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 天下知音」章止戈|「知音」到底是什麼?

中國藝術鑑賞網 發佈 2022-09-27T21:25:17.379429+00:00

圖 清丁觀濤《伯牙撫琴圖》前言:「一帶一路 天下知音」百期專欄海內外同時推出。中國先秦諸子記載的伯牙與鍾子期故事,知音相惜,並以琴會友。

來源:中國藝術鑑賞網

  圖 清丁觀濤《伯牙撫琴圖》

前言:「一帶一路 天下知音」百期專欄海內外同時推出。話說,在東方中國古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傳說及典籍廣為流傳。中國先秦諸子記載的伯牙與鍾子期故事,知音相惜,並以琴會友。後子期亡故,伯牙悲痛摔琴從此謝知音。西方的西班牙也有類似「知音」故事。畫家畢卡索來往於阿里亞斯的理髮店,與理髮師阿里亞斯成為知已,情誼長達26年。畢卡索亡故後,阿里亞斯將畢卡索畫作全部捐給西班牙政府。「知音」是全人類共同的真情。「一帶一路」不僅是中國與各國往來的經貿之路,更是與各國文化交流「知音」之路。中國藝術鑑賞網及二十個官網平台同步推出百期專欄,共同譜寫「天下知音」的華彩樂章,展示全世界「知音」的傳說、古蹟、攝影、書畫、詩詞及非遺等,投稿郵箱:chinaysjsw@126.com。

圖 知音文化研究學者章止戈

  有知己的人生是幸運的,得一知己足以慰風塵,沒有知己的人生是遺憾的,知音少,弦斷無人聽。那麼,「知音」到底是什麼?青燈黃卷,我們從唐代詩人的一首首互相贈答,唱和的詩詞中,可以找到最詩意的回答。

李白與杜甫

  他們既是知己,更是知音。他們是太陽與月亮相遇,互相欣賞,又惺惺相惜。「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並稱為「李杜」。他們生活的時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時期,坎坷的生涯和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們有了共同的語言。

  相差11歲的兩人,互相敬重,是友誼深厚的摯友,是高山流水的知音。聞一多先生形容:李白和杜甫相遇,就像「太陽和月亮碰了頭」。這一對特殊的知音,為我們真切演繹了「君子之交,和而不同」。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可考證的就有15首。像憶李白,夸李白,懷李白,夢李白……簡直是花樣表「白」嘛。

  《春日憶李白》(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和天寶六年春,杜甫居長安所作。天寶三年(744)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相遇,兩人十分投機,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之後他們一起到宋州,在單父(今山東單縣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詩人高適相逢。

  後來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後,李白趕往江東,杜甫奔赴長安。到長安後,杜甫寫了好幾首懷念李白的詩,這首詩便是其中之一。

  賞析:杜甫與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

  開頭四句一氣貫注,都是對李白的熱烈讚美。首句稱讚他的詩冠絕當代。李白的詩所以「詩無敵」就在於他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借著讚美李白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這四句筆力俊撥,熱情洋溢。首聯「也」「然」兩個語氣詞既加強了讚美的語氣,又加重了「詩無敵」「思不群」的分量,可謂是畫龍點睛,乃神來之筆。

  第三聯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遊的江浙一帶地方。「春天樹」和「暮天雲」都只是平實敘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

  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的聯繫。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也正是李白在江東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時,而作者遙望藍天,唯見天邊雲彩,李柏翹首北國惟見遠處的樹色,又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像「春樹」「暮雲」也帶著深重的離情。

  兩句詩牽連著雙方同樣的無限情思。回憶在一起的種種美好時光,懸揣兩人分別後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這當中有十分豐富的內容。這兩句,看似平淡,實則每個字都千錘百鍊,語言非常樸素,含蘊卻極豐富。是歷來傳頌的名句。明代王慎中語譽為「淡中之王」,極為讚賞。

  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引出了末聯的熱情希望「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歡聚,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啊!」把酒論詩,這是作者最難忘懷,最嚮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說「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惆悵更為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重聚的願望表達的更為強烈,使結尾余意不盡,迴蕩著作者的無限思情。我們再來讀杜甫寫給李白的另一首。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眼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蓴羹。

  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清。

  這首詩題目中的李十二白和范十,都是古人對比較親近的朋友一種親切的稱呼。其數字是在同輩兄弟姐妹中你的排序。

  陰鏗:南朝文學家,字子堅,官至陳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長於五言,聲律上已接近唐律詩,為杜甫所贊。

  東蒙客:泛指處士,隱士。東蒙,此指魯郡(今山東兗州)一帶。

  北郭生:「北郭先生」的省稱,借指隱士。

  憐:愛之意。

  在中國文學史上,杜甫與李白的友誼堪稱文人之交的典範,而這首詩便是這個友誼的早期見證。天寶三載(744)杜甫在洛陽與剛被賜金放還的李白相識。次年兩人重逢,同游齊魯,行影不離,情好日篤。這首詩便作於此時。

  從詩題看,寫的是杜李二人同尋一位姓范的隱士。但開篇六句卻不提尋人,而是盛讚李白之「佳句」,並交待兩人之深厚交情,這就形成單刀直入,先聲奪人之勢。「幽期處」指隱者居所。「北郭生」一筆雙寫,既借後漢被號為「北郭先生」的隱士廖扶喻指范十隱居,又實指該范居於城郭之北。

  該詩表達了朋友之間心神相連的感情。全詩有對真摯友情的珍惜,有心志共鳴的融洽,有生命志向茫茫無歸的惆悵。全詩格調高古,興致飄逸,情境清妙。

  《天末懷李白》(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汩羅。

  天末,天的盡頭。秦州地處邊寨,如在天之盡頭。此詩以涼風起興,對景相思。設想李白於深秋時節在流放途中,從長江經過洞庭湖一帶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李白深切的牽掛,懷念和同情,並為他的悲慘遭遇憤慨不平。全詩情感真切深摯,風格婉轉沉鬱,為歷代廣為傳誦的抒情名篇。

  當時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還至湖南。涼風颼颼從天邊起,你的心境怎樣,令我惦念不已。傳信的鴻雁幾時能飛到,只恐江湖秋水多風浪。文才卓絕薄命遭嫉恨,山精水怪最喜好人犯錯。你與沉冤的屈子同命運,投詩汩羅江,訴說冤屈與不平。

  《夢李白二首》(杜甫)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少年老成的杜甫為李白的性格擔心,有一種長兄如父的叮囑,忘記了,他比李白小十一歲。我們常講忘年之交,看來李白與杜甫真是忘年之交。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感到:懂你的人,他能懂你的言不由衷,懂你的辛苦疲憊,懂你的心事難過,懂你的故作堅強……

  相識百人,不如自己一人,何為知己?知己一定是那個最懂你的人。就像鍾子期懂得俞伯牙,高山流水,乃知音也!再來讀一下李白給杜甫的詩,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尋尋覓覓只找到了三首。

  《戲贈杜甫》(李白)

  飯顆山頭逢杜甫,

  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

  總為從前作詩苦。

  詩題為「戲贈」,其實不是嘲弄,而是朋友間的遊戲文學。謔而不虐,體現了李白對杜甫的知己和關愛。李白作為兄長,關照杜甫,詩歌當不了飯吃,不要為寫詩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哦!

  《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我對你的思念之情,正如這滔滔汶水,浩浩蕩蕩地追隨你一同南去。

  《魯郡東石門送孟杜二甫》(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飛,且盡手中杯。

  石門:山名,今山東曲阜縣東北。山不甚高大,石峽對峙如門,故名。

  杜二甫:即杜甫,因排行第二,故稱他為杜二甫。

  池台:池苑樓台。

  徂徠:山名,在山東秦安市東南。

  李白於天寶三載(744),被詔許還鄉,驅出朝廷後,在洛陽與杜甫相識,兩人一見如故,來往密切。天寶四載,李杜重逢,同游齊魯。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游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臨行之前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

  「醉別復幾日」,沒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裡捨不得離開。他們曾經「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蹟,亭台樓閣,幾乎都登臨遊覽遍了,「登臨遍池台」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李白多麼盼望這次分別後還能再次重會,同游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上有寺院,泉水潺潺流,李白和杜甫經常在這幽雅隱逸的勝地遊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說的「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

  「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好友離別,仿佛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那麼,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別吧!

  這首詩語言古樸、真淳,直抒胸臆,把敘事、繪景、抒情三者融為一體,以情動人,以美感人。為什麼杜甫對李白「愛得深沉」李白給杜甫的詩卻寥寥幾首。有專家分析:李白長杜甫11歲,成名也比杜甫早得多。杜甫當年是非常崇拜李白的後輩,所以當然是他給李白寫的多,李白回他的少。聽到這兒,你是不是也替杜甫釋懷了。


劉禹錫與枊宗元

  知己,是春風得意時相互支持,天涯淪落時不離不棄。劉禹錫與柳宗元,並稱「劉柳」,相識相知二十七年。他們一起進京應試,同登進士;一起同朝為官,手足相親;一起詩酒唱和,趣味相投;一起參與永貞革新,並肩戰鬥;一起被貶,又一起被起用。真可謂形影不離,惺惺相惜。

  柳宗元臨死前幾次寫信,把他的文稿和一家老小都託付給劉禹錫。劉禹錫也沒有辜負老友的託付,除了悉心照顧柳宗元的一家老小之外,還用後半生的心血編撰成一部《柳宗元集》,他們的友情從沒有被辜負。我們講劉禹錫與柳宗元是知己加知音。這一對知音,彪炳史冊,與日月同輝。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劉禹錫)

  去國十年同赴召,

  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臨事異黃丞相,

  三黜名慚柳士師。

  歸目並隨回雁盡,

  愁腸正遇斷猿時。

  桂江東過連山下,

  相望長吟有所思。

  這首詩作於元和十年(815)夏初,是對他的摯友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一詩所作的深情回答。十年前他和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革新活動,被貶放湖湘遠郡。是年正月剛得召還長安,時僅一月,因游玄都觀,寫了《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觸怒權貴,又被排擠到更加荒遠的嶺南州郡去。而抑宗元這時也再次被貶為柳州刺史。兩人同出長安南行,到衡陽分手,詩即為此而作。

  一、二句寥寥幾筆,就把他們屢遭挫折的經歷勾畫出來了。對起述事,句穩而意深,為下文的展開創造了條件,可謂工於發端。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劉禹錫初次遭貶,即謫為連州刺史,途中追貶為朗州司馬。現在再貶連州,所以叫「重臨」。

  可是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重臨」州政呢?詩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漢時有個賢相黃霸,受漢宣帝的信任,曾兩度出任地近長安的潁州太守,結果清名滿天下,而劉的「重臨」,這是背著不忠不孝的罪名,帶著八旬老母流徙南荒。這是積毀銷骨的迫害呵。

  詩人通過「事異」兩字把互相矛盾的情況扭合到一起,帶有自嘲的口氣,暗含對當政者的不滿和牢騷。下一句,詩人又用了春秋時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為「士師」′獄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貶黜,這裡用以比作同樣「三黜」過的柳宗元。同時也暗示他們都是因堅持正確的政見而遭打擊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謂天衣無縫。

  「名慚」是對劉柳齊名自愧不如的謙詞,表示對柳的敬重之意。第三聯五、六句,將筆鋒從往事的縈迴折於眼前的別況。「歸目並隨回雁盡」句,把兩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時的情景描繪得多麼有情有致,兩位遷客並影荒郊,翹首仰望,他們深情的目光注視著北歸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際消失。

  一個「並」,一個「盡」字,寫的十分傳神,把他們共同的望鄉之情極為悽惋地傳達出來了。「愁腸」句,從張說「津亭撥心草,江路斷腸猿」詩中化出,心已傷楚,又哪堪斷斷續續催人淚下的哀猿悲啼呢?詩人以「回雁」「哀猿」襯托別緒,詩境也變得淒歷了。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經營處,讀來真足以搖盪人心。

  「桂江」即灕江,指柳宗元溯湘下桂而去柳州。「連山」指劉禹錫的目的地——連州。兩地並無相連之處,原來連接雙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長吟遠慕的無限相思。「相望」二字,把這一對志同道合又遭隔別的友人不渝情誼從彼此兩方寫出。寄離情於山水,同悵望以寫哀,詞盡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穩又綿渺,不愧為大家筆墨。

  《重別夢得》(柳宗元)

  二十年來萬事同,

  今朝歧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

  晚歲當為鄰舍翁。

  夢得:劉禹錫的字。

  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元和九年,柳、劉同時奉詔從各自的貶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別被任為遠離朝廷的柳州刺史和連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陽分路。

  柳宗元共作詩三首贈別劉禹錫,此為第二首。以上有幾個地名,古今不同,解釋一下:

  連州:今廣東省清遠市,該市今有連州區。

  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

  和州:今安徽省和縣。

  20年來歷經滄桑患難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別各自西東。如果皇恩浩蕩允許回家種地。晚年就日夕相處做鄰居老翁。

  夢得以後告老還鄉了,我們便聚一塊兒,可以天天談詩,論文……相信這樣的日子不會遠了。同仕同貶共沉浮,劉禹錫和柳宗元可謂是過命之交了。孤獨雖然時常籠罩,但因與遠方故友的遙遙吟誦,即使相見無期,也成了最珍重的陪伴。這就是知音,心心相印,心靈相通。


元稹與白啟易

  知己,是世間涼薄,我們卻彼此溫暖。在唐代大詩人中,有一對友人不得不提,「大唐第一友誼」——就是元稹和白居易。這一對知音,更是讓人感動。唐代中期,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詩名相當,難分伯仲,世稱「元白」。兩人友誼深厚,唱和詩極多,白居易給元稹的詩更是數不勝數。

  「死生契闊者三十載,歌詩唱和者九百章」,時間很短,歲月不長,這種「你懂我,我懂你」的情誼穿越千年,依然「金石膠漆,未足為喻」。就是說,如膠似漆都難以形容,他們之間的情深誼長,親密無間,是知己加知音。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

  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

  暗風吹雨入寒窗。

  江州:九江。

  幢幢:燈影昏暗,搖曳之狀。

  幢讀「床」音。

  當白居易被貶時,元稹聽說後震驚又難過,帶病寫詩,可謂休戚相關感同身受。

  《得樂天書》(元稹)

  遠信入門先有淚,

  妻驚女哭問如何。

  尋常不省曾如此,

  應是江州司馬書。

  接到遠方來信,讀完後淚流滿面。妻女都能猜到,這封不尋常的信,一定是出自白居易之手。

  《酬樂天頻夢微之》(元稹)

  山水萬重書斷絕,

  念君憐我夢相聞。

  我今因病魂顛倒,

  唯夢閒人不夢君。

  雖分隔遙遠,你我卻在夢裡相見,兩人對對方的感情已直至內心深處。不是愛情勝似愛情。當時元稹是通州司馬,而白居易是江州司馬。兩人一南一北,相距千里之遙。此詩寫於元和十二年前後。

  用寫夢來抒難盡之情,元稹,前者寫夢見君,後者又寫不夢見君,似乎矛盾卻是構思精巧。就像我們平常講的,一對初戀情人,口說:我不想你,心中卻是天天想你,言不由衷,卻是:《真的好想你》。不夢抒頻夢,夢中情相牽。

  《夢中作書與元九》(白居易)

  心緒萬端書兩紙,

  欲封重讀意遲遲。

  五聲宮漏初明夜,

  一盞殘燈欲滅時。

  白居易給元整寫信,總有說不完的話,常常捨不得停筆,一看天都快亮了,才暫且打住。

  《夢微之》(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游,

  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

  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

  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

  夜台茫昧得知不?

  寫這首詩時,元稹已去世八年了,飽含悲情表明白居易的,孤高、正直、磊落、坦蕩。

  唐貞元十七年(801),三十歲的白居易在長安結識了二十三歲的元稹,他們為對方的文采精華而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對宦官專政,提倡輕搖薄賦。為了實現古代仕人懷有的那份安邦定國的宏偉抱負,兩人同時參加了吏部的制科考試,並且同時當上校書郎。雖然是個閒官,倒也可自得其樂。

  直到元稹因敷水驛事件得罪宦官,被貶下放,白居易以死上書無效。元和十年(815)元稹被貶為通州司馬,同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以後兩人只能互通書信,傾訴衷腸。太和五年(831)元稹病逝於武昌,次年歸葬咸陽。

  開成五年(840)白居易六十九歲,大病初癒,時距九年,詩人對老友的情感依舊很深。加上健康與心緒亦與日俱非,更增添了對故人的思念,在某夜夢到元稹後,詩人創作了此詩。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莫礪鋒講:絮絮叨叨談論家常,正是親密朋友之間的常態,然而與泉下的亡友如此交談,仿佛忘卻了生死之隔,則在好友之間也相當罕見,這說明白居易對元稹的友情真是至死不渝!

  漳浦:指漳河,今山東省東部有清漳、濁漳二河。東南流至河北、河南兩省的邊境合為漳河。此詩中又以三國時劉楨臥病漳浦自比。劉楨有一首詩《贈五官中郎將四首》其二:「余嬰沉痼疾,竄身清漳濱。」

  「咸陽」句:指元稹已死多年。

  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為悼念亡友之辭。

  「君埋泉下」:指微之去世。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這分明是世上對亡友最悲情的悼念,友情中生離死別的絕唱!

  元稹和白居易同是宦遊人,都經歷著被貶異鄉的慘況,品嘗著抱負不得施展的苦楚,卻能在患難時互相鼓勵,互相安慰。生活在薄涼世間,知己是一份無法替代的溫暖。

  阿衛是元稹的小兒子,韓郎是元稹的女婿。他們都先後死去了,黃泉渺茫昏暗能夠知道這些嗎?高壽的樂天目睹了後輩們的離去。一方面,活著的人想要知道死去人的情況,另一方面,活著的人總是念念不忘地將人世間的新鮮事兒禱告給死者,縱然是徒勞,還是懷著這份希望。

  陶洲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言:「來者日以親,去者日以疏。」當樂天看著去者已去經年,而來者亦已成去者,這是多麼大的內心荒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淺品《夢微之》,能夠品味到這世間有一種真情——相濡以沫!


劉禹錫與白居易

  知己,是㚑魂相似的人總會相逢。劉禹錫和白居易,一個詩豪,一個詩魔,並稱其為「劉白」。劉禹錫一生在官場浮浮沉沉,幾遭貶謫,白居易也因寫諷諫詩,被權貴打壓。兩人之間一直書信往來,初次見面時,都已經55歲,典型的夕陽之交。然而,好像一切冥冥中早已註定。相似的人,遲早都會相見。他們性情相投,才華相若,友誼深厚。兩人之間僅互相贈答、唱和的詩就有138首之多。為此,還專門合出一本書《劉白唱和集》。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白居易)

  為我引杯添酒飲,

  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

  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

  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二十八使君:即劉禹錫。他在同輩同宗兄弟姐妹之間排行為第二十八,故此稱。使君:漢代稱呼太守為刺史,漢以後用作對州郡長官的尊稱。二十三年:劉禹錫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舊曆九月被貶連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貶朗州司馬。十年後,奉詔入京後又復貶連州刺史,轉夔、和二州刺史。至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方得回京。預計回到京城時,已達二十三年。

  你為我舉起酒杯斟滿酒,咱們一同狂飲。我為你拿著筷子敲盤碟吟唱詩歌。哪怕你的詩在全國排在前面也沒用。命不由人啊,不能出人頭地也是無可奈何。放眼別人風風光光,唯有你一直孤獨寂寞。滿朝文武都在升遷,只有你卻頻繁遭遇種種不幸。你的才名太高,按理說遭受點挫折也正常。但是遭遇二十三年的曲折這磨難也太多了。

  創作背景: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兩位詩人在楊州相逢。白居易寫了這首《醉贈二十八使君》送給劉禹錫。

  人生能有幾個二十三年啊?白居易一方面讚揚了劉禹錫的才情,另一方面對其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這種直率與坦誠絕不是寫給一般人的,只有友誼深厚才有如此言語。

  《酬樂天楊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

  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聞笛賦:兩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於是作《思舊賦》。

  在這裡作者借用這個典故,懷念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他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經朽爛。下山之後回到村里,才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100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作者以此典表達自己遭貶二十三年的感慨。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恍如隔世的心情。

  翻:副詞,翻譯成反而。

  見贈:送給(我)。

  面對白居易的抱不平,劉禹錫安慰對方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這種豁達也讓白居易為之震撼,稱劉禹錫為「詩豪」。以詩唱和一來一往,顯示出朋友之間推行置腹的親切關係。

  《酬樂天詠長見示》(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往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白居易多年患病,有時候難免意志消沉。六十四歲的劉禹錫寫詩安慰同年的白居易:「千萬不要覺得日到桑榆,便已是晚景了,君不見,那落日時的彩霞還可以照得漫天璀璨無比呢。」

  古語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靈魂相似的人,總有一天會在路上相逢。他們像閃閃發光的燈火,照亮著我們生命的星空。


王維與孟浩然

  知己,是懂你所想,向你所向,只願你平安喜樂。人世間有一種相遇,但曾相見便會相知。有一句話叫做:相見恨晚。這就是知音。王維和孟浩然這一對知音便是如此。

  他們被詩意地聯繫在一起,被稱之為「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山水田園詩人」兩人的友情也持續了一生。這對詩壇摯友,都選擇了隱居生活來寄託精神世界,這是文人、士子內心不受世俗污染的一方淨土。這種相同的理想,讓他們的友誼更加顯得純潔珍貴。

  《留別王維》(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假:依靠。

  孟浩然求仕屢敗,打算回到襄陽老家,從此歸隱山林。臨行前,他為王維作了這首詩。

  收拾起行裝,想起離開京城,便無法和王維一起喝茶品詩,無法暢聊人生,心中充滿了愁悵和惋惜。

  《送孟六歸襄陽》(王維)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

  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

  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

  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子虛:司馬相如《子虛賦》。

  閉門不再出門,時間久了,已經不熟悉世俗人事。以為這是良策,所以勸你回到舊地故居。喝醉了酒在田舍里唱歌,愉悅地讀古人的著作。這真是一生的事物,不勞費力向皇帝獻賦。

  王維是了解孟浩然的,他認為孟浩然的性格也不適合在官場中,恭喜他可以遠離塵囂,做一個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隱士。

  王維與孟浩然,一個是志得意滿的狀元,一個是鬱鬱寡歡的布衣。看似身份上有巨大的差異。但是,因為他們在詩歌和心理方面的和諧,這種差異居然完全在他們的關係中消失了。

  知己與知音的世界,實際上就是心靈在為生命構築一種意境。一種快意的,也是寫意的,可以讓靈魂自由縱橫的,唯美而恬淡的意境。

  因為有了知音,才讓自己不再活成一座孤島,才知道世間的美好,原來可以有人共賞。人這輩子,最難相遇是知音。情這輩子,最難得到的是久久相伴。真朋友,總是給你施以援手;真感情,總默默與你相陪。一生中,知己真的不多,而知音則更少。所以,人生在世,若得一知己,是今生難得修來的福氣。因而,該珍惜的要珍惜,該感激的要感激。用情回饋,用心生活,如此才好。

  春秋戰國時代,伯牙遇見了鍾子期,成為知音,流傳千古。大家一定會問,什麼是遇見呢?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雖然是不期而遇,卻一見鍾情,這是愛情的遇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是知己的遇見。

  不求相識,但求相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縱然是山重水複疑無路,這顆心早已飛到你的身邊,這是追求的遇見。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這是風雲際會的遇見。既成就了彼此的不朽,也成就了一個時代的輝煌。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遇見是一種相識,是一種期待,是一種追求,是一種機遇,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信念。我們知音讀書會的朋友,以書為媒,在知音故里結緣,在知音講堂切磋,可以堅信:這是我們一生中最為美好的遇見。(作者:章止戈 知音文化研究學者)

  責任編輯:王斯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