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希臘以來藝術大家間的較勁:是偶像、也是對手

澎湃新聞 發佈 2022-09-28T07:09:22.236543+00:00

澎湃新聞獲悉,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近日舉辦秋季大展「偶像和對手」,展覽匯聚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重要藏品,並獲得巴黎羅浮宮、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等機構的借展,以講述古希臘、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藝術家如何相互合作與較勁,如何從古代作品中獲得啟發和超越,從而誕生了藝術史上最著名的作品。

誰能栩栩如生地描繪一個物體,甚至以假亂真?古希臘畫家宙克西斯(Zeuxis)的畫中葡萄吸引了鳥類;他的同事兼對手帕拉西奧斯(Parrhasios)創造了一塊簾幕,真實到宙克西斯試圖將其拉開。文藝復興以來,這個故事被反覆提及——古代被視為藝術的典範。

澎湃新聞獲悉,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KHM) 近日舉辦秋季大展「偶像和對手」,展覽匯聚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重要藏品,並獲得巴黎羅浮宮、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等機構的借展,以講述古希臘、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藝術家如何相互合作與較勁,如何從古代作品中獲得啟發和超越,從而誕生了藝術史上最著名的作品。

提香的《穿皮草的女孩》(左)啟發了100年後魯本斯,他創作了《小皮草》(右)。

保羅·薩特曾說,提香是丁托列托的主要靈感來源。 事實上,後者在他的工作室牆上寫了一句話,以定義他的實踐——「米開朗基羅的繪畫,提香的色彩。」這不僅是其藝術的目標,也是一種較勁。

展覽現場,魯本斯獲米開朗基羅啟發的作品《劫奪伽倪墨得斯》。

從古代希臘雕塑家之間的比賽,到文藝復興時期有時以悲劇收場的藝術競爭;從競爭佣金到試圖模仿過去的大師;從關於不同藝術媒介價值的辯論到學術獎項……藝術家之間的較勁自古以來是藝術實踐的驅動。

展覽現場

公元前五世紀,歐西米德斯(Euthymides,公元前500年最優秀的花瓶畫家之一)在一個剛完成的阿提卡紅繪雙耳瓶上驕傲地簽上了自己名字。在背面,他寫道「因為歐弗洛尼奧(Euphronios)永遠不會(畫出它)。」他聲稱自己的技藝比歐弗洛尼奧更好,但後者顯然處於雅典花瓶畫的領導地位。但在雕刻質量上,歐西米德斯確實超過了他的對手。

歐西米德斯,古希臘阿提卡紅繪雙耳瓶(正、反面),公元前 510-500 年,高60cm,德國慕尼黑古代雕塑展覽館藏

展覽古代大廳中的三件來自梵蒂岡博物館、高於真人的大理石雕塑再現了公元前430年的一場雕塑競賽。當時古希臘最好的雕塑家都為以弗所(Ephesus,今土耳其的愛奧尼亞)阿爾忒彌斯神廟創作了一尊受傷的亞馬遜雕像為榮。包括當時最著名的雕塑家菲狄亞斯(Phidias)、波利克里特(Polyklet)、克勒西拉斯(Kresilas)均參與其中,並組成評審團尋找最優。在這場競賽中,波利克里特拔得頭籌,雕塑的原始青銅版本已經不存,展覽中三件二世紀羅馬的複製品,並排立在基座上,讓觀眾以當代視角再次審視。

菲狄亞斯作品的羅馬複製品,大理石,高211cm,梵蒂岡博物館藏

由文藝復興開始的「帕拉貢」

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家借鑑了古代競爭文化,當時有一種較勁被稱之為「帕拉貢」(paragone)。1515年,教皇利奧十世委託年輕的拉斐爾為西斯廷的矮牆設計10幅掛毯。得知掛毯將直接懸掛在米開朗基羅繪製的天花板之下,拉斐爾奮發努力,使自己的創造力達到了新的高峰。也正是這種「帕拉貢」激發了16世紀的繪畫天才們提高各自的技藝,誕生了眾多流傳後世的藝術品。這就是為什麼一些人文主義者將這種競爭視為文化進步的驅動力。但無論提香是否嫉妒丁托列托的能力、魯本斯模仿提香帶著多少敬意,「神聖的米開朗基羅」一直是同時代藝術家和後來的追隨者的終極榜樣。

文藝復興時代的較勁要回溯到1401年,佛羅倫斯洗禮堂北門舉辦青銅雙門競賽。

新時代的黎明:布魯內萊斯基(Brunelleschi)vs. 吉伯蒂(Ghiberti)

雖然這樣的比賽在當時並不罕見,但這場比賽被認為是經典之作。當時有許多藝術家參加了競賽,最初入圍的7位藝術家包括了多納泰羅、布魯內萊斯基、雅各布.德拉.奎爾恰(錫耶納歡樂噴泉的設計者)和21歲的佛羅倫斯人洛倫佐·吉伯蒂,最終布魯內萊斯基和吉伯蒂入選決賽。由34人組成的陪審團宣布吉伯蒂奪標,他的作品被認為更平衡,且節省了大約7公斤的青銅材料。幾乎所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都將這一事件列為奠基時刻。

吉伯蒂,《以撒的獻祭》,1401年,青銅,45×38cm,佛羅倫斯巴格羅國家博物館

布魯內萊斯基,《以撒的獻祭》,1401 年,青銅,41×36cm,佛羅倫斯巴傑羅國家博物館

巨人之戰: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

1503年,佛羅倫斯共和國委託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分別為舊宮的大議事廳各描繪一場著名的戰鬥。達文西畫「安吉里之戰」,米開朗基羅畫「卡辛納之戰」,達·文西先在舊宮的牆壁上打上了草圖。米開朗基羅將其視為生平罕見之對手,他觀摩達·文西的草圖後冥思苦想,才畫下了卡辛納之戰的構思。但在米開朗基羅絞盡腦汁要與達文西一較高下之際,達文西卻抽空幫佛羅倫斯設計水利工程,這場較勁更像是米開朗基羅單方面的執著。

米開朗基羅,《舉起的手臂研究》,約1504年,鋼筆和棕色墨水、色粉筆,226×315mm,維也納阿爾貝蒂娜博物館藏

然而,兩幅壁畫都沒有完成。米開朗基羅在完成草圖之後就被教皇傳召去了羅馬為其修建陵墓,達·文西嘗試新的蠟制材料,在後來融化變質,受到佛羅倫斯民眾的議論,再次離開了自己的故鄉,此後兩人一北一南,再無相見。倖存的摹本或暗示著誰的作品更完美。

魯本斯模仿達·文西,《為道德而戰》,約1605年,帆布,82.5×117cm,維也納美術學院藏

巴斯蒂亞諾·達·桑加洛(以米開朗基羅·布納羅蒂命名),《卡辛納之戰》,約1542年,木板,77×130cm,萊斯特伯爵和霍爾卡姆莊園藏

佛羅倫斯:廣場上的比賽

即便在今天,佛羅倫斯領主廣場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舞台。憑藉精湛的技藝,本韋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的作品《珀爾修斯和美杜莎》於1554年在佛羅倫斯揭幕,它的身邊是多納泰羅和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在自傳中,本韋努托·切利尼寫道,他計劃用這個雕塑「殺死我所有的敵人」。他特別提到了勁敵班迪內利(Bandinelli),並稱「他和一群赫拉克勒斯人站在廣場上。」

本韋努托·切利尼,《珀爾修斯和美杜莎》,1545-1549,青銅部分鍍金,高85.5cm,佛羅倫斯巴傑羅國家博物館藏

繪畫和雕塑,哪種藝術更好?

1547年,人文主義者貝尼代托·瓦爾奇(Benedetto Varchi)發起了一項關於哪種藝術更好的調查。八位藝術家寫了回信。雕塑家們認為,雕塑可以從各個角度觀看。但洛倫佐·洛托(Lorenzo Lotto)則證明,畫家也可以從多個角度描繪主題。後世的馬丁·喬澤夫·吉拉爾茨(Marten Jozef Geeraerts)則用技術證實,繪畫比雕塑更能模仿雕塑。

洛倫佐·洛托,《三個角度的戈德·史密斯》,1525/1535,帆布,52 × 79cm,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藏

馬丁·喬澤夫·吉拉爾茨,《浮雕愛與靈》,1755年,油畫,101×73cm,維也納藝術歷史博物館藏

藝術家之間的嫉妒與尊重

致命的競爭:卡斯塔尼奧(Andrea del Castagno)謀殺韋內齊亞諾(Domenico Veneziano)

雖然藝術競爭可以激發靈感,但它也可能助長嫉妒和惡意。瓦薩里記錄了卡斯塔尼奧如何出於嫉妒獲得了對手的信任,將韋內齊亞諾引誘到一個隱秘之地將其殺害。現在我們知道瓦薩里的記錄是錯的,因為卡斯塔尼奧在1457年死於瘟疫,而韋內齊亞諾死於四年後的1461年。然而,「兇手卡斯塔尼奧」的說法卻在15世紀末盛傳一時。

瓦薩里,《卡斯塔尼奧肖像》,1568年,木刻,維也納奧地利國家圖書館藏

尊重和認可:安奎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 豐塔納(Lavinia Fontana)

1578年,拉維尼婭·豐塔娜被要求創作一幅小型自畫像,並與安奎索拉的自畫像一起出版。年輕的豐塔納通過創作反映表達自己對安奎索拉的高度尊重。在一封信中,她謙遜地寫道,當與自己的作品放在一起時,安奎索拉的藝術「可以更大程度地展示出它的輝煌」。

安奎索拉,《自畫像》,1554年,白楊木板,19.5×14.5cm,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藏

豐塔納,《自畫像》,1579年,銅,直徑15.7cm,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超越摹本:米開朗基羅與魯本斯

瓦薩里敦促後人「在各個方面模仿米開朗基羅」。魯本斯是迎接這一挑戰的幾位畫家之一。但魯本斯不僅僅是模仿,而是創作的精進——針對「競爭性效仿」(aemulatio)和「超越」,魯本斯創作了充滿典故的強大作品。

仿米開朗基羅,《劫奪伽倪墨得斯》,1575/80,木板,96.5 × 75.3cm,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魯本斯,《劫奪伽倪墨得斯》,1611/12,帆布,203 × 203cm,維也納瓦杜茲王子收藏館

老師和學生:魯本斯vs凡·戴克

雖然師從魯本斯僅有兩年多,但學徒時代的凡·戴克能完美地模仿其老師的繪畫風格。相比魯本斯,他的筆觸更寬鬆、更自由。21歲時,凡·戴克離開安特衛普來到倫敦,開始走自己的路,但魯本斯對這位年輕畫家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魯本斯&凡·戴克,《聖安布羅修斯和狄奧多西皇帝》,約1617年,帆布,308×248.5cm,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藏

凡·戴克,《聖安布羅修斯和狄奧多西皇帝》,1618/19,帆布,149×113.2cm,英國國家美術館藏

畫家的合作

對於美杜莎,魯本斯決定與動物畫家弗蘭斯·辛德斯(Frans Synders)合作,後者畫了蛇。但魯本斯也在與達·文西和卡拉瓦喬較勁,他們都曾對這一主題有著著名描繪。

魯本斯和工作室,《美杜莎的頭》,1612/13,帆布,68.5 × 118cm,維也納藝術歷史博物館藏

學院和沙龍:從比賽到展覽

17 世紀,由學院組織的繪畫比賽從羅馬和巴黎開始,再到維也納,隨後席捲歐洲。比賽一般規定了主題,獲勝者除了獲得獎品和出國進修的機會,更贏得了聲譽。在公共展覽(沙龍)中,作品多以密密麻麻的方式展示——此時藝術評論家加入了賽道,沙龍展也是一場熱鬧的社交活動。

馬爾提尼(Pietro Antonio Martini),《羅浮宮沙龍展覽》,1787年,蝕刻版畫,356×502mm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爭取關注:韋爾內(Vernet) vs. 盧泰爾堡(Loutherbourg)

1771年的巴黎沙龍展出了眾多作品,以至於藝術家們不得不想出吸引公眾注意力的策略——比如描繪驚心動魄的沉船場景。

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 ,《雷雨中的海難》,1770年,帆布,114.5 × 163cm,慕尼黑古代繪畫陳列館

盧泰爾堡,《海港風暴》,1771年,帆布,98×130cm,維也納藝術歷史博物館藏

羅馬大獎:蘇維(Joseph Benoît Suvée)&大衛

1663年,路易十四在位期間創立了羅馬大獎。該獎當時由法國王家繪畫和雕塑學院在其學員中經過嚴格選拔而出,共有四個名額,分別給與繪畫、雕塑、建築和藝術章牌四個方面最傑出的參與者。獲獎者將可以前往羅馬,居住在著名的美第奇別墅中三年,並接受義大利著名藝術家的指導。且獲獎者在羅馬期間的所有支出,由法國國王負擔。

1771年,巴黎法蘭西學院的羅馬獎上,當時年僅23歲的雅克-路易·大衛對於大獎充滿期待,但輸給了年長的畫家蘇維。羅馬獎延續了三百餘年,直至1968年,該獎進行了最後一次評選。藝術領域的比賽則延續至今。

蘇維,《瑪爾斯與密涅瓦之戰》,1771年,帆布,143 × 109.5cm, 法國里爾美術宮

雅克-路易·大衛,《瑪爾斯與密涅瓦之戰》,1771年,帆布,114 × 146.8cm,羅浮宮博物館藏

在古希臘,投票是用陶器或鵝卵石碎片進行的。展覽中以一件「古希臘阿提卡紅繪碗」展示了當時以石頭決定阿喀琉斯死後,他的武器去往哪裡——是給埃阿斯還是奧德修。即使到了18世紀,豆子也被用來投票。例如,在巴黎美院,白豆和黑豆被用來做出各種決定,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展覽,也像是一場投票,看幾個世紀前的「偶像與對手」在當代眼光下成就的高低。

杜里斯與陶工的合作,古希臘阿提卡紅繪碗,約公元前490年,維也納歷史博物館藏

註: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1月8日,本文編譯自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網站以及奧地利《標準報》的報導。

關鍵字: