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鄉土中國》,理解鄉土,才能讀懂中國

名可名非常名gnsz 發佈 2022-09-28T06:03:33.532721+00:00

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書籍《鄉土中國》。本書是作者費孝通對有關農村社會問題研究的成果,由14篇論文構成。

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書籍《鄉土中國》。本書是作者費孝通對有關農村社會問題研究的成果,由14篇論文構成。分別從鄉村社區、文化傳遞、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範、社會變遷等諸多方面觀察,剖析了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特點。書中不作空泛說教和簡單類比,一切以時空條件為轉移,從結構、道德、法律、家庭、權力等方面來看中西文化差異。

時代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但問題依然存在;中國在不斷地得到書寫,但超越性的認識卻越來越難有所得。我們或許有太多的研究,但是我們缺乏哪怕是一丁點的洞見。一個人又一個人所寫的書在一本本地積累起來,厚度也在不斷地增加和超越,但是可以去仔細比較一下,對於中國的理解,在我們華麗的書桌上最後能夠鋪展開來的,除了《鄉土中國》這本書,似乎還不太容易去找到另外的一本。可讀的書雖然有很多,但可以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鄉土中國》毋庸置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本,只要你談論中國,這本書總是無法真正繞過去。在社會轉型的新時代里,我們或許還需要從《鄉土中國》的文化邏輯來一次真正的再出發,來一次社會科學的心靈朝聖之旅。由此而去全方位地理解我們自身,理解我們周遭的語境,理解變化中的全世界。理解鄉土,才能讀懂中國。

我將分享一些原文摘錄,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摘錄:

(一)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係搭成的網絡。這網絡的每一個結都附著一種道德要素,因之,傳統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個籠統性的道德觀念來,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於差序的人倫而存在了。 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係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我見過不少痛罵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親貪污時,不但不罵,而且代他諱隱。更甚的,他還可以向父親要貪污得來的錢,同時罵別人貪污。等到自己貪污時,還可以能於」兩字來自解。這在差序社會裡可以不覺得是矛盾;因為在這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並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麼關係之後,才能決定拿出什麼標準來。

(二)熟悉是從時間裡、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後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不是法律,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禮俗即是從心。換一句話說,社會和個人在這裡通了家。 ……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麼?」鄉土社會裡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並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矩。

(三)因為只有直接有賴於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這些生了根在一個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長的時間中,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像母親對於她的兒女一般。 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

(四)一個老農看見螞蟻在搬家了,會忙著去田裡開溝,他熟悉螞蟻搬家的意義。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並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裡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範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在鄉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麼?孔子並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覆了他的學生。最後甚至歸結到心安二字。

以上就是摘錄原文的部分片段,喜歡的話可以點讚收藏喔!

許開禎再創巔峰,《省委班子2》,金句講透官場最高層

許開禎《省委班子》,最具政治智慧的官場生存小說,金句頻出

力薦教育讀物,一本長篇小說如何讓孩子理解教養、勇氣和平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