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最青睞現實的中國問題以及應有的文化選擇

政邦智庫 發佈 2022-09-28T06:13:23.177825+00:00

此後,作為一名學成歸國的中國人類學家,費孝通踏訪過除台灣、西藏之外的中國很多省、市,並遊歷過像印度、英美以及歐洲大陸這樣的相對中國人而言的所謂異域文化之地,他用來行走的雙腳從來都是牢固地站在中國這塊土地之上,紮根在中國人類學的這片田野之中的。

這是政邦藏書架的第149篇文章

文丨趙旭東(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為一位早年留學英倫,在人類學最好的大學之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人類學系師從世界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學習人類學的中國人,費孝通通過對家鄉的開弦弓村進行實地田野調查而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此後,作為一名學成歸國的中國人類學家,費孝通踏訪過除台灣、西藏之外的中國很多省、市,並遊歷過像印度、英美以及歐洲大陸這樣的相對中國人而言的所謂異域文化之地,他用來行走的雙腳從來都是牢固地站在中國這塊土地之上,紮根在中國人類學的這片田野之中的。他借用自己中西合璧的知識和智慧,去呈現他自己所理解的現代世界與中國,這種理解對他而言無疑是獨特的,也是富有文化比較內涵的。而他似乎在經歷了一場未曾預料到的浩劫之後,突然有了一種文化理解上的頓悟,那就是有關社會科學的「人民性的立場」的選擇,即將「邁向人民的人類學」的學術研究作為一種「態度」而生發出的一種自我認同意義上的選擇。換言之,他這裡所強調的是曾經作為西方殖民產物的現代人類學這門學科,其在面對後殖民思潮的強力影響之時,所終究要遭遇到的一種反思性立場選擇的這個根基性問題。

在這一點上,費孝通最終選擇了一種以學術而達致「富民」的立場,在此立場上,他將其畢生追求更進一步明確為一種文化自覺,這也就是所謂「富裕之後」的中國人民在文化上所可能出現的一種「大饑渴」,或者大自覺,乃至大發展,而這一點在他過世之後差不多十幾年的時間裡,已經變得越來越明顯和突出了。很顯然,基於西方世界觀的人與自然之間對立的現代性觀念,世界範圍內因為過度開發利用自然而釀就的種種地方性文化逐漸喪失的慘劇變得愈演愈烈,甚至已經難於收拾了。由此而啟動的一種文化上的尋根之旅,也在世界範圍內不斷地展開,人們尋求藉助文化的力量來消除西方模式給世界發展所帶來的那些極大的負面影響。

18、19世紀,西方開始使用「堅船利炮」去打開所有非西方世界的經濟貿易大門,此時西方以外呼喚「本土文化的喪失」之地就變成了一種無法真正去抗拒之地,這顯然跟文化之間正常交流以及融通是存在一種根本差異的。試想,如果沒有「五口通商」條約的訂立在先,費孝通所研究並提出的鄉土社會本身,又如何能夠發生一種扭轉性變形而成為一個自身土壤養分外流、生存環境遭到現代生活蛀蝕的地方呢?

在這個意義上,每個思想者或者社會的研究者,都是無法真正能夠離開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而有所作為的,因此,在理解費孝通的思想時,不只是要去理解其作品,還要理解這些作品被創作出來時那個不可跨越的大時代。而就那個時代而言,費孝通可謂是不折不扣的「一介書生」,並自覺地肩負起一個民族的社會與文化的責任。

那是一個傳統中國文化衰退而現代西方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大踏步長驅直入的時代,為此,大約早於費孝通一代人的陳寅恪專門選擇了去追求一種自詡為「不今不古」的學問,而與費孝通差不多同時代或者說略早一些年的潘光旦,其所選擇的研究路徑則是一種安國強民的優生前提下的國民優育,並且其在學問之路上最終回歸到了一種「中和位育」的所謂「致中和」的傳統儒家文化的道路上。而費孝通自己在這其間則取其中。雖然他或許難以完全回到被他之前一代人中的文化激進主義者所徹底打爛的、通過疑古而被否定掉的中國文化的傳統之中去,但他的思維和血液已經被其浸潤,難以真正地擺脫掉其影響。費孝通對蜂擁而至的中國學問大門內的西學,卻是始終全力以赴地吸收並加以消化,並在從美國歸來的社會學家吳文藻的引領之下一步步通過對真實中國社會的研究而去理解真實中國、認識真實中國,並最終達致一種回歸真實中國,特別是回歸到真實的中國文化之中去的曲折之路,由此而成就了他對於中西方學術的融會貫通。

在費孝通一生的學術歷程之中,能夠包容不同的立場可謂他思想歷程的核心,而徑直地指向現實的中國問題以及應有的文化選擇則是他最為青睞的論題選擇。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文字書寫之中,他勉力把日積月累的思想一點點饋贈給了讀者。這些文字,竟然在半個多世紀之後仍舊是讀者如雲,這就是有著思考和情感投入的文字所創造出來的一種靈性力量。顯然,費孝通完完全全知道這種力量的存在,因此才會文思泉湧、筆耕不輟,他也從不放棄可能有的用文字去表達一些想法的機會,使手中的文字成為一種公器而有益於他作為其中一員的人民大眾。他為此而貢獻了自己的一生,至死不悔。

本文節選自《費孝通學術思想研究》。

《費孝通學術思想研究》

作者:趙旭東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月

推薦語:本書分為方法與路徑、自我與超越、危機與重建、文化與自覺、紀念與回憶這六個部分,以全面呈現一個作為知識分子的費孝通,一個作為鄉土社會研究者的費孝通,一個從異域邁向本土的費孝通,一個跨越各種邊界而尋求一種自我超越的費孝通,一個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一智慧觀念的費孝通,一個由文化自覺而至於文化自信的費孝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