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殺死朱元璋的亂世勇將,他一出場,徐達常遇春也得靠邊站

歷史其實挺有趣 發佈 2022-09-27T20:22:31.086206+00:00

幾年前,大概疫情還沒有爆發的時候,作者曾經去過一趟位於江西省北部的鄱陽湖。作為中國第二大湖,以及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景色和氣勢實在是難以言表。

幾年前,大概疫情還沒有爆發的時候,作者曾經去過一趟位於江西省北部的鄱陽湖。

作為中國第二大湖,以及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景色和氣勢實在是難以言表。

遠眺湖面,整個鄱陽湖宛如一隻昂首欲飛的白鴿,近看岸邊,煙柳吹綠,草色熙然。

湖泊星羅棋布,草洲錯落其間,河叉湖港縱橫。

潺潺湖水在耳邊作響,水天連一線,雲水飄揚,看不到盡頭,使我不由得想起清人彭玉麟的詩句:

此峰不獨飛泉鳴琴聲淙淙,更有汪洋灝瀚鄱陽湖水飛銀龍。

望著這長天一色,你實在是很難想像到,在幾百年前的秋日夜晚,曾經在這裡發生過一場中世紀時期規模最大的水戰。

龐大無比的戰船,熊熊燃燒的烈火,漫天飛舞的箭矢,聲嘶力竭的喊殺聲,以及被鮮血染紅的湖水...

這場戰爭的名字,叫做鄱陽湖水戰。

要聊歷史,先聊戰,要聊戰爭,先聊人。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

這一年,農民起義軍首領陳友諒殺掉了他的老領導徐壽輝,建立了陳漢政權,當上了開國皇帝。

老實說,元末農民起義的隊伍里,陳友諒可以說是混得最為順風順水的一個。

老陳同志是漁戶出身,早年間是個在江邊捕魚擺渡的苦命人,參加起義後先跟倪文俊,再殺倪文俊,後跟徐壽輝,再殺徐壽輝,在一系列的投誠和背叛之後,陳友諒擁兵數萬,雄踞兩湖,儼然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佼佼者。

反觀其它兩位仁兄,江南的張士誠白駒場拔劍而起,在江蘇高郵稱王之後被元朝數百萬軍隊圍攻,差點就領了盒飯。

淮西的朱元璋過了小半輩子乞討要飯的苦日子,好不容易投誠了義軍,卻還要無時不刻地提防那個小心眼,嫉妒心又重的老丈人郭子興。

至於方國珍之流,困守浙東,首鼠兩端,作者以為,當不在群雄之列。

對朱元璋而言,別說方國珍了,就連張士誠本人,老朱也沒拿他當盤菜。

因為,張士誠這位老兄,實在是一個很奇怪的人。

當年,他靠著十八條扁擔打天下,救蒼生於水火,解萬民於倒懸,也是個豪氣干雲的漢子,但奇怪的是,自打張士誠占據了半壁江南,他就開始意志消沉,不思進取。

看來,四時溫潤的江南實在是太過美好,就連一代梟雄那顆進取的心也能被融化。

只有朱元璋,這位未來的大明開國皇帝在彼時敏銳地感覺到,自己真正的,也是唯一的對手,只有陳友諒。

讀史到此處,你或許會對朱元璋同志多有讚譽,認為其人有先見之明,其實不然,因為先打誰,後打誰的這個公司發展規劃,其實是劉基提出來的。

咱神機妙算的劉伯溫都發話了,那麼先收拾陳友諒肯定是妥妥的。

所以,朱元璋很快開始有計劃地討伐陳友諒。

他曾經派出小股部隊頻頻滋擾陳友諒,本著「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原則,搞得陳友諒是精疲力盡,不厭其煩。

他還曾經派出陳友諒的舊友康茂才詐降陳友諒,提前設伏等著陳友諒鑽圈子,狠狠地擺了他一道。

陳友諒呢,當然不是吃乾飯的,異常兇悍,立刻組織兵力,進行全線反攻。

不過很顯然,反攻情況不太理想。

在安徽采石磯,陳友諒被朱元璋的部將馮勝攆得差點連鞋都跑丟了,在安慶,陳友諒大軍落敗,只能協同妻子倉皇逃往武昌。

不久之後,陳友諒的部將吳宏獻出饒州投誠朱元璋,王溥獻建昌投降,胡美以龍興投降...

如此敗局,簡直是應了那句「兵敗如山倒,你跑我也跑」。

疆土日稀,兵馬日少,陳友諒有點坐不住了。

要死,也要搞一場決戰,轟轟烈烈地死去,這麼被朱元璋消耗至死,那可太憋屈了。

於是,陳友諒集合大軍六十餘萬,督造戰船千艘,想要找個地方和朱元璋決一死戰。

陳仁兄選定的第一處地點,是江西洪都。(南昌)

南昌城裡有守軍兩萬,而我軍有六十萬,拿下南昌,那還不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沉浸在美好幻想中的陳友諒沾沾自喜,結果現實狠狠地給他來了一巴掌。

六十萬大軍圍攻守軍兩萬的南昌城,結果攻了整整八十五天,連塊牆皮也沒啃下來。

憋屈,實在是太憋屈了。

可十分憋屈的陳友諒沒有氣餒,他重整旗鼓,橫渡鄱陽湖,想要在水面上和朱元璋一決勝負。

然而,鄱陽湖水戰打了半個多月,不僅毫無進展,陳軍反而又有了潰敗之勢。

這種大規模的水戰,當時的場景,想必是相當慘烈的。

二龍爭戰決雌雄,鄱陽樓船掃地空。

一想起水戰,我們往往容易想起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

而描寫赤壁之戰最為經典的作品,當屬羅貫中老師的《三國演義》。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取材於正史,而這裡說的正史,一般是陳壽的《三國志》。

但問題在於,《三國志》中對於赤壁之戰的記載,其實是非常簡短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既然正史中沒有過多的記載,那麼羅貫中是何以把赤壁之戰的戰況描寫得如此真實,如此有衝擊力呢?

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和朱元璋,陳友諒處在同時期,並且還曾經為張士誠打過工的羅貫中,有可能目睹了鄱陽湖水戰的全過程,因此化用到了《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中。

這種可能不是胡說八道,而是因為,陳友諒的戰船,當時也是用鐵索連成了一大塊,而朱元璋對付陳友諒的方式,也是用大火猛攻。

這麼來看的話,陳友諒同志應該是沒有讀過《三國》的,因為至少在鄱陽湖水戰發生的前後,羅貫中還沒更新完。

鐵索連舟固然平穩,但朱元璋一把又一把的大火,算是把陳友諒燒了個夠嗆。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戰事進入了到了一個十分僵硬的狀態。

朱元璋雖然兵寡,已經開始帶領戰船不斷合圍陳友諒,再拖下去,誰輸誰贏,那可就說不定了。

就在這個緊要關頭,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張定邊,站了出來。

張定邊,生年,祖籍,早年事跡均不詳,只知道是陳友諒軍的戰時軍隊最高統帥。(太尉)

就在雙方相持不下的時刻,我們的張定邊同志突然率領著三艘戰船從熊熊烈火中駛出,直奔朱元璋的艦隊。

一開始,大家都不是很在意。

陳友諒以為,張定邊是跑出來巡航的,而朱元璋則以為,張定邊估計拐個彎就會回去。

但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張定邊率領的三艘戰船不僅沒有後退,反而速度越來越快,直奔朱元璋所在的船隻。

陳友諒驚呆了,我也沒下過這個命令啊,你貿然出擊。往敵陣里鑽,你這不是找死麼?

朱元璋也驚呆了,他對張定邊這位敢死隊員的行為十分不解,但他沒有掉以輕心,立刻指揮身邊的戰船前去阻擋。

沒想到,張定邊的戰船速度奇快不說,戰場上的士卒們更是分外勇猛,由張定邊站在船頭舉劍指揮,不過幾分鐘的時間,就以勢不可擋的姿態,突破了為朱元璋護駕的好幾艘戰船,直直的向朱元璋撞來。

陳軍士氣大陣,張定邊越殺越勇,被多艘戰船包圍,以一抵十,毫不落下風,居然硬生生地被他殺出了一條血路。

《明史》:友諒驍將張定邊直犯太祖舟,舟膠於淺,幾殆。

張定邊剎那就到自己跟前兒,朱元璋慌了,他連忙指揮船工調轉船頭躲避,誰知道好死不死,船工一時手忙腳亂,居然行駛到了淺灘處——船,擱淺了。

完了完了,這回完了。

真要讓張定邊撞了自己的船,自己這條小命可就算是不保了。

此時的朱軍慌作一團,朱元璋更是毫無辦法,只能雙眼一閉,聽天由命。

不過好在,朱元璋手底下的將領們,也不是吃乾飯的。

朱元璋附近,正巧就是大將常遇春的戰船。

《平漢錄》:遇春等左右夾擊殺士卒,無筭張中矢百餘而退。

士卒大亂,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常遇春彎弓搭箭,對準張定邊就是一箭。

朋友們,常遇春射箭,您就不用回頭看了,基本上是百發百中。

被箭射中的張定邊無力再指揮衝鋒,陳軍只好撤退,朱元璋這才免於船毀人亡。

我們的張定邊同志,這回算是結結實實地當了一回長坂坡七進七出的趙雲,只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沒有規定,不能放箭。

鄱陽湖的滔天巨浪和沖天火光之下,最終以陳友諒身死,陳軍潰敗,朱元璋大勝而告終,而當年那個差點在萬軍叢中取了朱元璋首級的張定邊,卻就此不知下落如何。

烈火張天照雲海,重八於此破陳公。

老實說,在鄱陽湖水面所表現出來的驚人戰鬥力,足矣說明,這位仁兄比徐達,常遇春也差不到哪兒去了。

作者半年前,又曾路過江西九江,順便又到鄱陽湖邊遊玩,那時是秋冬之際,日暮時分,湖面平靜,不見一絲微瀾。

殘陽如血,長湖如練,遙想當年張定遠渾身是膽,孤身而戰,又該是何等的英雄豪邁?

只可惜,如此勇將,生不逢時,最終湮滅在了鄱陽湖的歷史長河之中。

正如此時的黃昏,正是夕陽最美麗的時刻。

大概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子的,尤其是一些特別輝煌和豪邁的事情。

所以,血雨腥風,刀光劍影,成王敗寇的歷史之下,我們無需傷感,也不用覺得惋惜,因為這就是歷史的魔力,有些人,有些事,想挽留沒有能力,想回首沒有史料。

所以,只有先學會忍受歷史的無情,才能懂得享受歷史的溫柔。

只可惜,歷史沒有溫柔地對待這位亂世勇將——張定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