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搭台票友唱戲居民共享,光谷這家民間劇社7年傳播楚劇魅力

極目新聞 發佈 2022-09-27T20:28:02.383302+00:00

9月24日晚,他和20多名團友,在街道王店社區百姓大舞台上演《碧玉簪》《小姑賢》《翠花女撿過》等楚劇傳統劇目,並通過線上直播讓更多戲迷觀看,曲調悠揚,琴聲繞樑,居民入迷。

極目新聞記者 胡長幸

通訊員 張雅麗

「前天的楚劇,你們唱得好!什麼時候再演一場啊?」9月26日,家住武漢東湖高新區九峰街九峰新社區的李國先婆婆,碰到剛下班回來的劉軍,拉住他問今年還有沒有演出。 得知10月中旬還有演出計劃,李婆婆很開心。

劉軍是九峰街道心雅劇社的團長。9月24日晚,他和20多名團友,在街道王店社區百姓大舞台上演《碧玉簪》《小姑賢》《翠花女撿過》等楚劇傳統劇目,並通過線上直播讓更多戲迷觀看,曲調悠揚,琴聲繞樑,居民入迷。

平時是社區居民,閒時是熱愛楚劇的票友,登上舞台就是神采飛揚的戲中主角。憑藉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還有社區居民的追捧,這個光谷民間劇社,2015年至今,為各個街道和社區居民們送去了20多場公益演出,成為粉絲心目中的「楚韻天團」。

百姓搭舞台上 票友唱起來(極目新聞記者胡長幸攝)

下起雨也擋不住居民看戲的熱情

讓李國先婆婆等九峰新社區居民回味好幾天的活動,是9月24日晚上6點半在社區百姓大舞台舉辦的楚劇匯演,主題叫「國慶闔家歡,重陽楚韻唱」。

台下觀眾期待。演出還未開始,近百名居民早已等候在觀眾區,有的自帶小板凳,有的老夫妻倆一起來,有的老人腿腳不方便,乾脆讓家人推著輪椅過來,甚至有居民路過此地聽到樂聲、推著自行車進來觀看。

極目新聞記者在現場發現,即使演出途中下起小雨,戲迷們也不願意離開,要麼撐起自帶的雨傘,要麼躲進社區工作人員搭好的遮雨棚,照樣看得津津有味。另外,現場還架起了直播設備,沒到場的居民還可以通過社區同名抖音號在線觀看。

台上演員用心。鑼鼓鏗鏘,絲竹悠揚,演員們先後為社區居民送上了《碧玉簪》、《小姑賢》、《翠花女撿過》等經典劇目選段。字正腔圓的唱功、時而高昂悠揚的曲調、跌宕起伏的劇情,吸引居民聚精會神觀賞,不時贏得了他們的熱烈掌聲。

台下居民看得聚精會神(極目新聞記者胡長幸攝)

「鬼丫頭,上了你的當」「我做不了新郎當紅娘」……楚劇《碧玉簪》選段唱到高潮處,坐在舞台斜前方的王婆婆視線被拍照的人擋住,她趕緊叫孫女去請人讓開。「這幾個戲都好看。能在家門口看到楚劇演出,我高興,希望以後還能看到。」她的臉上綻放滿足的笑容。

在《小姑賢》、《翠花女撿過》中飾演生角的劉軍演後介紹,為籌辦這場演出,團員們準備了2、3個月的時間,平時通過手機、電腦下載楚劇視頻邊看邊學,然後請楚劇老師指導,反覆排練合演,當天中午就開始化妝,力求呈現更「專業」的效果。「台下街坊鄰居的掌聲和笑聲,就是對我們表演的最大鼓勵。」

楚劇匯演也吸引了部分年輕人的目光(極目新聞記者胡長幸攝)

演員是志願者,81歲「前團長」來看戲

這些深受粉絲們喜愛的精彩節目,出自光谷第一個民辦非企業單位劇社心雅劇社,成員均為社區退休和部分在職的業餘票友——他們也是社區志願者、台下觀眾的鄰居或親友。

據了解,心雅劇社現有成員28人,平均年齡50多歲,「台柱子」主要有劉軍、代明斗、胡海榮、王曉琴、梅丹等人。懷揣滿腔熱愛,有的負責唱主角或伴奏,有的負責統籌和指揮,有的負責後勤服務,有的負責外聯和協調,在劇社有需要時人人都是多面手。

劇社社員在幫劉軍化妝

劉軍1969年出生,目前還在上班,因為從小聽戲迷父親劉昌禮哼唱,後來愛上了楚劇,經常在空閒時唱戲,主攻生角。劉軍幾年前上台唱的第一部戲《吳天壽觀書》,就是劉昌禮一句一句教會的。

「父親今年81歲了,是劇社第一任團長,卸任後逢有表演就來看戲。」劉軍笑著說,這次演出父親也來了,主要來跟票友聊聊天,二來是監督自己的兒子做劇社服務有沒有偷懶。這場匯演,劉軍除了上台,在前期還承擔了大量的導演、統籌等工作。

劉軍的父親劉昌禮跟代明斗一起聊天 (通訊員供圖)

70後胡海榮是劇社裡年齡最小的,2015年進劇社。這次匯演,做報幕等保障工作,還把1998年出生的兒子叫過來幫忙。

她回憶,2014年她被票友唱戲、居民喝彩的場面吸引住,嘗試拿著楚劇《百日緣》劇本回家,看視頻聽了一個星期學會唱七仙女的第一段唱詞。2015年她參加第一次楚劇演出。

胡海榮在台上報幕 她的兒子在後面幫忙打雜(極目新聞記者胡長幸攝)

據了解,需要演出時,劇社成員都會自覺調休或請假過來集中排練節目,有時排練到晚上,鑼鼓聲會擾民,他們就在相對遠離居民樓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地庫里排練。即使在家,也經常一邊做家務一邊學戲。

儘管劇社不是盈利組織,沒有固定收入來源,但是為了自己對戲曲的那份熱愛,劇社成員一直堅持做公益演出,滿足九峰周邊居民的文化需求。

街道社區搭舞台,居民共享文化反哺社區

九峰新社區(王店社區)黨委書記李志紅告訴極目新聞記者,社區裡有很多楚劇戲迷,以前社區會時不時邀請專業演員來表演,還是有人聽不夠,於是幾十名票友自發成立了文藝社團——心雅劇社。心雅劇社的名字有講究,由漢劇大師付心一的「心」和楚劇大師李雅樵的「雅」字組合而來。票友們希望,能像大師們那樣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居民親近和享受楚劇。

居民愛看,戲迷想演,街道社區想辦法支持。2015年,心雅劇社註冊成為光谷第一個民辦非企業單位劇社。隨後,街道和社區申請資金為劇社提供道具、服裝以及大型演出的基本經費支持,王店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的廣場,也建成了「百姓大舞台」。

劇社副團長代明斗說,票友們很珍惜這個平台,添置哪些唱戲行頭,舞台怎麼設計,平時怎麼學習和排練節目,大家都出謀劃策,當成自己的事情辦,這個習慣成為劇社的傳統。

只要表演有需要 大家相互幫忙(極目新聞記者胡長幸攝)

成立7年以來,心雅劇社先後在武漢東湖高新區、東湖風景區等區域的社區,一共演出了20多場。《打金枝》、《繡花女》、《尋兒記》、《打懶婆》、《百日緣》《棒打無情郎》等劇目,粉絲們百看不厭。反過來,居民的熱愛,給了劇社堅持演下去的動力。

心雅劇社部分社員在演出前合影(極目新聞記者胡長幸攝)

社區幫劇社搭舞台,票友們又反哺社區。據了解,心雅劇社的成員,也是心雅志願服務隊隊員。為支持街道進行打傳反詐宣傳、城市文明創建等工作,他們編排了不少小品、雙簧、三句半等文藝作品,在各個小區宣傳,效果不錯。另外,心雅劇社帶動更多居民愛上看戲唱戲、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居民之間的互動。

李志紅透露,王店社區打算升級心雅劇社的作用,將其打造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舞台,宣傳美好家園幸福生活的揚聲器,促進居民與社區緊密互動的黏合劑,發現參與社區共同締造積極分子的放大鏡。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