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徐壽輝臨死前痛哭求饒,陳友諒陰冷一笑:你活不過今天

秋葉侃史 發佈 2022-09-27T20:39:32.028942+00:00

元順帝末年,政治敗壞、貪污嚴重再加上連年的天災,民間的百姓為了生存不得不起兵謀反。一時間,整個國家便陷入了動盪不安之中,諸多的起義軍中以徐壽輝所率領的紅巾軍最為勢大。

元順帝末年,政治敗壞、貪污嚴重再加上連年的天災,民間的百姓為了生存不得不起兵謀反。一時間,整個國家便陷入了動盪不安之中,諸多的起義軍中以徐壽輝所率領的紅巾軍最為勢大。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1351年10月徐壽輝在蘄水建立了天完政權,然而在政權剛剛建立的第9年,徐壽輝卻離奇的死在了自己的手下陳友諒之手。



臨死前,徐壽輝還請求陳友諒繞過他,但後者卻沒有答應。那麼,這其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紅巾軍與徐壽輝

想要了解清楚這場離奇的事情,一切還得從紅巾軍起義說起!公元1351年中原地區突然遭遇大雨。連著數十天的大雨使得黃河河岸不斷漲高。

毫不意外中原大地又一次開始泛濫成災,為了治水元朝政府緊急召集了數萬民眾進行河堤的修復工作,但卻沒有改善老百姓困苦的局面。

也正是在這次的修築河堤之時,韓山童以白蓮教為紐帶喊出了那句「彌勒降生,明王出世」的口號,這句話徹底點燃了全國武裝反抗元朝統治的火焰。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位名為徐壽輝的將領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脫穎而出。同年8月,受到紅巾軍思想影響的徐壽輝,在大別山上的多雲山莊舉行了聚義儀式。

他手下的數萬名起義軍開始進攻羅田縣縣城,數日之後羅田縣被打了下來,自此徐壽輝所率領的紅巾軍也有了一個像樣的大本營。

無比輝煌的大元王朝行將就木,徐壽輝的勢力卻蒸蒸日上,無數百姓紛紛選擇加入其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只有數萬人的徐壽輝隊伍,一下子就變成了聚攏了數十萬人的龐大隊伍。按理說,起義軍隊伍壯大了無論怎麼看都是件好事,既然是要武力推翻大元政權,必定是實力越強越能夠成事。



奈何,徐壽輝卻並不是一個有能力統帥這麼龐大隊伍的帥才,紅巾軍雖然隊伍看似龐大,但內部其實卻是各自為政,正是因為這樣的內部結構,最終發生了一件令所有人都未曾預料到的叛亂。

當時在徐壽輝的隊伍之中,有一位名為倪文俊的將領,此人雖然只是漁民出身,在起義之前並沒有受到過教育,但是卻有著非常出眾的軍事才能。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徐壽輝之能夠從一個布衣出身的老百姓,最終建立天完政權並且稱帝為王,倪文俊的功勞是最大的。天完政權建立時,倪文俊也被冊封為丞相,地位僅次於徐壽輝。

政權建立之後,倪文俊統領著天完政權的軍隊四處征伐,沔陽、武昌以及襄陽皆被占領。眼看著天完政權一步步的壯大,元朝的統治者們便再也坐不住了。



既然武力征討不能打敗倪文俊就招安吧,無數的金銀珠寶和美女便被送到了倪文俊的府中,元朝派來談判的官員以湖廣行省平章的職位打動了倪文俊。

糊塗至極的皇帝

公元1357年9月,倪文俊借著述職的機會帶領著數千兵士來到了都城,由於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倪文俊將謀反之事看的實在是太過簡單了。

他以為憑藉著自己在軍中的聲望,想要取代徐壽輝是輕而易舉之事,但事情的走向卻大大出乎他的預料。剛到都城後不久,徐壽輝便命人將倪文俊的兵士全部扣押。

事情到了這一步,即便真是傻子也看出來了,倪文俊謀反的事一定提前走漏了風聲。原來,大元朝廷這所謂的策反,其實是一石二鳥之計。



大勢已去的倪文俊連夜逃出了都城,誤打誤撞之下逃竄到了黃州。黃州屬於陳友諒的地方,而陳友諒則算是倪文俊一手帶出來的將領,後者之所以選擇逃竄到這裡,也希望可以藉助陳友諒的部隊東山再起。

起初,事情也確實如倪文俊預料的那般,一來到黃州他便受到了陳友諒的熱情款待。酒席宴間,陳友諒更是痛哭流涕地對倪文君表示道:「

徐壽輝哪裡有什麼資格做皇帝,位置本來就應該是倪大將軍的,現在將軍要拿回自己的位置,屬下一定鼎力相助。」

話說到了這個份上,倪文俊的內心自然對陳友諒是一萬個滿意,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位他最得意的門生,卻在酒席宴後突然將屠刀舉到了他的頭頂。



甚至於倪文俊的項上人頭還被當作禮物送到了徐壽輝的皇宮之中,有了如此功績做敲門磚,陳友諒便成功的由當初一個小將領變成了匡扶社稷的第一功臣。

為了表彰陳友諒的功績,徐壽輝將他封為丞相總領全國兵務,不得不說徐壽輝是真的不懂得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倪文俊造反一事他並沒有真的吸取教訓。

如果朝廷的權力都被徐壽輝牢牢地握在手中,倪文俊又有什麼能力膽敢謀反呢,現如今他又把權力給了陳友諒,這種不智之舉最終也給他引來了殺身之禍。

在新一任天完丞相陳友諒的帶領下,天完的軍隊所向披靡,數年時間裡便占領了安慶、龍興、瑞州等地,長江以南的大部分領土儼然已經變成了天完皇朝的疆域。

拋開個人的道德水準不談,單單就說帶兵作戰能力,陳友諒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鮮有敵手了。大大小小的戰役之中他作戰勇猛、足智多謀,甚至每次作戰都身先士卒,在軍中的威望也是與日俱增。

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將士們只知陳大將軍而不知天完皇帝徐壽輝。公元1360年,徐壽輝不顧群臣的反對堅持要將都城遷到龍興,在這些反對者之中便有陳友諒的身影。

陳友諒造反,徐壽輝落幕

或許在徐壽輝看來,現在的天完政權較於自己剛剛建立之時,疆域、實力已經拓展了數百倍之多,將都城遷到更加富庶的龍興乃是順利成章的事,而且自己才是皇帝,大臣們無權反對。

不過,此事在陳友諒看來就變了一個味道,自他擔任丞相以來,整個天完政權的權力被其牢牢地握在了手中,天完朝早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如今,傀儡皇帝徐壽輝卻全然不顧自己的反對想要遷都,這是不能忍受的。當徐壽輝遷都的隊伍來到陳友諒的駐地江州時,陳友諒命人埋伏在了城外,等到徐壽輝的隊伍進入江州城內,他立即緊閉大門。

根據當時的史料記載,江州城的城防大門被關上之後,徐壽輝臉色大變。無數的將士將他團團圍住,徐壽輝不顧自己皇帝的顏面,直接跪倒在地大哭道:

「陳愛卿,你這是何意啊?你想要什麼,朕都能給你。實在不行以後就你來做皇帝。」事情都發展到了這個地步,哪裡還有退一步的餘地。

陳友諒冷哼道:「這一切都是天命安排,皇帝你活不過今天了。」話音剛落,陳友諒便拿著手邊的鐵鍬朝著徐壽輝的腦袋砸去,一聲悶響徐壽輝便應聲倒地。



自此之後,天完政權便徹底落入了陳友諒之手,為了區別於前朝陳友諒還將天完正式改名為「大漢」陳友諒還將自己的年號定為了「大義」。

回看他的整個發家史,陳友諒完全就是一個背信棄義的小人嘴臉,年號為大義實在是極大諷刺。俗話說得好「人在做,天在看,多行不義必自斃」,喪盡天良的事做得太多,陳友諒最終死在一支箭下。

徐壽輝死後,陳友諒便將整個江南看做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與朱元璋的戰爭便不得不提上日程了。公元1363年,戰無不勝的陳友諒率領大軍60餘萬,浩浩蕩蕩地奔赴南昌。

當時,南昌的守將是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陳友諒如此興師動眾,很多人都認為小小的朱文正哪裡抵擋得住,但他不僅頂住了,而且還為朱元璋爭取了3個月的時間。




3個月後朱元璋率領眾部將前去支援,陳友諒當即率部前去與之交鋒,疲憊之軍哪裡是朱元璋的對手,南昌之戰陳友諒大敗而歸。不服氣的陳友諒,不久後捲土重來,雙方的戰船在鄱陽湖展開了一場戰鬥。

戰爭一打響朱元璋的部隊節節敗退,看著朱元璋所在的主船暴露在自己的冰鋒之下,陳友諒部的戰船急忙殺過去。

根據後來的史料記載,陳友諒以為大事將成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從船艙中走到了甲板之上想要一睹全軍勝利的情形。

也就在這時,不知道哪裡射來了一隻箭直接洞穿了陳友諒的頭顱,戰無不勝的大漢皇帝陳友諒就這樣當場斃命。陳友諒一死,部隊便開始四散而逃,也正是因此朱元璋才得以最終戰勝陳友諒。

朱元璋冷靜地抓住了這稍縱即逝的戰機,命令所有戰船全力進攻,不久之後陳友諒部隊便被全殲,也是在戰勝了陳友諒這個大敵之後,朱元璋才最終獲得了逐鹿中原的資本。

後世有很多人總說陳友諒能力是有的,完全就是運氣太差,可如果這樣一個背信棄義之人真的做了皇帝,百姓們又要經歷多少的苦難才能有太平日子可以過。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