了解決猶太人的七條建議,這七條建議是:第一,火燒猶太教堂;第二,拆毀他們的房;第三,消除宗教經;第四,禁止拉比教學;第五,解除對猶太人的保護;第六,禁止高利貸;第七,年輕猶太人用汗水掙飯吃。並且還有補充,如果年輕猶太人看起來危險,就把他們趕出該國。

希特勒十分推崇路德的觀念,在《我的奮鬥》中對路德表示高度讚揚,「真正偉大的政治家和所有重要的改革.....了弗里德里希大帝,我們還有馬丁•路德和理察•華格納。」

因此,希特勒在納粹屠猶時期基本上將路德的這七條建議付諸於實際行動,甚至可以說,路德提出的七條建議為納粹提供了行動綱領。

基督教將獨特的反猶太教的觀念傳播給每一個基督徒, 使得他們大部分形成了對猶太人的偏見和刻板印象,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偏見愈加深刻,從而影響到地域以及生活中對於猶太人的擠壓和排斥,這極大程度上滋生了德國種族主義。

納粹德國正是把長久以來形成的的宗教反猶觀念最大利用化,讓大多數雅利安人對屠殺猶太人持沉默甚至是贊同觀點。

第三帝國時期,反猶主義深入每一個德國人的內心,哪怕受到過高等教育的科學家,一直處於這樣的環境中,不自覺的會對猶太人產生懷疑,下意識的遵從多數人的思想。反猶主義就像一粒種子一樣埋藏在德國人的心中,納粹為其施加養分,讓其蓬勃生長,納粹大屠殺中猶太人孤立無援的原因之一就是宗教反猶主義深入人心。

其次,德國人和猶太人之間的經濟矛盾為反猶主義提供了發展條件。

世俗反猶主義與經濟息息相關。很久之前,由於宗教等各方面原因,猶太人在很多行業中都被限制,他們為了生存,只能在「被上帝詛咒」的行業——金融業中發展, 放高利貸成為猶太人的生活來源,基督徒多向猶太人借貸。

這樣的情況下,猶太人越來越富裕,隨著基督教和猶太教爭鬥逐漸激烈,他們的財富被當權者覬覦,時常出現「煽動窮苦居民迫害猶太人」的行為,但猶太人在夾縫中還能獲取生存的機會。

直到一戰戰敗後,長久以來的矛盾像火花一樣炸裂開來,被割讓的領土、巨額的賠償、被限制的軍事等各方面給德國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極端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不斷發酵,德國迫切想要擺脫這樣的崩潰的狀態,納粹黨在這時「脫穎而出」,希特勒將一戰戰敗的原因推脫到猶太人身上,利用民眾的民族主義達到自己上台的機會,並且承諾建立一個沒有猶太人的德意志帝國,實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猶太人的財富讓他們存活,但又讓基督徒愈加厭惡,納粹德國不斷宣傳猶太人奪走了本該屬於德國人的工作崗位也是出於對猶太人財富的嫉妒,這種情況就在這樣一個怪圈中不斷循環,反猶主義在這不斷激化的經濟矛盾中愈演愈烈,直至納粹大屠殺的厄運降臨。

第三,哲學為反猶主義提供了理論武器。

德國被稱為「理性的國度」的重要原因是德國誕生了無數的哲學家,如:康德、尼采、黑格爾等,他們的思想對德國人影響極大,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這些哲學家的思想更加熟悉且理解更加深刻。

可怕的是,這些哲學家中有許多人是反猶太人的,在《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一書中,康德明確表述:「猶太教算不上真正的宗教,只是一定數量的人組成的群體。」這其實從根本上否定了猶太人的宗教性質,康德對於猶太人的誤解對於德意志民族影響深遠,並且他還建議對猶太人實行「安樂死」,這不是肉體上消滅猶太人,而是從宗教上清除猶太教,使猶太教消亡。


這些思想深刻影響著德國文化精英,大學校園一開始就成為反猶的前沿陣地,大部分納粹科學家都經歷了宣傳反猶言論的校園時光,民粹主義、種族主義盛行一時,風靡校園。希特勒汲取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說、尼采的權力意志論、「超人」哲學,宣稱「民族社會主義政治運動和尼采哲學的共同點在於二者的世界觀基本相同,可以說,希特勒的理論建立在許多哲學思想的基礎之上,這些理論更加容易被科學家接受,納粹黨內部許多科學家士兵也是由此轉化而來的。

反猶主義像吸血蟲一樣,不斷吸附著德國的血液,影響著德國人,德國人的種族優越感越來越強,對於猶太人的厭惡與排斥更加深入和明顯,當時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歷史學家等也不斷發表文章或者言論,讚頌雅利安民族,要求驅逐猶太人。

納粹屠猶與反猶主義有著直接的關係,更可怕的是,希特勒所崇尚的種族反猶主義更多的是由知識分子以及精英們來支撐的,這也是奧斯維辛集中營「殺人流水線」所體現的工業感的重要原因。

種種原因之下,納粹在二戰中開始大規模的驅逐、屠殺猶太人,並且整個流程一直在不斷進化和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勘稱「流水線」的模板,在模板中處處體現出現代工廠的協作和配合、現代技術的樣貌、現代工程的規模化等特點,筆者將以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為例,研究納粹的整個殺人流程,探索其中的技術手段以及整個納粹工程。

二、德國科學家參與猶太大屠殺的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德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尤其在科技方面,德國可以說是領先全球,在科技領域起決定作用的科學家的地位也隨之大幅提高,知識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德國迅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在此基礎上,德國隨後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慘遭戰敗。

一戰戰敗後,德國面臨著巨額賠款和各方面的限制,1929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更使得他們雪上加霜,工、農業遭受巨大衝擊,失業率急劇上升,技術人員就業市場幾乎奔潰,德國遭受了最為嚴重的失業衝擊,空缺職位從1927年春季的1950個下降到1932年的194個, 1928年秋至1932 年之間,求職者從515人增加到1400人。職位急劇減少,失業人數越來越多,根據1933年人口普查,有59325名工程師或技術人員失業,比例高達32. 6%。

過度的擁擠和貧困使職業人士的地位大大下降,科學家的地位一落千丈,但是他們仍然沉醉於「巨大的科技進步」的迷夢中不願意醒來。社會經濟衰退引發著特定的職業危機,對於工程師來說,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工作,他們的專業精神受到威脅,他們失去了自尊,物質的痛苦是輕微的,精神的打才是致命的。

為了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有些人主張「從技術到文化」,來擺脫受教育者的從屬地位,讓工程師們提升自己的視野。斯托多拉呼籲一種高尚的、充滿希望的現實主義;而魯道夫•普朗克則宣傳一種「元技術」,將專業知識與一般文化融合在一起; 康拉德•馬舍布呼籲一種「未來的理想主義技術」,他認為工程師們要面對現實,但是除了工作、簡單和追求精神價值,他也沒什麼補救辦法。

工程師們一直在追求機器之外的意義和工廠之外的認可,因此,技術工程容易被理想主義神秘化,一些文章中譴責機械性的世界觀,甚至提出了需要「更堅強的意志力」或優越性的「日耳曼精神」。各種思想的交織和愈加緊迫的生活壓力讓工程師更加迷茫,如果這時出現一個「精神領袖」,既可以為他們提供工作,又可以給他們指引,工程師自然會堅定不移的緊跟著這個「精神領袖」的步伐。

此時在德國,納粹的統治不斷滲透,在他們自己的領域內,科學家通過他們所屬的協會被「協調」,「協調」 的概念已經成為生活各個方面納粹化的同義詞。

納粹狂熱者有時會偽裝成「協調委員會」的成員,使用威脅和誘惑相結合的說服手段,一方面, 他們採取毆打、政府命令或工作報復等負面制裁手段,另一方面,他們建議給予已經完成納粹化的科學家以如職業機會、黨內晉升和其他戰利品等獎勵。

希特勒本人也極其重視科學技術,他看到科學技術在戰爭中展現出來的巨大力量,1933 年希特勒上台之後,他希望科學技術可以為國家運動服務,於是便更加致力於發展和壯大德國工程師協會,他希望工程師協會可以在工程師專業代表的重組中占據領導地位。德國工程師協會是德國最大的工程師和自然科學家協會,創建的目的是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德國德國工程師協會就是科技和科學家的代言人。

德國工程師協會內部同樣存在很多不安定因素,失業困擾著他們,種族主義思想影響著他們,董事會不斷進行自我協調,舊董事辭職,為新董事騰出空間,這些新董事大部分是堅定的納粹分子。

新主席在協會內部不斷重申「德國工程師要支持新政府」,在沒有強制的情況下,工程師協會不斷地驅逐猶太工程師,甚至後期要求新成員提供「雅利安人」的證明,這些都意味著工程師協會已經不單純是一個技術和科學家的團體了,反猶主義的思想滲透內部。

在1935年的德國工程師協會大會上,魯道夫•赫布強調「新德國對技術的重視」,並強調國家社會主義工程師是「德國經濟的技術軍官軍團」。在各種模糊的宣傳和標題下,工程實踐轉向了納粹的優先事項:為德國公民創造工作;通過定居點在人和土地之間建立新的聯繫;「改革技術教育」,確保德國領土上的國家供應;為重整軍備服務,從而保護德國家庭。

總體來說,德國科學界在風雨飄搖的德國社會中也不能倖免於難,糟糕的德國環境成為種族主義滋生的溫床,科學家的惡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讓他們精神遭受雙重打壓。

納粹的種族清洗和反猶滲透無處不在,法律上的不安全感、信任的缺乏、價值觀的混亂和激進、財政上的困窘都深深影響著德國的工程師們,他們對於自己的任務產生了深刻的懷疑,職業抱負受挫,失業率不斷上升,現實生活慘烈。德國科學界內部已經分裂,部分科學家自此成為堅定的納粹分子,還有部分科學家本身對猶太人懷有深刻的偏見,這些科學家們是創造納粹技術工程的主力軍。

剩下的少部分不服從納粹統治的科學家要不流亡國外,如愛因斯坦、馮•布勞恩等,要不被投入集中營中,慘遭不測。這一時期的德國政治意識以絕對的高度凌駕於科學研究之上,希特勒想要培養的首先是具有堅定納粹信仰的士兵,其次才是具有專業知識的科學家。

這種種原因交織的結果,就是大量的科學家開始納粹化,成為納粹大屠殺的工具和幫凶。

三、科學家為猶太大屠殺所做的「發明創造」

  • 打孔卡制表機及其系統

希特勒想要消滅的猶太人不是以宗教信仰作為根據,而是以血緣作為依託,在德國甚至歐洲搜索關於猶太人的記錄是一項巨大的交叉索引工作。

如果當時存在計算機,可能這項工作會順利許多,但是在缺少計算機的情況下,這項工作是繁瑣和複雜的。

這時出現了一台名為打孔卡制表機的設備,也就是一個計算系統。打孔卡制表機也被稱為穿孔制表機,是由美國統計專家霍列瑞斯博士發明的,這其實是一款數據處理機器,類似於現在簡單版的計算機,當時專為美國人口普查而設計,1890年美國人口普查使用該機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更為重要的是,這款機器不僅僅可以統計人數,它可以迅速完成任何企業最繁瑣的會計工作,打孔卡制表機不僅可以計算還產生了分析,並且可以在幾周就計算出之前一個人花費數年計算的結果。

這項技術的發明是無與倫比的,霍列瑞斯決定將他的系統租用給政府,很快,德國、義大利、法國等國家的人口普查和統計部門都下了訂單。

依託自己發明的制表機,霍列瑞斯博士創立了一家專業制表公司,後因資金周轉等各種問題,被一家名為計算制表記錄公司(CTR)的公司兼併,後CTR改名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簡稱IBM,納粹德國的機器和技術其實是由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提供的,因此可以說穿孔制表機是納粹德國與只注重利益的大財閥之間勾結的產物。

該機器使得原本複雜的信息收集過程變得簡單、有條理、有組織,被大規模地運用到整個德國政府和經濟部門有關的工業生產中,大部分為囚犯在集中營中的勞動管理等方面。

1933年進行人口普查時,就已經運用了打孔卡制表機的自動化程序系統,一旦穿孔,孔欄上就建立起了一個個人信息表,性別、年齡、國籍、宗教、住址、母語、孩子數量、職業等均呈現在表上,尤其是宗教方面,新教、天主教、猶太教做了嚴格的區分。

緊接著,卡片以每小時24000張的順序通過櫃檯,系統自己跟蹤進展,然後按照程序打樣,編製成表格,非常高效。IBM德國公司還發明了種族普查,不僅列出了宗教信仰,還列出了幾代人的血統,並且還設計了人員和登記資產。

當猶太人被發現時會有一個特殊的猶太計數卡記錄了他們的出生地點,這些猶太計數卡是被分開處理的,,通過35種不同的操作交叉索引和過濾,可以顯示職業居住地和無數其他特徵,這一切與土地登記冊、社區名單和教會當局的信息相關聯,從而創建了一個奇妙的新資料庫,出現的是一個接一個職業,一個接一個城市,一個接一個街區的猶太人的存在。

在打孔卡制表機的幫助下,猶太人以一種非常簡單、快速的方式被識別、被標記,根據統計表,德國統計局就可以詳細的統計出每個地區猶太人的數量、移民狀況等,這樣,那些被沒收財富、被監禁、被驅逐出境的猶太人就很好確定,希特勒的納粹大屠殺的計劃更加方便被執行。

這類打孔卡制表機是專門為納粹德國量身定做的,整個程序也是根據納粹當局的官方要求獨家設計的並經過多次修改直至符合要求,宗教成為信息表中最重要的一項, 猶太人就這樣被挑選出來。打卡孔滲透在德國的各行各業中,醫療、保險、福利、養老院等全面普及,任何猶太血統的人從德國的每個角落清除出去。

集中營中當然也會運用這種打孔卡,奴隸勞工的識別追蹤和管理,主要也是通過打孔卡,納粹在每個主要的集中營都建立了卡片分類操作,通過描述性的卡片來識別囚犯,每張卡片都詳細的列出國籍、婚姻狀況、子女數量、入獄原因、工作技能、身體特徵等個人信息。當囚犯從火車站或者卡車進站時,成千.上萬張穿孔卡被檢查、處理,並將信息反饋給黨衛軍的經濟辦公室統計部門,研究人員將帶有編號的男性和女性與集中營的工作需求清單進行了比較,如果囚犯被選中去工作,他們的名字就會出現在列印的紙上,然後被送往附近的分營、工廠,甚至是當地的農場。

為了發現囚犯的群體的職業構成,每個囚犯的打孔卡都被送入了機械分類機,然後調整刻度盤,實行了所需要特定職業、勞動技能、年齡群體、語言能力等的分類。打孔卡制表機和機械分類機搭配合作,將囚犯的信息進行分類編碼,方便納粹更好地管理,這些囚犯以猶太人為主,他們像貨物一樣,被編號,被分類,最後的結果都是走向死亡。人們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有系統的工作到死,死亡人數在不斷上升,他們的遺體被冰冷的自動化系統編目。

從1933年起,到1945年止,IBM公司將技術置於希特勒的猶太毀滅和領土統治計劃的支配之下,德國的反猶太主義並不是IBM發明的,但是他的科學家主動提供了解決方案,就像任何技術進化一樣,每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都實現了邪惡的期望,達到了殘忍的能力的新水平。當德國想要挑選猶太人時,IBM 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並且專門定製系統;當納粹想讓猶太人進集中營工作時,IBM提供了解決方案,還進行專門分類。只要付費,該公司可以提供任何你想要的服務。

IBM的科學家們潛心「研究技術」,進行「技術創新」,但是他們不願意知道技術被用於何處,不問、不說就是當時的規矩,所以他們寧可當「睜眼瞎」,為了利益把良知拋棄。如果IBM公司沒有改進打孔卡制表機,那麼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腳步是不是會慢一些呢?選擇和區分猶太人如果單純依靠人力的話,進度會慢很多。原本用於人口普查的設備和技術卻被用來戰爭侵略,在屠殺猶太人的整個過程中,打孔卡制表機的地位舉足輕重。

  • 毒氣與毒氣室

在「最終解決方案」成為官方文件之前,特別行動隊已經開始殺害猶太人了。最初納粹採用集體槍殺的方式,他們將猶太人集中到一起,然後開槍殺死他們,開槍士兵親眼看到猶太人倒在他們面前,血流成河,這樣的畫面極具衝擊力,因此在槍殺不久,士兵們大多會產生心理、精神等各種問題,他們情緒低落,戰鬥力下降。

除此之外,特別行動隊還採取各種形式的虐殺,野蠻屠殺,他們無情地收割猶太人的性命,老弱婦孺兒童在他們眼中是單純的屠殺數字,特別行動隊的隊長們最害怕的莫過於紀律的崩潰和屠猶劊子手們虐殺狂所引起的連鎖反應。

後來納粹就苦思冥想既不讓士兵親眼目睹血腥場面又可以有效地消滅猶太人的方式,那就是毒氣殺人。特別行動隊B支隊的指揮官阿圖爾•奈比研究出用汽車尾氣屠殺猶太人的方法,並且經過和炸藥的對比試驗,確認了汽車尾氣屠殺的效果,後來他設計出一種將尾氣管接入密閉的車廂中來屠殺猶太人的方法,直至1943年春天,特別行動隊屠殺蘇聯猶太人超過100萬人。

除了黨衛軍,還有狂熱的納粹毒氣專家為此絞盡腦汁,比如維爾特。克里斯蒂安•維爾特是刑事高級專員,他曾經在一氧化碳殺人的死亡醫院工作,是無痛致死方案的神經中樞人物。1942年他奉命消滅波蘭猶太人,這位毒氣專家對移動毒氣室不屑一顧,另外設計出固定毒氣室,將柴油發動機排出的廢氣從管道打進封閉房間,偽裝成「蒸汽浴室」,他負責波蘭境內納粹滅絕工廠的技術指導,不斷刷新殺人記錄。

殺人汽車的發明者貝克爾博士為了儘快完成殺人任務,將最初密封的、沒有窗戶的汽車模仿鄉下農民的住房重新改裝成裝有兩扇百葉窗的汽車,並且讓馬達開足馬力,毒氣快速排入車中,讓猶太人窒息死亡。種種方式,層出不窮,每個納粹分子都用盡所有的腦力「發明」屠殺猶太人的方式,並且不斷進行殺人比賽。

1939年納粹在波蘭的切姆諾(Chelmno) 建立了第一個滅絕中心,納粹用三輛流動的煤氣車,利用排出的一氧化碳氣體屠殺猶太人,這是第一個大規模屠殺使用的工具,日均可以殺死1000人,這種殺人手段算是非常原始和高效了,尤其是華沙附近的特雷布林卡,成為使用一氧化碳殺人的臭名昭著的永久性毒氣室。

1941年希姆萊指示霍斯(奧斯維辛指揮官)開始在奧斯維辛大規模屠殺猶太人,霍斯為此特意去了特雷布林卡,專門研究一氧化碳的使用,並且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建立一個類似的殺人裝置。但是霍斯很快意識到,一氧化碳不夠致命且作用較慢,一氧化碳較為昂貴,不能夠作為常用毒氣大規模使用,同時也不能實現希姆萊的目標,霍斯為此尋找更好的方法,他在總結了維爾特、朗格等毒氣專家使用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殺人的經驗後,決定在帝國範圍內使用齊克隆B,而他的發現造就了目前為止現代歷史上最殘忍、最血腥的大規模屠殺毒氣。

齊克隆B是由德國的化學家弗里茨•哈伯發明的一種氰化物化學藥劑,原為殺蟲劑,一戰中用於除虱,但二戰中卻用於殺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大部分戰犯是被齊克隆B毒死的。

這種毒氣相比於一氧化碳和汽車尾氣來說,效果快,價格低廉,性能穩定,1941年霍斯還專門委託其副手在主營11號囚室進行首次實驗,納粹將850名蘇聯戰犯和波蘭病人押送到11號囚室,然後密封窗戶,經過20多小時,兩次投放齊克隆B,試驗受害者全部喪命,但霍斯仍然認為效率過低,要求改進。後期經過不斷改進和反覆試驗,在天花板上鑿開小孔,分批殺死戰俘等終於達到了毒氣的效果最大化。

齊克隆B由於價格低廉,見效快而被廣泛使用,尤其在屠殺猶太人的高峰期,往往毒氣室的第二批猶太人已經死亡,焚屍爐還沒來得及焚燒上次毒殺的猶太人。

和打孔卡制表機相類似的是,齊克隆B也專門有一個公司來生產,滿足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毒氣需求,這個公司是L.G.法本的子公司Degesch ,1942-1943年該公司向奧斯維辛提供的齊克隆B由7479公斤迅速增加到12174公斤,從中所獲純利也從45736馬克增長到127986馬克。

除了毒氣之外,還有毒氣室的建造。

奧斯維辛作為納粹集中屠殺猶太人的場地,並不是1933年就開始建立起來的,而是「最後解決」計劃之後破土動工,但早在1937年這個現代化殺人工廠的平面設計圖紙已經完成,是由奧斯維辛主營的建築辦公室繪製的,納粹高層滅絕猶太民族的計劃醞釀許久,他們也一直在按照暗中網羅各方面的殺人專家和技術專家,並且推崇技術專長與「納粹態度」結合起來。

在第三帝國, 僅靠一名專家不足以完成技術任務,他還必須是一名獻身的納粹分子。奧斯維辛中的毒氣室和火葬場在最初建設之後,不斷地擴建和升級,1941年工程博士漢斯卡姆勒率領黨衛軍經濟管理總局三處的一批官員來到奧斯維辛,並且提出要在比克瑙建造一座足以容納20萬戰俘的大型集中營,並且將原先同於毒殺和焚屍的場所納入到奧斯維辛中,使得這個死亡工廠愈加規模擴大,用以滿足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的需求。總體來看,奧斯維辛一共分為三部分,主營(1號營)、比克瑙分營(2 號營)和布納分營(3 號營),其中2號營成為納粹大屠殺的主要場所,該營的設計也是圍繞著最短時間內屠殺最多的人的目標建設的,一切均是為了實現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

最初毒氣室大部分由一些其他用途的建築改造而成的。11號囚室是首次用來測試齊克隆B的地方,因此成為奧斯維辛第一個死刑毒氣室。

由於霍斯(奧斯維辛指揮官)對齊克隆B 第一次實驗並不滿意,後期又經過改造進行了一次實驗,實驗是在原本用作太平間的房間進行的,太平間成為主營的第二座毒氣室。隨著戰犯的不斷增加,尤其是1942年初,納粹確定了對猶太人實行「最終解決」計劃之後,對猶太人的大規模逮捕使得毒氣室的需求量急劇增加。

到1942 年中期,集中營當局採取緊急應對措施,將分營旁邊的兩家農場改成了毒氣室,也就是一號掩體「小紅房子」和二號掩體「小白房子」。一號掩體長15米,寬6.3米,改造成毒氣室後,它的窗戶被封住,只剩下一些小的開口,在邊緣可以用毛氈封住,裡面的房間從4個減少到2個,每個房間只有一扇門,門的邊緣也用毛氈封閉,沒有窺視孔,兩個房間的內牆都被刷成白色。

建築物的周圍都是果樹,納粹在改建工程時,還在附近建了一個穀倉和兩個營房。二號掩體比一號掩體大,並且室內分布要更加合理。二號掩體長17.07米,寬8. 34米,分為四個大小不同的房間,並且每個房間都有出口和入口,木製天花板也被混凝土替代。這兩個新的毒氣室每天都在持續的、系統的屠殺猶太人,這些猶太人並不是德國本土的,而是德國占領歐洲後從歐洲各地輸送來的猶太人,納粹一直向滅絕猶太民族的目標邁進。

1942年秋比克瑙毒氣室由托普夫公司(Topf) 負責承建,由集中營囚犯組成的建築隊負責施工。

Prifer是托普夫公司的總工程師,他負責整個工程的設計和實施,無論是毒氣室還是焚屍爐,Prifer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完成納粹提出的要求,並且不斷調試和更新設備。這座集中營更加現代化,綜合了各方面因素「集大成」建造出來的,彼此間相對獨立,但與焚屍場緊密聯繫,毒氣室和焚屍爐基本上連接成為一個完整的流水工程。

從二氧化碳等氣體到齊克隆B,從移動毒氣室到固定毒氣室,納粹的整個毒氣設計均在不斷升級,也在不斷完善,比克瑙集中營更是將齊克隆B和固定毒氣室結合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殺器。

從整個設計及開發的過程來看,技術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最初的毒氣室可能為了滿足殺人需求臨時改裝,但和專門建設的比克瑙毒氣室還是有本質的區別,設計圖紙、設計方案、設備等均需要經過緊密的計算和排列才能實現屠殺效果最大化,而這個是納粹的目標,所以可以稱之為技術工程,只不過是用於屠殺的技術工程,科學家的力量是巨大的,後期納粹缺少工程師時,甚至想要實現全民工程師的計劃,普通人可以完成的時期,工程師和科學家可以完成,但工程師和科學家可以建造的技術工程,普通人無法完成。

  • 火葬場的建造

奧斯維辛火葬場尤其是比克瑙現代化火葬場可以說是整個納粹大屠殺過程中的關鍵一環,毒氣室和火葬場形成的流水線工程是奧斯維辛被稱為「殺人工廠」的原因之一,只有工廠才能實現統一化的管理,投入統一的原料, 生產統一的產品。對於奧斯維辛來說,就是一座由納粹實行統一管理, 以人為原料,且絕大多數是猶太人,最終的產品就是骨灰的工廠,令人毛骨悚然,數百萬的猶太人在這座火葬場裡被焚燒,骨灰撒入河中。

奧斯維辛火葬場中最主要的設備是焚屍爐,也叫烤箱,用於屍體火化。其實在奧斯維辛主營中毒殺受害者時,多在奧斯維辛舊火葬場進行焚屍,奧斯維辛舊火葬場(後來成為第一火葬場)最初用來焚燒自然死亡或者被殺死的以及被處決的囚犯的屍體的,但尤其後期毒殺人數不斷上升,第一火葬場也進行擴建。

起到關鍵作用的是奧斯維辛現代化火葬場,也就是比克瑙火葬場,與毒氣室相連,構成了納粹大屠殺的核心,焚屍爐成為了火葬場關鍵設備,也是納粹科學家一直致力 於進行技術突破之處。

1928 年,來自漢堡的兩位工程師為一種用於火葬的新型焚燒爐申請了專利,由於焚燒爐複雜的電路系統,價格大幅度上升,因此這個專利系統並沒有帶來預期的利潤,從德國市場消失了,後托普夫(Topf) 公司的工程師Prifer採用了他們的想法,在德國安裝了七個燃氣加熱爐,該公司在德國獲得良好聲譽。1937年,慕尼黑黨衛軍決定在達豪集中營建造了一個火葬場,並為第一個熔爐招標,Walter Miller對黨衛軍的邀請做出回應,建議建造一個不帶節能器和壓縮空氣裝置的單馬弗爐。

火葬場問題在1939年變得迫切起來,柏林一個新辦公室控制了黨衛軍在集中營的建築活動,他們與托普夫公司簽訂了達豪集中營的合同。Prifer沒有採用Walter Miller的建造一個堅不可摧的民用爐的建議,而是重新設計出一款帶有兩個焚化消音器、一個燃油燃燒器、一個將壓縮空氣注入消聲器的系統和強制通風式精簡版的移動爐,預計一個小時可以焚燒兩具屍體。

這個模型被當局接受,1939年底,焚屍爐已經在達豪集中營投入使用,這款焚屍爐價格約為35000美元。布痕瓦爾德集中營也安裝了類似的設備,其實是達豪移動爐的固定版本,該集中營成為Prifer熔爐模型的試驗場,固定焚屍爐價格相對便宜,約為31000美元,因為黨衛軍提供了一些免費的材料,如水泥、沙子等,更關鍵因素是免費的囚犯勞工,這款焚屍爐用的是燃油。

當托普夫公司建造達豪集中營之時,波蘭已經被德國和蘇聯瓜分,納粹決定在此建立一個集中營,隔離波蘭戰犯,這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主營。

1940 年中期,由於戰爭燃油量過大,奧斯維辛建築管理局通知托普夫公司訂購的移動爐使用焦炭。Prifer重新設計了供給布痕瓦爾德的雙馬弗油加熱爐,在連接焚屍爐和煙囪的地下煙道兩側增加量兩個外部焦炭燃燒器。20天後,該設備安裝到了奧斯維辛,並且還配備了一個每小時可排出4000立方米煙的電動強制通風風扇和一個像坩堝中注入冷空氣的電動鼓風機。

據估計加強版的焚屍爐可在10小時焚燒30-36具屍體,以20小時為周期,可焚燒70具屍體,爐子每天需要維修3小時,這就是奧斯維辛一號火葬場。與此同時,火葬場還在建造第二座雙馬弗爐,第二座雙馬弗爐沒有安裝強制通風風扇,Prifer認為已經安裝的電動強制通風風扇足夠兩台焚屍爐使用。

但是關於把兩個焚屍爐集中在一個狹小不通風的空間:是否會給相鄰的停屍房帶來困難的問題沒有一個確定的回答,托普夫公司另一個名叫Karl Schultze的工程師幾天內提交了關於限制通風系統的提案,但是並沒有通過。1941 年奧斯維辛第一個焚屍爐壞了,第二個焚屍爐的建設迫在眉睫,但是第二個焚屍爐由於缺乏適當的通風被不停地擱置,直到黨衛軍軍士Schlachter把煙囪加高到20米後,通風才恢復。

希姆萊(納粹黨衛隊隊長、黨衛隊帝國長官、納粹德國秘密警察首腦)於同年3月1日第一次訪問奧斯維辛,決定將主營擴大到可以關押3萬名囚犯,同時要在附近比克瑙建立一個關押10萬名囚犯的集中營,這就是著名的比克瑙分營。

希姆菜還決定向法本公司提供囚犯,專門用於生產甲醛和合成橡膠,並且在附近安置軍工廠。這次訪問其實是奧斯維辛集中營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意味著奧斯維辛不僅僅是一個屠殺滅絕營,而是德國對周邊地區進行殖民化的試點,包含了工業、軍工、農業等多個方面,規模宏大,由一位建築師花費一年半時間為這座城市做得規劃。

希姆萊下令在比克瑙建設戰俘營的計劃開始實施,黨衛軍建築財政辦公室負責人任命Bischoff領導一個特別辦公室監督集中營的建設,Bischoff 掌權一周後,該辦公室就制訂了一個容納12.5萬戰俘的集中營。

Prifer不久也後被派遣到奧斯維辛,Bischoff和Prifer一見如故,二人均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老兵,專業的建築工人,全身心投入現在的事業當中去。Prifer說服了Bischoff, 如果集中營中想要保持必要的焚燒能力,需要將三個焚燒坩堝組合在一個爐內,並且將必要數量的焚屍爐逐步排列,這其實就是第一火葬場中焚屍爐的升級版,被稱為「三馬弗爐」,這樣一來,焚燒屍體的數量和速度均會大大提升。

所有的設計及完成在短短的二年內獲得了成功,托普夫公司從中獲得了巨額利潤,Prufer一躍成為納粹的「火葬魔術師」,1941年末他受納粹建築部分技術行動負責人Wirtz邀訪問柏林,討論主題就是在俄羅斯奧吉列夫安裝一個焚屍爐。

1942年確定「最後解決」計劃之後,納粹決定屠殺波蘭境內的所有猶太人,並且將波蘭建成一個猶太人集中站,德國境內甚至歐洲境內所有的猶太人將集中到波蘭進行種族滅絕,這使得納粹對火葬場的需求急劇上升,黨衛軍經濟發展辦公室開始把「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與火葬場的能力聯繫起來,納粹決定在比克瑙建設第二、三、四、五號火葬場,這個決定並不是倉促的,而是在不斷屠殺的過程中,尤其是遇到傷寒疾病暴發的高峰期,焚燒屍體成為了必要選項,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環境惡劣情況總所周知,火葬場的建設已經完成了許多前期的工作,比如繪製藍圖、挖地基等。

從時間上判斷,比克瑙集中營的焚屍爐其實建立在布痕瓦爾德焚屍爐的基礎上,Prifer根據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焚屍數據修正對比克瑙新火葬場的預估。二號和三號火葬場將配備五台三馬弗爐,Prifer 在探索四號和五號火葬場的技術問題。火車不斷地把猶太人輸送到奧斯維辛,比克瑙所有的火葬場都將參與大規模屠殺,但奧斯維辛無法獨自建造這座大型的現代化火葬場,因此需要外界提供許多技術上的幫助,Bischoff給每個具體項目分配了一 名少尉專家,來協調外部和內部的複雜關係,確保項目的順利快速推進。11家民用公司參與了比克瑙新火葬場的建設,每個項目需要僱傭100-150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囚犯,三分之一是平民,全部由有關公司監工。

由於納粹內部分權、成本、時間等各方面因素疊加,二號和四號火葬場很快出現問題,二號火葬場焚屍爐零件出現問題,內部正在坍塌,地下煙道的連接形狀也不是很穩定;四號火葬場為了壓低價格,焚屍爐過於簡化,經過兩周密集的操作,爐子開裂了,儘管用耐火土填補裂縫,但是爐子又重新開裂,到1943年5月中旬,四號火葬場徹底停止使用。

Prifer 將這些問題都歸咎於材料的平庸,但是他知道自己要承擔很大的責任。Prifer對於第四火葬場無能為力,他致力於改造五號火葬場的焚屍爐,重新設計了火葬場的結構,重新組合了火筒,並在火筒邊緣安裝了兩根管子,這種新的安排為的是使爐子「增厚」和「強化」。


比克瑙現代化的火葬場組建時間雖然較短,但是在納粹大屠殺的高峰期仍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最初的雙馬弗爐到三馬弗爐、四馬弗爐再到八馬弗爐,其中技術跨度極大,這並不是簡單增加坩堝的數量就可以,更重要的是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焚屍爐系統,材料耐熱性、持久性、性能等各方面都要經得起考驗,發動機、地下排煙口、煙囪、通風系統等多個模塊才最終組成完整的火葬場系統。

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如此繁複的任務,以Prifer為代表的科學家還是實現了焚屍爐和火葬場的不斷改進,猶太人死亡人數的不斷上升就昭示了他們技術上的成功,也實現了最終的目的。

  • 通風供氣系統

整個火葬場大樓在納粹的規劃中是一個非常完備的類似於工廠一樣的系統,除了屠殺所必需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之外,通風供氣系統也是必要的環節,托普夫公司的一位名為Karl Schultze的工程師負責改善通風系統。

Schultze為解決解剖室和停屍房的通風問題做出了設計,仍然由解剖室和停屍房的收集管道里的烤吸氣套通風,這些管道延伸到天花板一個角落,然後通向一台連接著疏散煙囪的鼓風機,每小時排放6000立方米空氣。Schultze修改了管道的長度,降低了系統的成本。焚屍爐大廳有單獨的通風管道,是由一根帶著四個烤架開口的垂直管道,每個焚屍爐有兩個這樣的開口,該管道通向一台帶有0.75馬力的鼓風機,每小時排放3000立方米空氣。

如果需要排出暖空氣,Schultze 只需把係數調至每小時10立方米即可完全排出,停屍房中一般避免熱空氣流入。但是這個方案被奧斯維辛建築管理局駁回,建築管理局堅持吸入的空氣不能再通過一個單獨的煙囪排出,而是必須進入煙囪,從熔爐中排出煙霧。

1941年2月Schultze繪製了第一火葬場的第三版設計圖,停屍房的除氣裝備保持不變,五個垂直吸入裝置連接在一個水平收集管上,一直連接到熔爐的煙肉,解剖室的通風被百葉窗形式的進氣格欄所取代,三根收集管在爐室匯合,排出的污水經過鼓風機和電機掃入,每小時可以排放8300立方米空氣從爐內噴入煙囪。

「最後解決」方案下達後,屠殺猶太人的行動變得劇烈且迅速,隨著一列列車將猶太人集中到奧斯維辛,納粹改建了農舍,也就是一號掩體「小紅房子」和二號掩體「小白房子」,但由於改建後的農舍成為地堡,通風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無法進行持續放氣,也無法快速抽氣。

Bischoff被召來就通風問題提出建議。他回顧了齊克隆B製造商德國害蟲防治公司董事G.Peters的一篇文章,其中描述到關於齊克隆B除蟲系統,室內的散熱器用於供暖和內部循環通風,保證除垢,當60-90分鐘處理結束後,要有效除氣。Bischoff 有效的吸納了這些建議,利用自然風向和通風系統相結合的方式,改造了兩個掩體,通風系統封配合火葬場進度不斷完善。

科學家又一次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建立和發展了奧斯維辛集中營。

萬湖會議上的「最後解決」計劃將猶太人逼上絕路,為了實現種族滅絕的目標,德國拋棄了一切,曾經的文明與輝煌不再復返,技術的力量與科學家的專業技能在奧斯維辛實現了「完美」的結合,使得納粹大屠殺像流水線一樣順暢。

奧斯維辛集中營從設計到投入建設,從建成到擴張,是建築師一筆一畫勾勒的:打卡孔制表機、毒氣室、焚屍爐等所有的設備從創造、研發到成品,從實驗到升級,是工程師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完成的。科學家的「價值」在奧斯維辛得到體現,他們不遺餘力的為滅絕猶太人奉獻畢生力量,直到紐倫堡審判時,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錯誤是什麼,何其荒謬。

而猶太人成為了徹底的犧牲品,他們的一切都被榨乾,甚至屍體也成為納粹獲利的工具,1943年2月6日,希姆萊收到一份報告,報告顯示,截至該日,納粹大約收集1294磅黃金(黃金多數是屍體牙冠上的鑲嵌) ,按當時的通行價格,這些黃金價值約為200萬德國馬克或略高於50萬美元。

在第三帝國,科學家展現了最邪惡的一面,技術展現了最負面的效果。


寫在最後:

寫這種類型的文章,心很累,很壓抑。

小時候很多人的夢想是當科學家,長大後了解了更多的真相,覺得很傻很天真。

文章不代表任何觀點,只是呈現真相,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思考。

如果您從中讀到了有益的東西,請高抬貴手,多多點讚,謝謝!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