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範鋪地 錢範箍井 這裡既有錢又有范

華商報 發佈 2022-09-27T20:02:52.090086+00:00

兩千多年前的國家鑄幣工廠——漢長安城兆倫鍾官鑄錢遺址又有新發現王莽在這鑄造出當時面額最大的貨幣錢範數量成千上萬種類多樣,不僅發現用錢範鋪地,甚至還發現一口井的四壁用完好的錢範箍砌;出土銅錢除了五銖、大泉五十,還有漢代至新莽時期發行過的面額最大的流通貨幣——一刀平五千。

兩千多年前的國家鑄幣工廠——

漢長安城兆倫鍾官鑄錢遺址又有新發現

王莽在這鑄造出當時面額最大的貨幣

錢範數量成千上萬種類多樣,不僅發現用錢範鋪地,甚至還發現一口井的四壁用完好的錢範箍砌;出土銅錢除了五銖、大泉五十,還有漢代至新莽時期發行過的面額最大的流通貨幣——一刀平五千。

距今兩千多年的國家鑄幣工廠——漢長安城兆倫鍾官鑄錢遺址又有考古新發現:在2021年至2022年的考古發掘工作中,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大量西漢至新莽時期的銅錢、鑄錢陶范及冶鑄、水井等遺蹟。

遺址位於灃西新城兆倫村一帶

據本次考古發掘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張建鋒研究員介紹,兆倫鍾官鑄錢遺址位於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大王街道辦事處兆倫村一帶,距西安市中心約26公里。遺址地處西漢時期的上林苑內,與漢長安城相距約20公里。

鍾官秦屬樂府,主管鐘鼎彝器鑄造。漢屬水衡都尉,主管鑄錢。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主鑄赤仄五銖。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與技巧、六廄一起鑄行五銖錢(三者合稱「上林三官」,錢稱「三官五銖」)。漢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技巧、六廄裁撤,鍾官成為全國唯一的五銖錢鑄行機構。王莽簒漢後,鍾官繼續運行。直到公元23年敗亡。鍾官主管鑄錢146年,所鑄錢幣數量以萬億計。

遺址北部環壕為鑄錢工作區

2015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考古隊,對遺址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經過多年考古工作,對遺址範圍、布局和文化內涵有了一定的了解。

遺址分南、北兩部分。北部為錢範分布區,其中有一環壕,東西長434米,南北寬390米,壕內面積約10萬平方米。壕溝內有灰坑、窯址、水井、房址、水渠、冶鑄遺蹟等遺蹟,各類錢範殘塊等遺物遍布,應是鑄錢的主要工作區。南部為一城址,應是史籍記載中的鍾官城。

本次發掘出土大量各類遺物

本次發掘區位於兆倫村東北約1100米環壕北部,共布探方18個,總發掘面積1747平方米。發掘工作開始於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結束。發掘清理漢代及新莽時期灰坑110多座,房址3座,窯址11座,井18口,磚池1處,冶鑄遺蹟3處,鋪磚或鋪錢範的地面多處,出土大量各類遺物。

灰坑分布集中,數量較多,形制不同,大小各異,應是具有不同的功能用途。

窯址可分兩類。多數形體較大,應該是烘烤錢範的烘范窯。另一類形體較小,應該是專門燒制鼓風管的窯址。

房址多呈長方形,有地面式建築,也有地下或半地下式建築。有的房子地面有空鋪地板的跡象,底部分布有木灰、鐵渣等,似乎與某種鐵器加工有關。有的房子木槽、柱洞密排,多口水井分布其間,形制十分複雜。

井發現18口,平面多為圓形,個別為方形,直壁平底。有的井壁上有腳窩,可能是儲存物品的窖穴。還有一井,四壁用經過挑選相對完好的錢範箍砌,形制規整精緻。

各類錢範出土數量龐大

和冶鑄相關的遺蹟共有三處,一處平面圓形,直壁、平底,底部有一道東西向的凹槽,中間隔斷。底部及周壁均有火燒痕跡。第二處平面長方形,直壁、平底,東部有一個橢圓形的小坑,坑壁有明顯的火燒痕跡,西部低於東部約0.25米,中部有一個圓形的小洞。還有一處規模巨大,平面長方形,西部並排多道東西向的灰槽,上面火燒痕跡明顯,並有柱洞分布,東部為一圓形大坑,底部及壁上有火燒痕跡,底部還有鋪磚。此類遺蹟在漢長安城的同類遺址中,還是首次發現,具體的性質和功能尚待考證。

各類錢範出土數量龐大,多是鑄造銅子范的母範,種類有五銖、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等,還有大量的鑄錢用的背面范。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銅錢出土,除五銖外,還有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等。

發現當時面額最大貨幣的錢範

張建鋒研究員表示,鑄錢遺址是古代社會貨幣鑄造和流通的重要體現,對於研究當時貨幣及經濟政策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發掘是歷年發掘中遺蹟現象數量眾多、形制多樣化的一次考古發現。

清理中發現的各類遺物中,錢範的數量成千上萬,種類多樣,形制各異,這在歷年的考古發掘中實屬罕見。錢範中的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等,屬於新莽時期鑄行的大額貨幣,是王莽改制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的一刀平五千,面值相當於五千個小泉直一(一個小泉直一面值與一個五銖相當),更是被認為是漢代至新莽時期發行過的面額最大的流通貨幣。

而鍾官作為唯一一個已經確定無疑的漢代及新莽鑄錢遺址,其發掘和研究對於古代貨幣史、經濟史及社會史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供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