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不一定是秋燥,可能是這些疾病的徵兆!中醫專家支招:小吊梨湯備起來,這幾個按摩穴位也要了解一下

吉報調查 發佈 2022-09-28T04:13:47.224225+00:00

秋季,氣溫開始降低,雨量減少,空氣濕度相對降低,氣候偏於乾燥,這個時節乾燥的氣候很容易傷損肺陰,從而產生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便秘等症狀。

秋季,氣溫開始降低,雨量減少,空氣濕度相對降低,氣候偏於乾燥,這個時節乾燥的氣候很容易傷損肺陰,從而產生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便秘等症狀。總有人會提醒:「小心秋燥哦。」

秋燥到底是什麼呢?

秋天,燥氣當令,容易傷津耗液,出現口乾舌燥、大便乾結、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俗稱「秋燥綜合徵」。

中醫學講究「天人相應」,秋天自然界濕度較低,空氣乾燥易傷人陰津,皮膚黏膜水分加速蒸發,人體也隨之出現一些「干」的症狀。

「秋氣內應於肺」「燥邪傷肺」:呼吸系統容易受影響,出現鼻燥出血,咽乾咳嗽,聲音嘶啞等;

「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里」:秋燥還會影響皮膚、毛髮的健康及消化系統的功能,如皮膚干癢、口乾唇裂、頭髮毛躁、大便乾結、便秘等。

燥是無形之邪,凡體質屬陰虛、氣虛、血虛的人,容易產生虛熱,熱易傷津。

秋燥也分寒熱溫涼

燥邪也有內外之分,其中,外燥多因秋季感受燥邪而成,有涼溫之分。「秋燥初涼,西風肅殺,感之者多病風燥,此屬涼燥……若久晴無雨,秋陽以曝,感之者多病溫燥。」

凉燥

深秋風寒之邪侵襲肺衛,見惡寒發熱、鼻塞頭痛、咽干口燥,或咳嗽痰稀、無汗、苔白、脈弦。

溫燥

秋季感燥熱之邪,症見發熱頭痛、乾咳少痰、心煩口渴,或氣逆而喘,舌淡紅脈浮數。

內燥多為精血津液暗傷或枯竭為病,有寒熱之別。

熱燥

因嗜食辛辣厚味,或熱病後期津液被劫,或誤服攻伐之品,時值秋燥當令,內外引動發為內燥。常見口舌乾燥、煩渴引飲,或納食不香、氣逆嘔惡、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耳鳴口臭,舌紅少津,脈虛數。

寒燥

素體虛弱或久病入腎,陽氣虧虛,氣滯血凝、津液不化,或陰寒下沉,陽火上炎,見氣逆而喘、面紅不熱、口乾少飲,雖大便閉結,但並不燥硬,皮膚乾燥失潤,舌淡,脈大而急。

小心區別口乾,警惕其他疾病

秋燥症的最主要表現就是口乾,但是口乾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徵兆。

1.高血糖

血糖過高會引起身體代謝的異常,典型的表現為「3多1少」,3多:多尿、多飲水、多食,1少:體重下降。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血糖狀況。

2.乾燥綜合徵

乾燥綜合徵是一種免疫疾病。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口乾,可能夜晚睡著以後也需要起來喝水,甚至在吃飯的時候都會覺得難以下咽。患者的口腔健康、腎臟及消化道的功能都可能受到影響。

3.甲狀腺功能亢進

體內甲狀腺素濃度升高,能量代謝加快,身體熱量增加,水分流失加速,就出現了口渴的症狀。如果發現身體發熱、口乾、汗液增多的情況,那麼就要提高警惕了。

4.腎臟疾病

腎臟功能如果出現比較嚴重的問題,身體保持水分的能力減弱,因為缺水會出現口乾,可能伴隨尿量減少、身體浮腫等症狀。

食療推薦:家庭版小吊梨湯

燥邪當令,更要注意滋陰潤燥。推薦一碗小吊梨湯,養肺潤燥,簡單易上手。

材料:雪花梨2個、銀耳半朵、烏梅3顆、枸杞15克、黃冰糖30克。

做法:

1.銀耳加水泡一個小時,洗淨後去根蒂、雜質,將洗淨的銀耳撕成小片;

2.先用鹽水泡一會兒梨子,再用鹽水把梨子皮洗乾淨,去核,梨肉帶皮切成小丁塊

3.加水(水的量大致是梨的2倍)放入銀耳,中火煮20分鐘

4.煮到有一點粘稠的感覺,加入梨塊、梨皮、話梅、枸杞、黃冰糖繼續煮15分鐘即可。

特別說明:烏梅斂陰生津,可以斂浮火,與冰糖酸甘化陰,養陰同時增加了體內的津液,降虛火,不能省略;痰多,而且痰質清稀的咳嗽,不宜飲用!

這幾個穴位,是預防秋燥的良穴

《內經》指出「燥者潤之」,防治秋燥應從「滋陰潤燥」入手。以下幾個穴位是常用的滋陰潤燥的保健穴位,平常可以多按摩:

太淵穴

滋潤肺陰首選太淵穴,位於手太陰肺經上。位於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

取太淵穴時,可以仰掌,在掌後第一橫紋上,用手摸有脈搏跳動處的橈側凹陷者中即是太淵穴。

肺主氣,主宰一身之氣,太淵穴是肺經的原穴,肺的元氣所發之處,是人體中氣的大補穴位。刺激太淵穴對於肺氣不足引起的咳嗽、胸悶及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具有較好的效果。

按摩方法:在太淵穴處揉按2-3分鐘,力道要適中,每天可操作兩次。如果感覺到胸悶呼吸不利,爬樓梯時上氣不接下氣可以立刻按揉太淵穴,有較明顯的緩解效果。

魚際穴

魚際穴,位於手外側,第1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

此穴是手太陰肺經的滎穴,是強肺養生要穴,這個穴位具有清肺泄熱、利咽止痛的作用,對於緩解秋燥引起的熱咳、乾咳效果最好。

按摩方法:雙側魚際穴可每天不拘時地掐揉3分鐘。也可以選擇在每天陽氣最盛的時候即中午1-3點時按揉,最重要的是堅持每天做 。

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合谷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肺與大腸相表里,有宣肺清熱、利咽止痛的作用,主治咳嗽、咽喉腫痛、失音。

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腳掌前部1/3(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就是此穴。

《黃帝內經》中提到「腎處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

這個穴位滋陰降火的作用好,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

按摩方法:平時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稍強的力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太沖穴

太沖穴位於大足趾和第二個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處。

太沖穴屬於足厥陰肝經,因此按摩此穴對肝火旺盛帶來的上火症狀效果非常好。

按摩方法:在按摩太沖穴前,先用熱水泡腳約10分鐘,然後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3分鐘即可。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莊莊

編輯:馬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